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7.9公里每秒:被现实引力所拉扯、撕裂的乡镇初中生

2024-01-17教育

大家好,又见面了。从12月开始,我大致有一个月没有更新公众号了,这段时间比较忙,期末学校突发了很多事,家里又需要找律师打官司,林林总总,一直闲不下来。

这段时间,我也在反复思考和复盘前几个月公众号写作经验,包括我有意无意实践、试错出来的不下十余种风格迥异的公众号写作定位思路。

把学到的GZH文章大多数招式都试了一遍。

可能有一些暖心的老朋友经常看的,能看得出来一些「试招」的蛛丝马迹。

总而言之,反思的结论是:好像没有哪一种类型的文章一定会让所有人喜欢,所以没必要挣扎和纠结,最后,只要文章写出来能让自己喜欢、内容自己看得过去就可以了。

人生在世,你说人吧这辈子需要琢磨、克服的事情很多。

那些能让自己慢慢轻松下来,让自己愉悦的事情,其实并不多。

写东西就更无所谓了。

没必要把一个本应务虚的事情变得很功利。

这个号以后还是会继续缓慢更新,因为我呢就是这样庸俗的一个人,一个平凡到不行的人,不应该因为写作就自我膨胀拔高,也不应该因为写作就去换一套嘴脸做派。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而这份存在本身,就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意义。

王阳明:此心之外,更无他求。

意义是自己给自己的,而意义则是渲染真实世界online的源代码。

意义发生了变化,连带着整个世界就发生了变化,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比如你认为某件事物或者某个人是你的终极意义,而这个终极意义则会塑造出你所体验或遭受的客观世界。

涉及到符号互动理论,比如红色对中国人来说不是血腥和残忍,而是温暖和喜庆,比如肥胖在非洲却是一种美等等,太复杂了,三言两语,并不能说清楚的,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找到的意义,将重塑整个宇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你身处的整个宇宙是你的心(源代码)所渲染出来的。

好了,不太复杂了,不说了,下面让我们言归正传。

前几天,我看到了央视新闻2023年终人生励志微短剧:

【冲出7.9公里/秒】

看完之后,说实话刚开始看我是差一点掉泪的,虽然宣教意味非常浓郁,但是我还是把它直接转发给了我的孩子,很简单,就是想让这个五年级小学生理解一下现实世界的参次,顺便炫耀一下她爹我,就是从这么个乡镇中学差不多的现实引力环境中走出来的参与者。

哪怕已经到了2024年了,中国仍然存在巨量的沉默的乡镇中学,还有巨量被现实引力所拉扯、撕裂的十五六岁的内向少年。

央视新闻

,赞3.4万

这个微短剧虽然鸡汤味道很浓,但是作为央媒,年终的视角终于能够聚焦到 县城、乡镇中学、贫困家庭的学子、翻身逆袭、中考分流 ,这些几乎已经绝迹于中文互联网的词汇,这已经是非常难得。

看看这些年,各大媒体和所谓的记者都在聚焦什么新闻,搞什么宣传,甚至还不如某些自媒体大V爱惜羽毛,有所谓的职业操守。

张雪峰不建议高考高分学子去学新闻传媒,是有深刻的道理的,不然也不会成为目前从精英到民众的普遍共识。

短片中有一句话形容很多孩子的处境:「 现实的引力太沉重,得奋力突破7.9公里每秒的第一宇宙速度。

短片的镜头和台词都非常写实,在如今虚浮的网络媒体环境中,【7.9公里每秒】甚至比某些专门瞄准西北农村和云南女高的噱头,对外大肆宣扬自己是现实主义的那两部影片还要写实得多。

我想,至少片子的导演、编剧和主创,都是理解什么是乡镇中学的。

看看乡镇中学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打扮,有着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从短片中的这个截图来看,校服、毛衣、眼镜、发型……拍得像一部乡镇中学普通初中生的纪录片。

什么是片中的「现实引力」?

  • 不是乡镇初中的家长们不重视教育——影片中描写了「母亲」摆摊含辛茹苦供「儿子」读书,「儿子」心疼「母亲」,又感到升学无望,刚有了一点自暴自弃的苗头,就被「母亲」大声训斥。
  • 不是乡镇初中的老师们不尽职尽责,片中不管是班主任语文老师,还是物理老师,都对学生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希望能够激励自己的学生,托举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 不是乡镇初中的教学条件欠佳,可以从短片中看到,哪怕是今天2024年的乡镇初中,也能够拥有媲美城市初中的校园硬件条件,就算能够强行比较出来一些差距,但是不能够说乡镇初中生没有获得良好的校园条件。
  • 那到底什么才是片中绕不开的「现实引力」?

    班主任老师告诉校长班上的很多孩子初三了,别说考高中,可能连中专都考不上,校长却平和地宽慰她,并让她考虑学校和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班主任老师不甘心地激动地说:「实际情况就是, 他们大多数人毕业之后,都得回去务工务农,一个个才十五六岁。

  • 务工务农的家庭,务工务农也是未来唯一的出路。
  • 乡镇初中没有办法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缺乏包括优秀教师资源、教学软硬件、课后教辅和补习、教学管理理念等优质的助力,甚至还充斥着各类「读书无用论」的反智社会环境。
  • 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的留守儿童家庭,因相对贫困家庭所带来的各种对延续学业所带来的阻力,家庭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 这些情况都使得乡镇初中生想要靠学习「冲破第一宇宙速度」,变得很难,因为这些都是急剧拉着他们下坠的「现实引力」。

    校长说:「 是啊,这很现实啊,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成绩,可咱们毕竟是乡镇中学啊,不可能把所有孩子都送到县中去吧? 」

    不可能、所有孩子、都送到县中。这里校长连市里省重点、市重点的奢望都没有,说连县中都不可能。

    看到这里,城市出身的读者会问,为什么不可能?

    农村出身的读者会笑着摇摇头,怎么可能?

    中考分流,50:50。

    你以为的是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初中,都是一半一半。

    而现实是什么,城市里初中的孩子还有私立高中、有借读等托底的选项可以选择,而乡镇的初中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用等到初中毕业参加中考,就直接去务工务农了。

    城市初中的中考分流远大于五五分,而乡镇初中的中考分流远小于五五分。

    两者合在一起,均衡成了五五分。

    被「现实引力」所拉扯、撕裂的乡镇初中生,被轻而易举地「平均」掉了。

    之所以城市初中的中考升学率高于乡镇初中,这里面的原因,想必不用我啰嗦大家也能懂。

    城市初中的孩子,没有务工务农的「现实引力」。

    他/她们应该能够飞得更高更远,对于他们,7.9公里每秒的速度,是坐在城市教育资源这样的大火箭上,而他/她们的努力,只是在大火箭上进行二次点火,做进一步的加速度发射而已。

    教育公平,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追求绝对的公平,关于这一点,我想就算是有万般完美的决策引导,也很难做到十全十美。

    我是从乡镇初中读书出来的,我读书的时候的同学,比我读书晚的侄甥晚辈,我过年回到老家时,老家房子背后的镇中学的学生……他们、她们在十几岁的年纪,都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无处不在的「现实引力」。

    这些无处不在的「现实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千言万语,我不知道该在文章里如何表达。

    我的乡镇初中数学老师是校长,教我们的时候已经六十岁快退休了,可他只有小学文凭,而且一辈子不会说普通话,他最爱的就是那根用了一辈子的扁担,经常拿来教室做惩戒学生的戒尺。

    我的乡镇初中英语老师教了我们三年英语,中专学历,从三克油、饭、豪阿油开始教起,带着一股浓浓的鄂西北方言土话味道,直到后来我上了大学,大学里老师和同学都还说我的英语听起来有方言味儿,让我自卑到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不敢轻易开口说英语。

    我的乡镇初中每学期门口都会有人打架斗殴、动刀子,经常出现各类刑事案件,进少管所的从初一到初三都有,学生胆子肥了跟课任老师约架,两人在操场上拎着钢管互殴直到派出所民警来,也不算上什么新鲜事。

    我的乡镇初中同学里有早上五点起床帮着家里喂猪、挑水,上学期间除了去厕所几乎焊死在教室座位上苦读的农村孩子,早中晚三餐都啃家里带来的馒头,晚上晚自习学到学校关门才走,最后初三却连职高都没有考上,当时的规定又不能复读,只好回家继续帮父母务农、卖菜。

    我的乡镇初中同学里有十几岁初二就辍学,先是去外地做了发廊妹,后来南下进了工厂,成了千千万万打工妹、杀马特群体中的一份子。

    我的乡镇初中有学生十几岁就搞大了别人的肚子,然后被双方家长发现,大闹了一场,两个人只好退学先结婚,他们十五六岁就有了自己的孩子,只有等二十岁以后再领证,后面听说二十多岁,两人一起去南方打工,没多久就离婚各自找别人了。

    ……

    你以为2024年了,我老家的乡镇初中母校就会有所变化吗?

    表面上看似乎有了一点差别,但是仔细去了解,也还是没有什么差别,甚至乡镇上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早就去县里、市里买房读书了,稍微有点本事的老师,早就跳槽到县里、市里去了。

    剩下来的学生、老师、校长,似乎也已经是淘汰后又淘汰的选手了,还有什么希望去拼中考、高考?

    务工务农,仍是这些被拉扯、撕裂的乡镇初中生的宿命。

    时代变化了一点,从农民工变成了骑手、中介、快递员、滴滴司机,从南方的工厂打工仔变成了各个城市里的「灵活就业人口」。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盛行,乡镇初中的老师如何告诉自己的学生,读书有什么用,为了读个死贵死贵的三本,然后回来成为「脱不掉长衫的孔乙己」吗?

    从乡镇初中生的视角来看,死命读书又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在大城市当中介、打工仔、跑外卖、做家政、做物流吗?

    村口的二丫头做三农直播挖黄鳝粉丝百万,隔壁的丽丽每天在家穿的少点扭扭腰月入三万,她们都买了宝马奔驰了都,你呢?连个媳妇都找不到吧。

    你说你这个死读书的废物,你说你有什么用?

    其实这个选题,我前后写了十来天,写了删,删了又写,从五千多字又删到一千多字,真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写着写着,我已经失去了自己想表达的欲望,剩下的都是无奈,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纠纠结结,只剩下这么点可以说的了。

    稍微多写一点,就容易被讨厌我的人集火攻击,说不是这样的啊,巴拉巴拉什么的,抬杠很容易,认真表达点东西很难。

    央视新闻能够在2023年的年末,找到一堆职业演员来拍这样的一个「贺岁」励志短片,作为普通观众,我是感到非常欣慰的。

    只要有人关注,这个相对「不公平」的世界,就还是有人在关心着。

    只要有人关心,那么这个相对「不公平」的世界,就还是保存着良知和希望。

    在短片的最后,校长走进教室对着孩子们说: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啊,有时候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公平,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家庭,也并非努力,就一定能够逆天改命、翻身逆袭,现实这些啊,有时候就像杨老师所说的,无处不在的引力一样,牵引着你们、束缚着你们,但是,难道就没有机会吗?我告诉你们,有,至少现在,就在离你们不远的县城,有十几所高级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公平地向你们每一个人敞开大门,难道,你们不想试试吗?想那就给我好好考好好学,就像那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航天员一样,冲出你们的人生7.9公里的秒速,孩子们,加油!」

    校长并没有刻意地煽情,也没有让学生们喝下鸡汤后,就去忽视自己的出身和家庭所带来的「命运」桎梏。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他说并非努力,就一定能够逆天改命、翻身逆袭。

    只要有一丝丝可能,你去努力了,就算没有冲到能够摆脱出身、家庭所带来的无处不在的「现实引力」之外,起码也活出了与那些因为希望渺茫,而甘于放弃点火的同济们不一样的火箭人生。

    鸡汤,喝多了是很腻。

    这个世界更需要有人去送外卖、进厂打工、做家政、进工地,没有五五分流,在这个相对不公平的世界,没有人愿意去做这些个「低三下四」的工作。

    课时,要知道应试教育体系,并不是仅有教育这一个功能,还有重要的社会选拔和阶级分层功能。

    就算考上大学,农村出身的「天子骄子」仍然要面临学费、考研、就业的三重大山,也难言什么「逆天改命、翻身逆袭」。

    考上大学,对农村孩子而言,只能是冲出了「第一宇宙速度」(冲出大气层/接受高等教育),而后面临的「第二宇宙速度」(冲出地球引力/考研),「第三宇宙速度」(冲出太阳引力/高薪就业或考公考编) ,如果冲不出去,就只能是陷于如今大学本科毕业生那般上不上、下不下的尴尬处境。

    一个不留神,就会向下坠入地球引力范围,坠入大气层燃烧殆尽。

    但是,如果让乡镇初中的孩子们不要努力了,直接放弃,这些枚火箭直接原地爆炸,那这种人、这种文,要比鸡汤恶劣,那是一碗毒药。

    劝说乡镇的孩子放弃,那么城市的孩子的胜算就更多了一筹。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敬请文末一键三连!

    作者丨杨阳 做一个有趣的人

    公众号丨并不稳定的飞行

    和你一起虚度时光,消磨这精致而苍老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