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基础教育「三个一」现象之冷思考(魏伟新原创)

2024-02-01教育

基础教育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教学秩序和教育环境有很大的改观,逐步走向稳定、有序、规范、合理的发展轨道,各级学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础教育的各项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好的可喜成绩。但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还面临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三个一」现象就是其中的怪现象之一。「三个一」现象是指「一窝蜂」、「一刀切」和「一边倒」现象。「三个一」现象可以说是我们国情之一,反映在基础教育上面尤为明显。下面对基础教育几个常见的「一窝蜂」、「一刀切」和「一边倒」现象结合我们的观察、思考进行初步的分析,供决策者和专家们参考。

一、「一窝蜂」

「一窝蜂」主要是指做法。「一窝蜂」就是一哄而上,赶浪头,趁潮流,放弃个性、理性和和特色,放弃独立思考,放弃个人珍贵的自由选择权,千人一面,消极从众,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一窝蜂」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比如重点中学「一窝蜂」取消初中部(现在又「一窝蜂」恢复),「一窝蜂」取消「一级学校」改称「标准化学校」,「一窝蜂」取消公办学校办复读班……

——「行政化」。 我国有几百万中小学校长,他们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本来,中小学校长就是专业化的社会职业。但是,我国传统的校长管理制度,就是把校长行政官员化,即按照行政级别分类管理。这种做法有多种弊端。一是校长隶属关系不清。比如很多地方把校长当做行政官员纳入党委组织部门进行管理,有的地方归教育部门管,甚至还有的归宣传部门管,有的地方则由县长或区长直接任命,真是五花八门。二是造成校长工作方式上的缺陷。比如:校长被定位为行政官员,则其在学校管理上往往容易采取行政的管理办法,但学校并不是一个行政组织。三是容易被上级行政机关随时侵权。校长作为相对独立的职业,本身应该有系统而稳定的工作内容,有明确的职责与权利。而作为「行政官员」,校长就必须服从上级的领导,因此,校长自身的合法权利与义务难免受到随意的干涉。其实,校长与行政官员所从事的工作区别在哪里?校长的从业要求与行政官员的从业要求是不是一样?本来,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回答。可是一直很少人去研究这个问题。这样一来,「行政色彩」在基础教育领域泛滥化就不可避免了。

虽然现在不少中小学校长已经告别传统的行政级别,但是中小学「行政化」并没有彻底告别中小学。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处(教导处主任)、×科(行政科「科长」),甚至×主任(班主任)的称呼不绝于耳。这种「行政化」、「官本位」在校园的折射听起来十分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行政化」使校长们疲于奔命。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校长每周工作6天的占58.5%,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高达75.5%,时间大多消耗在参加各种会议、常规的行政管理、接待来访、公关活动等方面,如80.8%的校长经常在下班后还要开行政会议,81.6%的校长为筹措经费奔忙和发愁。

——「升学率」。 中小学「一窝蜂」追求「升学率」,已成了基础教育的一个痼疾。「升学率」的载体是升学考试。由于这种升学考试是由教育行政机构或专门的考试机构,专门的人员来组织,制定相对统一(如由地区或省市制定标准,举行小学升学考、初中升学考、会考等考试)的标准或绝对统一(如由国家制定全国性统一标准的高考、成人高考、自考、研究生考等考试)的标准来进行升学考试,采用统一的考试科目,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批改考试成绩,统一登记公布考试结果和统一录取学生的严格管理方式进行。因此,对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具有指挥棒性质的导向功能。「一窝蜂」片面追求「升学率」,总根源在于高考。尽管大家都清楚,在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高密度的课业负担下,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发展的潜能渐被消磨,极易成为「高分低能」的庸才,但在现实高考制度的背景下,人们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面对「升学率」和高考压力,学生们首当其冲。美好的少儿时期被没完没了的作业侵蚀了,到了高中阶段更是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加班加点温习,做不完的题山题海,压得孩子们气都喘不过来……

面对「升学率」和高考压力,老师们如履薄冰。老师们的评优晋级、奖金发放都与升学率挂钩。考核毕业班老师要看学生高考上线率、升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对其他老师的评价,要看班级的名次,所教学科在一个地区的成绩排名。一旦学生考试成绩不好,老师不但要受批评,还会影响到经济收入和职称职务晋升。为了提高升学率,许多老师拼命琢磨中考、高考命题规律,教给学生应试技巧。老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育成果应当体现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方面。有些老师说,我们现在的身份与其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如说是教学技工更恰当一些……

面对「升学率」和高考压力,家长们也不敢怠慢,拚命为孩子们补充营养,主动为孩子找补课老师,一时家教市场红红火火……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们认为,作为一所学校,应该追求升学率,而且应该追求尽可能高的升学率,但绝对不能片面追求,更不能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追求。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陈旧落后的社会教育观和用人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映,是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和国家功利主义的集中表现,也是人文失落的必然结果。它导致了大量的重复训练和低效甚至无效劳动,抹杀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磨掉了学生的健康活力和原始求知欲,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的「拦路虎」。

各地取得了高考命题权之后,应该在高考命题和招生方面做点有益的改革,使孩子和学校不再绑在单一的升学率的战车上竞争。要借鉴国外一些可行的做法,比如著名的斯坦福大学除了要看考生高考成绩外,还要看考生中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有没有进入前5名,社区服务的时间是否达到了规定要求,有没有做过学生干部等。如果我们的高校招生也是这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结将会迎刃而解。

新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次把实施素质教育写入了法律,但是如果不解掉「升学率」咒箍,实施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

——「素质教育」。 一提素质教育,全国很多地方都「一窝蜂」起来,一时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各种经验成果花样翻新,似乎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感觉。有不少人提出过疑问,难道「又蹦又跳」就是素质教育?可以说,现在的一些素质教育是花样重于实质,形式高过内容,有的地方简直就是「教育秀」。今天搞汇报,明天搞展示,后天做现场,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冲击。素质教育简单化、形式化的问题,尽管当时有人已经意识到了,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样的大旗下,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又有谁愿意听?又有谁敢坚持?还有些人认为按照国家的课程计划办学,上好教科书,不算是素质教育。这其实是理解片面的表现。国家的课程计划、教科书就是国家素质教育意志的体现,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国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体现在课程上,课堂的高质量就是素质教育的高质量,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就是高质量的课堂。

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这是无可争议的命题。素质教育中国在搞,外国人也在搞,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但素质教育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贯穿一个人终身的过程,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想法,在现代的学习型社会中更是可笑的。素质教育不是某些具体的做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所以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综合实践、研究性课程等,只是在实践这个理念,而远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开展这些活动,充其量只能说素质教育已经进入学校,而不能说学校这样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能成为掩饰低劣教育质量的借口,搞素质教育不能成为某些人的形象工程。那些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素质教育」只能被证明是伪素质教育、假素质教育,这样的「素质教育」不要也罢。

二、「一刀切」

「一刀切」主要是指政策。政策的制定、理解与执行各个环节都有「一刀切」影子,危害也比较大。「一刀切」是一种低能执政力的表现。因为好的政治,必然是精细微妙,充满智慧的政治,「一刀切」的做法,正是缺乏这种智慧的具像;「一刀切」是没有监督下的蛮横行政的体现,是懒人哲学的反映。众人皆知,一切行政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人民,而缺乏了人民监督的行政,往往会有两种特征,要么政策的出台完全是利己的,要么就是偷懒行政。「一刀切」的政策,大多是偷懒行政的结果;「一刀切」其实就是简单化、机械化的代名词,是 图省事、怕麻烦的具体表现。「一刀切」痛快是痛快,简单是简单,省事是省事,却是最蹩脚的一刀!不幸的是,「一刀切」却长期成为一些人僵化的思想方法和惯用的工作方法。

——「校长轮岗制」。 现在一些地方,要求中小学校长五年甚至三年轮岗要达到95%,这是「一刀切」的典型。

中小学校长是特定的社会角色,是学校管理关系的承担者与创造者,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人物。甚至可以说,校长是中小学的旗帜。轻易易帜利少弊大。换一个校长就换了一个思路,很多地方换了校长,就一揽子换了学校的发展规划、计划,有的甚至班子、骨干大换班,对学校建设的一致性、连贯性和稳定性破坏很大。有些校长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比如广州市广雅中学,如果没有卢帜辉校长十多年的精心经营,广雅中学能够办成一所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示范性的省内一流、国内著名的重点中学吗?能够成为造就名师、培育英才的一片沃土?又例如广州市十六中学,没有钟旭槐校长多年的努力,十六中学能够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能够办成远近闻名的「民间重点」学校吗?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当然,我们并不反对适当的、科学的交流。比如某些学校领导力量薄弱、各项工作开展不好,个别校长水平低下、工作长期不见起色,或者班子长期不团结、形不成工作合力,对这些学校班子进行一些调整、交流、加强,那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决不能搞「一刀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从事一切工作的教训总结、经验法宝,为什么还是有人那样热衷搞「一刀切」呢?

——「年轻化」。 近几年,基础教育片面追求校长年轻化,搞什么「娃娃校长」,这也是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众所周知,人才成长有一定的规律,一个校长从锻炼成长到成熟胜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成长周期。如果没有成熟就盲目压担子,一来让年轻干部不堪重负,结果可能就是拔苗助长、摧残人才;二来不利于学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当然不排除个别的年轻干部特别优秀,可以较早胜任校长岗位。我们反对的是「一刀切」、片面追求干部「年轻化」。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强调了干部年轻化。重视培养年轻干部是十分正确的,否则,我们的事业便后继无人。但不要片面性、绝对化、一刀切。大部分干部45~60岁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代,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考虑问题到位,处事精明,办事干练,政策水平、法律意识较强,这些人是我们干部队伍的骨干和精英,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但如果硬性叫这些干部早早从领导岗位退下来「让贤」,这些干部要么混日子,出工不出力,熬时间等退休,要么萌生去意,另谋出路(那是一种很大的人才损失);二是一些地方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年轻干部人选,但上级硬性规定必须有,只好「拉郎配」,「矮子里面挑高佬」,凑数交差。这样一来,很多优秀的干部因为年龄因素而不得不离开领导岗位,而一些不太优秀的干部因为年龄因素而侥幸进入领导行列。这种做法,很值得商榷。当然,如果一个年轻干部十分优秀、非常胜任因为年龄、资历原因不给担任领导职务,那又是另外一种「一刀切」,我们同样反对。

顺便一说,一些行政首长配备教育系统领导和学校校长,从工作经验、领导能力方面考虑不多,而是从是否听话、是不是「自己人」方面考虑较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样,热衷钻研官场秘笈而不是钻研教育、教学规律,熟练官场手段而不是教学手段,会看「上面颜色」而不管教师呼声的人就很容易「脱颖而出」,成为教育系统领导和学校校长。还有外行领导外行的现象也较为突出,比如广州市不少「街办」局长(从街道办事处转任教育局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我们认为,教育行业有其特殊性,专家办教育肯定比外行办教育要管用、有效益、效果好。

三、「一边倒」

「一边倒」主要是指舆论。在一个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与扩展比过去更加迅速了。在信息的传播中,媒体扮演了对舆论的定调、转向、兴起、结束的决定性角色。由于中国特殊的人文环境,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舆论监督的角色,绝大多数的民众也相信媒体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媒体在民众心目中有很高的公信力,一旦媒体的舆论导向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时,纵使报道不公正、不全面也是百辩无言。还有可怕的「一边倒」社会舆论。

——「教师待遇高」。 一段时间,舆论「一边倒」说教师的工资很高,甚至列入「十大高收入」阶层。这是极不准确、极不负责任的。无论高校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目前的工资收入不是偏高,恰恰是相反——偏低。即使从2021年的111392元增加到2022年的120422元,增长了9032元。但总体上比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低不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法律规定的事,应当是十分严肃的事,是应当不折不扣落实的事。

教师正常收入不高,很多学校就巧立名目,不断变出花样搞「创收」。比如现在广州市中小学盛行搞什么「中(午)」、「下(午)托」。一个学生一学期「下(午)托」收费高达450元,按一个班50人计算,就有22500元,加上「中托」就超过5万,这笔数目相当可观。还有各种名堂的补课。很多教师搞创收的收入超过正常收入,这是极不正常的,也引起了学生家长的极大不满(很多家长是敢怒不敢言)。

我们的教育经费都用来干什么去了,国家每年划拨的大量教育资金,有许多就在路上「跑、冒、滴、漏」了。

——「应试教育」。 声讨「应试教育」又是呈「一边倒」情势。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的确存在着弊端,譬如师生的课业负担沉重,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普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不对接,等等。但是,这不等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应试教育及目前的高考体制固然有很多弊端,但至少有一点值得肯定:使得一部分平民子弟通过苦读能够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愿望,并通过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倘若在全国范围内强令实现素质教育,那些边远穷困地区的学校有多少能够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那里的孩子必然将面临完全不平等的社会竞争。

——「师生矛盾」。 师生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发生一些矛盾是十分正常的。现在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对少数顽劣学生教育的措施乏力,极少数学生家长也不配合,稍不如意,还携亲带友到学校无理取闹,责难、谩骂学校领导和教师,以至学校对少数「害群之马」束手无策,不敢怒不敢言,正常教学秩序经常受到影响和干扰;而社会舆论又往往一边倒,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学生逃课出走及其他事故等等),不分青红皂白,错误总是教师,责任总是学校,给中小学办学环境雪上加霜。师生发生一些矛盾,家长和社会不去质疑学生的行为,不去关心当时的情境,不去深思社会、媒体、家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舆论一边倒,群起而攻教师、学校,经常冠以「令人发指」、「禽兽老师」等种种恶辞,并以此质疑当代教师的师德。

学校只好顶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办学,不得不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什么「师德警戒线」,「几准」、「几不准」,什么「让每个学生成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等不科学的提法泛滥校园。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出于自己对教育的使命感和对学生的责任感以及社会的压力因而不敢放松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这就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因此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教师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难教,这是中小学老师的普遍感慨。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之下,中小学教师一方面要面对越来越调皮、越来越大胆、越来越难以管束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面对法律禁止体罚学生的规定和社会舆论的苛责,这使得他们经常陷入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 教师不敢批评和惩罚学生是何道理?学生安全怎能全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教育管理怎能照搬企业管理的做法?

在国情大背景下,彻底消弥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的「三个一」现象将是很难的事情,只有寄望各级党政领导、决策部门在制定、执行政策时多尊重科学、多尊重民主民意、多尊重教育规律;只有寄望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社会舆论,多给学校和老师们创设宽松的育人环境,还教育的本来面目。

营造宽松自由的办学环境,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氖围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