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农业测产数据的」今天这里水稻亩产达到1200公斤,明天那里也许就突破了1300公斤」 「高产神话」频频见诸报端,令人咋舌。从某地水稻亩产破千公斤,到另一地「海水稻」产量再创新高,这些看似振奋人心的成果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数据失真问题。农业试验作为科研的重要环节,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那么,这些「一测就破纪录」的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数据失真呢?
达到高产的目的,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
据了解,一些农业企业在试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高产的目的,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例如,在播种环节故意将水稻间距留得很开,等到收获前几天,再将相同品种的水稻移栽到试验田里,从而使得数据变得好看。此外,还有企业将提前准备好的稻谷藏在沟渠、收割机或地布里,趁现场忙碌之际悄悄混到测产稻谷中。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表示,该中心在全国多地都有试验点。试验之前,中心会公布一个目标产量,并让试验点在水稻即将成熟前报一个预估产量。然而,有些地方为了吸引测产安排在当地,会将数据报得特别高。未被选中进行最终测产的地方,甚至会打着研究中心的旗号,自行提前开展测产,并组织媒体前去报道造势。
此外,一些农业企业还在种植过程中违规作弊,例如在「海水稻」试验中,对淡水灌溉、阻隔剂使用的规定被一些企业置若罔闻。一位科研人员表示,一些超高产量虽然真实,但因为追求数据好看,投入大量化肥、增产剂,安排多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材料和人工成本水涨船高。这样的超高产是否有推广意义,值得怀疑。
还有一些地方在测产报告中玩弄文字游戏。例如,有些企业将测出来的产量称为「生物总量」,也就是把秸秆、叶子都算在内,而实际稻谷产量很低。这种做法使得「巨型稻」等品种在农田里的直接粮食生产价值十分有限。
警惕政绩工程渗透科研领域:农业测产乱象亟待整治
农业测产,这一看似严谨的科研活动,在现实中却频频被异化,成为了政绩工程的一部分。半月谈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过度的测产活动以及监管的缺失,不仅损害了科研的权威性和严谨性,还为政策制定和形势判断带来了严重的误导。
据了解,一些省份每年进行的测产活动多达数十次,而这些活动的实际效果却令人质疑。有受访者直言,这样的测产不仅对提升粮食生产力的贡献微乎其微,甚至可能误导实际农业生产。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玉烛透露,虽然国家对于测产有着明确且科学的规定,但一些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仍乐此不疲。他们希望借助研究中心的名声在当地设立试验田,然而对于种植方案的执行却并不严格。
除了地方政府,企业和育种家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原主任邓启云表示,部分企业和育种家通过测产活动为自己打广告、争取项目和积累人气。有企业负责人坦言,一次成功的测产所带来的宣传效果,有时甚至超过了在电视台的广告投放。
据说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有门路」的企业和育种家甚至会自行组织测产活动。在这些测产中,邀请的专家往往与测产企业存在利益关联,甚至有的专家是通过支付高额「咨询费」而被请来的。这种追求高产和漂亮数据的做法,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李建武认为,这种「先出成果再说」的心态,加上违规成本较低,使得一些农业科研工作者不得不采取作弊、玩文字游戏等手段,从而扭曲了科研心态。
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立云指出,当前的测产活动中,追求「漂亮数据」成为了唯一目标。这导致一些试验在完全不具备普遍性的种植环境下进行,甚至不惜投入巨大的成本。然而,这些看似风光无限、数据漂亮的试验,最终往往被农民所抛弃。
综上所述,农业测产活动的乱象已经严重影响了科研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为了保障农业科研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测产活动的监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防止政绩工程侵蚀科研领域。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坚守科研诚信,以真实、有效的数据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场为尺,农民为秤:农业科研的新标准
在农业科研的浪潮中,测产数据曾一度被视为衡量一个品种优劣的「金标准」。然而,当农民的实际经验遭遇这些冰冷的数据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双手。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一个农业品种的优劣呢?
首先必须承认测产数据在科研中的价值。这些数字是经过精心设计和严格实验得出的,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品种潜力的宝贵信息。然而,数据并非万能。正如一些种植户所说:「报告一大摞,比不过农民一张嘴。」在实际种植中,农民更看重的是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而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高产数据。
测产不应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而应成为连接科研与市场的桥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将话语权交给市场和农民,让真实的种植环境和种植者的经验成为评价一个品种优劣的重要标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收紧测产的口子,避免「一测就破纪录」的浮夸现象。邓启云教授建议,测产主体应公布包括品种数据、农业投入品数据和田间管理数据在内的关键信息,并在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测产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能增加科研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同时,还应该建立重大农业项目攻关的测产核准机制。对于涉及政策制定和形势研判的重大科研项目,必须从项目初期就开始进行全环节记录,确保试验数据、条件和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复制性。这样才能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核准机制,避免「一锤子式测产」带来的误导。
此外,陈立云教授和张玉烛研究员等人认为,与其大张旗鼓地搞测产,不如鼓励地方政府和种子企业踏踏实实地做示范。他们指出,测产不仅要展示产量,还要介绍品种特点和种植技巧。这样可以让农民看到种植过程,并学会如何种植。只有市场认可、农民会种的品种,才是真正的好品种。
总之,市场是检验一个品种优劣的最终标准,而农民则是这个标准的忠实执行者。在农业科研中,我们应该将话语权交给市场和农民,让真实的种植环境和种植者的经验成为评价一个品种优劣的重要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出真正适合市场需求、受到农民欢迎的品种,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