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执法权下放后,乡镇为何接不住?

2024-03-11三农

近年来,执法权下放的改革在我国不少地方逐步推进,意在加强基层执法力量,提高行政效率。然而,实践中却发现,许多乡镇在接收执法权后,往往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导致执法权下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乡镇为何难以接住执法权呢?


一、基层执法力量薄弱
执法权下放后,乡镇需要承担更多的执法任务,但基层执法力量却普遍薄弱。一方面,乡镇执法队伍人数有限,难以应对日益增多的执法任务;笔者所在的乡镇综合执法队只有两个在编人员,执法队伍是聘用,而且在乡镇条与块是「业务指导关系,财政人员没有直接关系,综合执法队只是挂牌子,都是兼职,乡镇没有做到专职的,七十二变啥都可以变。」

原七站八所职能清晰,现在统筹后又出现管不过来的问题。原来平级,现在事权与职位不匹配,主任比领导管的还多,大量事务积累到一个人身上,一个人可能对接4、5个领导,忙不过来。另一方面,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经验不足,难以胜任复杂多变的执法工作。这导致乡镇在执法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难以有效行使执法权。

二、执法资源匮乏
除了执法力量薄弱外,乡镇还面临着执法资源匮乏的问题。执法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乡镇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例如,一些乡镇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交通工具和办公场所,导致执法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此外,执法经费的不足也制约了乡镇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乡镇执法资源匮乏,待遇差、活多、责任大,好不容易培养一个人,又会换部门或是晋升,导致人员流动较大,学习能力和办事能力好的人在乡镇留不住。


三、执法依据不明确
执法权下放后,乡镇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法。然而,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不明确,乡镇在执法过程中常常面临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增加了执法的难度和风险。而且每个县都下放了几百条执法事项到乡镇,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多个领域,执法人员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能熟悉这么多业务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依据,长此以往,难免影响执法效率。

四、执法协调机制不健全

执法工作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但乡镇在执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协调不畅的问题。一方面,乡镇与上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不畅,导致执法政策和措施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另一方面,乡镇与其他执法部门的协作不足,导致执法过程中出现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这不仅浪费了执法资源,也影响了执法效率。

比如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不少人身兼数职。改革后,有人既是包村干部,也是执法队员,前一刻还在跟群众敞开心扉谈心谈话,下一刻就要跑去开罚单,身份之变带来诸多新挑战,也导致执法协调不好开展。

五、社会认知度不高

执法权下放后,乡镇需要承担起更多的执法任务,但社会对乡镇执法的认知度却不高。一方面,乡镇执法队伍的形象和影响力有限,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信任;另一方面,乡镇执法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社会对乡镇执法的了解和支持不足。这影响了乡镇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