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贵州鲟鱼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2024-07-23三农

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22日电(董瑶)近期,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共同编制的【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印发。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鲟鱼产量149376吨,贵州产量32538吨,正式列入全国第一。

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有「水中熊猫」的美称,肉质细腻且风味鲜美,营养价值高。贵州1999年引进鲟鱼养殖,短短25年获得了产量全国第一的成绩,其背后,动力何在?

水质优良 成就「风水宝地」

夏日清晨,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龙宫镇木厦河冷水养殖基地凉风徐徐,鲟鱼在鱼池中畅快地游来游去,管理人员正在观察鲟鱼的生长情况。基地负责人林厚庭介绍,「木厦河水质好,水流量四季稳定,可以实现全年自流水无动力养殖,持续流动的河水保证了水中的含氧量,为基地节约了大量增氧设备所需电力,也确保了鲟鱼健康生长。」

作为冷水鱼,鲟鱼对水质要求非常苛刻。贵州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水面宽、水质好、水源稳等优势。全省50平方公里集水面积以上河流1059条,河流总长3.4万公里,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地下水源以水温低于20度的冷泉为主,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结合优良的水质资源,贵州创新改进养殖模式,采用流水养殖方法养殖鲟鱼,每立方水体年产达40公斤,平均每亩可达5万斤,产量是传统池塘养殖的20多倍。」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显波说。

智慧赋能 助力「提质增效」

在贵阳市息烽县西山镇小堡村生态鱼养殖基地,50余口鱼池错落有致排布,鲟鱼在水池中畅游。

贵州水之源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法人黄义忠说,过去,养鱼全靠经验,水体状态是否健康,肉眼难见分晓,为了降低人工和能源成本,同时提高产量,实现规模化效益,水之源将大数据、智能终端及无线传感器、高清监控等先进科技与智能设施设备相结合,用于渔业生产。

这些智能设备如同鱼塘的「中枢系统」,数字可控化管理下,可对鱼类存活状况、生长情况和投喂饵料配比进行监控,一旦出现异常,他可以随时在手机APP上操作设备,调节相关参数。水体溶解氧、pH值、亚硝酸盐等指标一目了然,水产养殖更加安全、健康和绿色。

精深加工 实现「跨越山海」

近日,位于黔南州惠水县的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试验基地内,养殖人员正在清点即将装车发货的鲟鱼数量,不久之后,这批鲟鱼将搭乘着水产货运车抵达广州。

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鲟鱼养殖与加工产业,在售卖鲜鱼的基础上打造了多种鲟鱼加工产品,丰富鲟鱼产业链条。

鲟鱼鱼子酱、鲟鱼肉松、冷鲜鲟鱼片、鲟鱼辣椒酱、鲟鱼油、鲟鱼软骨面条、鲟鱼饺子……贵州生态渔业在全产业建设中积极抓好加工流通建设,支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鼓励企业提高鲟鱼等名特优水产品精深加工,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加工质量,在惠水、江口等县建设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如今,贵州的鲟鱼不仅深受粤港澳大湾区、广西、河南、重庆等客商欢迎,还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