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三位资深教授接力共上一门课 西湖大学本科生为何这么幸福

2024-07-17教育

潮新闻 记者 丁珊 通讯员 张弛

管坤良教授正在上课。朱丹阳摄

「上午好,我叫管坤良。这是我在西湖大学上的第一堂课,如果我讲得太简单或太难,请及时告知我。」4月26日的西湖大学学术环212教室,迎着10位本科生热切的求知目光,身材瘦削、头发花白的管坤良教授步履轻快地走上讲台,脸上带着他标志性的微笑,一如既往地和蔼、亲切。

这堂针对本科生的细胞生物学课程,今年2月开课,6月结课,由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RNA生物学与再生医学讲席教授付向东、分子细胞生物学讲席教授管坤良等3人接力上课。3人均是各自领域的大牛,都是西湖大学从全球遴选的资深教授。

当天,处于第三棒的管坤良迎来第一堂课。他特意穿上浅蓝色的衬衫、灰色的西装,并提前5分钟等在教室外,「这是我的第一堂专业课,我必须要用正式的着装来表达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管坤良的眼神中流露出真挚。

管坤良何许人?翻看西湖大学的官网就可知,这是科研苍穹闪亮的星。

他是世界上发现双专一性蛋白磷酸脂酶的第一人,也是Hippo信号通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是该领域研究论文被引用最多的学者。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旨在颁给各个领域内有非凡创造性的杰出人士,管坤良是其中一位获得者。

这样一位高年资的顶尖科学家,在谈及回到西湖大学后要做什么时,提得最多的是:「我对教学很有兴趣,回国后我想教本科生」。当天,管坤良在生物细胞课上再次重申,「教本科生是我来到西湖大学的使命之一,我期望能听到你们对课程的任何反馈。」

这与西湖大学正进行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不谋而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均值高、方差小的特点,也就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的平均水平较高,但基于源头创新的顶尖人才不多。」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认为。

在此背景下,西湖大学启动「创新班」本科招生改革试点,两年来共招收150余名本科生,并提供国际一流优质教育资源。包括管坤良在内,从来自全球200多位具有顶尖学术造诣的领军人才或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科学家筛选,对本科生授课。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

清晰明了的细胞结构图、ATP合酶的动态演示视频.......大二学生胡印良品坐在台下,全程听得认真。

「既然线粒体是由母亲遗传给孩子的,如果人类是来自同一个祖先的话,那我们的线粒体是不是一样的?」课上,胡印良品问道。

「由于基因突变的广泛存在,即使人类来自同一个祖先,不同人种甚至不同地方的人群之间,线粒体的基因组都可能有所不同;而核DNA的不同水平表达,又会进一步地影响线粒体的功能。」管坤良回答。

管坤良教授正在备课。沈是摄

在胡印良品印象中,西湖大学的教授大多谦逊、实事求是,并鼓励学生们自主思考,管坤良也不止一次提到:「你们的老师也未必什么都知道。」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这是三位授课老师共同理念。在管坤良办公室书架上,躺着一本跟随他从太平洋彼岸远道而来的【细胞的分子生物学】,这本书是生命科学领域世界公认的优秀教材。

早在正式回国之前,管坤良就在为西湖大学的本科生备课了。他在美国的书店买到这本书,从头到尾通读两遍。记者放在手上颠了颠,这本书既厚又沉,仔细观察,这本书约16开大小,页数约1400页。这是上课用的底本,上面写满笔记,回国之际,管坤良索性将它装入行李箱拖了回来。

「在美国时,我也带研究生,但给研究生授课讲究学术深度和专业化。」管坤良说,本科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广泛性,正式上课前他又伏案一周完成了第一堂课的教案。

三位教授接力上课,考验着彼此如何分工、衔接。本学期初课程开始前,三位教授特意开会商量谁擅长哪些知识,更适合讲哪部分,将有助于学生在细胞生物学课程的不同领域,得到深入的知识训练。比如,研究DNA损伤修复机制的俞晓春教授,就侧重讲述DNA有关的知识点。

三位教授还彼此到课堂旁听,启发各自的教学方法,并达成共识:「我们每堂课近2小时,覆盖100多页教科书的知识点,要确保学生‘抬头率’,要依靠故事的融入、知识可视化让信息变得形象、有趣。」

为何这么重视教学?当我们向管坤良询问这个问题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教师就是要上课的,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他现在住在西湖大学的公寓楼,重现着40多年教学相长的情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杭州大学读书时,我的老师就是住在学校里,路上、食堂、球场随时都可遇到、交流。」

管坤良还有个「小心思」。他在办公室大门左上方,特意划出竖长方形的玻璃框,为的就是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他,在迷茫、焦虑、困顿时,随时随地来找他。一天,这扇门就等到了大二学生翁歌华,他带着满腹的学业焦虑叩开门,一番长谈后,他找到了努力的专业方向,成为管坤良实验室的一员。

这是西湖大学「大师引领」的另一种方式——将导师制融入本科生培养中。每位本科生都有一名「学术导师」,从包括施一公在内的200多位博士生导师中选聘。学生和导师之间是「亦师亦友亦同道」,学生们可以参加导师的组会,一起跟随导师做实验,甚至生活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求教。

「导师将从你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跟着你,陪你走过大学四年,甚至走过博士阶段,把你带入一个学术殿堂,让你能够脱颖而出。」施一公说,今年,西湖大学将继续在220多位博士生导师中,为本科生筛选配备最强导师团队,呵护着学生们全面成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