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点赞|云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曲靖市宣威市东山镇芙蓉村

2024-03-29三农

曲靖市宣威市东山镇芙蓉村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东山镇芙蓉村地处乌蒙山系东山之巅,地理风貌特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坦,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独特,人文历史丰厚,被誉为宣威城市的「后花园」,乌蒙山上「一枝花」。国土面积13.9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461户1440人,其中彝族人口1196人,占总人口的83%,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

近年来,东山镇狠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通过项目整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式筹措资金,积极打造芙蓉彝族特色农旅融合村寨,以点带面,为全镇乡村振兴提供示范引领样板。2021年,芙蓉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级生态文化村。

二、主要做法

(一)丰富彝族文化活动体验。 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举办农民运动会、农民丰收节、广场舞比赛、山歌比赛等活动。以每年举办大型火把节为契机,适时举办小型火把节,延伸至「天天火把节」,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广大游客。挖掘利用祭龙树、祭火神、安土司等民族特色文化,推动民族特色旅游蓬勃发展。充分发挥彝族同胞能歌善舞技艺特长,成立村业余文艺演出队,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游客文化体验;着力培养文艺人才,壮大工作队伍,选派爱好者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舞蹈培训,聘请专业舞蹈老师进行教学,在全村掀起民族舞蹈学习热潮;在学校开设彝语、彝族舞蹈、礼仪礼节等课程,弘扬彝族特色文化。

(二)做强芙蓉彝绣品牌。 结合本地特色,突出芙蓉村「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芙蓉彝绣产业,做强芙蓉彝绣品牌,探索「党建+企业+合作社」模式,2016年7月成立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制作彝绣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实现品质与销量双提升,拓宽富民增收渠道。曾经只在村间缝缝补补的刺绣技艺,绣出了让彝绣文化走出大山的锦绣路。组织本村人员外出学习彝绣技艺,不断提升产品精美度和文化内涵。积极申报彝绣非遗传承人,本地村民李稳存被评选为宣威市级彝绣技艺传承人、曲靖市级彝绣传承人。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目标,以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特色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做足「特」字文章,提升彝族韵味,突出彝族文化氛围。重点推动道路硬化、旅游公厕建设、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以彝族文化为核心,建成芙蓉彝族特色民居安置点、太阳历广场、斗牛场、游客接待中心、小石林观光步道、星星露营地等设施,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在芙蓉村内投资建立一个火腿传统庄园,围绕火腿传统庄园项目的建设从人居环境、两污治理着手,对村内传统民居进行针对性改造。结合彝族民俗文化,统筹协调村民闲置土地、房屋、闲置资金等资源,和村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特色民宿、生猪养殖、火腿加工、彝族文创产品研发、精品伴手礼、火腿特色餐饮产业等特殊产业。推广万寿菊种植,植入观光观赏功能。以农业为核心,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服务业,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经验启示

(一)发挥特长,积极转化。 充分发挥芙蓉村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的优势条件,将传承繁荣彝族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摸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发展彝族特色文化旅游,创建精品旅游彝寨。

(二)节庆牵引,创新发展。 自2009年以来,先后在芙蓉村内举办了彝族火把节、宣威市火腿美食文化节、音乐节、斗牛赛、秘境芙蓉露营体验等特色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游客接待量逐年递增。

(三)产业带动,促进增收。 兴建「彝绣坊」特色工艺品等扶贫车间,投入资金50万元,购置设备10台,组建成立芙蓉「彝绣坊」,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留守妇女等参与,年产值纯收入达60万元。农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将生态、文化、政策和社会各方面资源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经济资源,带动村民、村集体增收和人居环境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