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如何解决水产养殖带来的污染挑战?行业大咖有话说

2024-07-21三农

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水产行业的从业者,我们不得不正视并应对自身行业带来的污染挑战。特别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尾水问题,其处理与改善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7月16日, 第三届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暨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对接会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成功召开,这次盛会汇聚了众多行业精英,共同探讨如何高效治理养殖尾水,推动渔业新质生产力 建设。笔者从中筛选整理了部分内容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会议现场

报告主题: 浙江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与经验

报告嘉宾: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原居林

针对内陆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分布及污染特点,构建了「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池」(简称「三池两坝」)多级组合处理工艺,在池塘升级改造基础上(进排水分开),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态的方法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适用于淡水集中连片池塘。可根据养殖面积、养殖品种、养殖密度和养殖所在地环境的不同,增减相应的「池」和「坝」的数量和面积。通过定期现场监测,考察组合工艺对低污染、中污染、高污染类型对应的3个示范点尾水主要污染物指标去除效果及各单元的沿程去除情况。

该技术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建设及运营成本低,适用性广,容易复制,便于普及,一般占养殖总面积的6%-10%。根据当地养殖品种的养殖尾水污染水平不同,对养殖尾水治理设施面积制定了相应的要求。我们对污染的检测手段也十分方便,现有的159个污水处理点,用无人机花20多分钟就能准确收集污染数据,然后用计算机拟合反应出污染程度,计算机反应区域越红,污染程度越严重。

报告主题: 鱼菜共生技术与示范推广

报告嘉宾: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 翟旭亮

鱼菜共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主要利用水生植物如蔬菜、水葫芦和水芹等为主体,高分子材料或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作为载体,充分吸收利用水体营养物质,改善水质,同时还具有改善景观、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易管理等优点。

重庆地处山区,池塘非常分散,做不到像浙江那种大面积的集中治理。所以重庆很早就就采取这种鱼菜共生技术,探索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

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作为全国重点推广技术和重庆市农业主推技术,不仅有美化环境、净水、抑菌、光合作用增氧及降低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还提高水产品质量、生产绿色蔬菜,规模在全市推广应用达5.7万亩。在重庆市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时,也以此为契机,优化浮床制作、水生植物品种搭配和净水增效等技术,强化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推广力度,提升休闲化、景观化、生态化发展效果,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

针对污染物的检测,我们对三千多个池塘进行了摸底排查,对于池塘内的污染来说,分为2期,第一期是3-5月份,在超标率中,总氮约29%,总磷约17%;第二期是7-9月高温月份,污染相对更多,比第一期情况稍差。而对于尾水处理数据来说,全部达标的约占65%,只超标一项的约占17%,所以总体达标率约在82%。

报告主题: 广东省百万池塘转型升级技术与模式

报告嘉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谢骏

广东作为全国前列的水产养殖地区,池塘转型升级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广东省乃至整个中国的渔业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通过标准化改造和引入先进技术,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和产量。尾水治理和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和加强管理,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广东省计划在三年内完成100万亩池塘的升级改造,五年内改造珠三角9市养殖池塘面积的60%。这一改造包括池塘标准化建设,如池塘规整、深度适宜、灌排配套、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等要求。强调尾水排放的在线监测,规范设置养殖尾水排放口,以及加强养殖水体和尾水水质的在线监测。推广绿色、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如「集装箱+生态池塘」集约养殖、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等,以及生态养殖模式如渔稻综合种养、渔菜共生等。建设示范性美丽渔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

总的来说,珠三角池塘转型升级项目不仅提升了水产养殖的效率和产品质量,还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地区的渔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文/图 水产前沿 邹张玮
  • 本期编辑/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