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首创专业!这所大学走出「中国杂交玉米之父」,获全国表彰!

2024-01-20三农

种业是「三农」工作的「压舱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守好「三农」基本盘,育种为本。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来自 中国农业大学 的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们正专注在一粒粒小小的种子中,澎湃的科技力量正不断汇聚,为的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蔡旭在郑州小麦杂优试验田中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承载着国人的口粮安全,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表 我国第一篇 小麦抗锈病遗传研究论文,建立 我国最早 的小麦种质资源库的蔡旭院士,是我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工作数十年,培育了多个小麦抗锈丰产良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师从蔡旭院士的中国农大校长孙其信院士也是我国小麦育种领域的知名专家 ,主持完成的小麦抗病基因发掘与创新研究成果, 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不久前的中国农业大学118周年校庆纪念日上,孙其信团队将培育的小麦品种「农大753」磨成面粉,由食堂师傅制成「花式」馒头,为广大师生送上来自校长的礼物。

中国农业大学的花式馒头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玉米种子质量已成为提高单产、持续提升总产的重要途径。一粒小小的玉米种,凝结了广大育种家和推广者的心血。

中国农业大学西区校园里的李竞雄雕像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 「中国杂交玉米之父」李竞雄院士 为学科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大力推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由此带动全国玉米杂交种选育推广,为我国玉米增产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戴景瑞在书房工作

1989年,戴景瑞在沈阳试验地观察农大60田间长势

我国玉米育种专家戴景瑞院士、许启凤教授等人都曾是李竞雄院士的学生。1998年, 原农业部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建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以戴景瑞、许启凤、宋同明教授为代表的这一代科学家正是中心创建者。

时过境迁,站在二十六年后的今天回望,根深者叶茂,源浚者流长。一批批的新一代玉米育种人在这里成长,接过前辈的火炬在玉米育种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许启凤

2001年,许启凤在昌平实验站

培养解决现代种业「卡脖子」技术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也是为我国农业发展「育种」。 作为全国36所首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在 全国首创 生物育种科学专业, 实施生物育种「强基计划」

生物育种科学专业 依托作物学、畜牧学、生物学3个「双一流」学科开展建设, 强基计划采用 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 从第四学年起开始修读研究生课程。在学习期间,还有 大师引领的「强基百人导师团」全面指导 ,助力广大学子成长为现代种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领军人才,为他们的梦想保驾护航。

种子是地球上各类植物繁茂生长的起点,是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育种还是育人,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带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追求,在提升我国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解决农业关键核心卡脖子问题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欢迎关注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部分素材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官网、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官网、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官微、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平谷官方发布、中国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