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欣赏

2024-05-29收藏

1、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藏品的历史背景和来源:竹林七贤砖印模画于1960年4月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它是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这幅砖印模画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绘制了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等人的形象。

2、釉里紅歲寒三友帶蓋瓷梅瓶

明洪武釉里红三友带盖瓷梅瓶于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系永乐帝女安成公主的陪葬品。它口径6.4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通高41.6厘米。瓶浅足沙底,盖成铎形,釉质细腻,釉里红发色欠佳,窑变黑色。

3、金曽

金兽是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 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金兽呈豹形,蜷伏状,豹头枕伏于前腿之上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根据外形特征,推测金兽的铸造时代大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4、金蝉玉叶

金蝉玉叶是明代织造以构思奇特的方法,将一栩栩如生的金蝉,悠然自得地栖息在一洁白无瑕的玉叶上,金光玉耀,妙趣横生。蝉在中国古代是比较常见的艺术造型,通常蝉造型器具以陪葬品为主,古人认为人死后能像蝉一样破茧重生。

5、东汉广陵王玺金印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一件东汉时期的文物,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重122.87克,通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纽精致,纹饰精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是迄今发现的唯 一一枚汉代刘姓诸侯王的印玺。该金印为国宝级文物,1981年出土于邘江县甘泉二号汉墓。主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

6、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

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出自中国东汉时期,为国宝级文物。铜盒砚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浑然一体为伏地神兽。

7、耶稣像

这幅【耶稣像】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被评为博览会一等大奖,成为惊世之作,蜚声欧美。这是我国艺术家第一次真正走出国门,当时有富商愿出1.3万美元求购收藏,沈寿不愿出让,张謇派人去美国取回了这幅绣品,珍藏于传习所内。沈寿弥留之际将【耶稣像】赠送给张謇,张窖将它珍藏在南通博物苑中。后由张骞后裔张绪武捐献给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

8、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门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是南京大报恩寺的重要建筑构件,大报恩寺是明代皇家寺庙建筑的代表,寺中的琉璃塔,被誉为中古世纪七大奇观之一。由这座拱门可以想见当时琉璃塔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据史料记载,在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石共烧制的三套完整的塔身构建,一套用于施工,两套埋于地下,用于以后的维修。这座拱门就是当时备用两套中的一套。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共有九层,塔上这样的拱门共有64套。

9、西晋青釉神兽尊

西晋青釉神兽尊为国宝级文物,其造型奇特,为盘口短颈削肩鼓腹平底,象个大鱼篓;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体饰四爪、双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动,在六朝青瓷中属于罕见的艺术珍品。

西晋青釉神兽尊于1976年出土自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为浙江越窑的经典代表,现藏于南京博物院,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文物。

10、唐三彩双魚瓶

11、明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瓷香炉

明宣德

高58.5,口径38 厘米
造型为青铜鼎样式,盘口,方唇,束颈,圆腹,小平底。纹样以苏麻离青料绘蓝地白花寿山福海纹,青花发色浓重。

12、透雕人鳥獸玉飾件

1991 年出土于昆山市赵陵山遗址 77 号墓中,为良渚文化时期的产物。主体是一个侧身人像,有眼,有嘴,有鼻,头上戴着冠帽,冠帽上为一束羽翎,反手拖着一只兽类,顶上顶着一只肥鸟。是我国出土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这件玉器的用途可能与氏族首领主持祭祀的事件有关。

13、神人兽面纹玉琮

良渚时期。出土于常州市武进寺墩遗址 4 号墓。此玉器是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代表作品。上节是人面纹,下节是兽面纹。为良渚文化宗教信仰核心。

14、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又名陈璋圆壶,为战国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于江苏省盱眙xū yí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出土,现收藏于 南京博物院。也是2013年8月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 【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94件国宝之一。

铜壶有3 处铭文,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处在圈足外缘,共有 29 字:「佳王五年,奠易(阳)陈灵再立事岁,孟冬戎启,齐藏戈子?陈璋内伐燕邦之获。」 陈璋就是史籍所记载的章子,他曾带兵攻打燕国都城,战争中缴获了这件圆壶。齐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中国北方燕国太子平和将军市发动兵变攻打丞相子之,子之成功地进行了反政变。燕国内乱,齐国将军陈璋攻下了燕都。陈璋的军队攻下燕都后,「毁其宗庙,迁其重器」。「重器」,其中一件便是燕国宫廷里的器具——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陈璋命人在该壶上刻下了他攻打燕国的记事铭文。与此相互印证的是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陈璋方壶,方壶铭文记载了齐宣王五年(前 314),燕王哙让位引发燕国内乱,齐国借机伐燕之事。通过铭文可知,陈璋圆壶和陈璋方壶应为一对,都是那次齐燕战争中,齐国统帅陈璋的战利品,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遗憾的是,方壶在清末列强侵略中国时被抢走,流失海外。

第二处铭文在足部内侧,刻4字,因腐蚀受损,模糊难辨,大致看是「王后右酒」,推测为使用者刻记。

第三处铭文,位于铜壶侈口沿内壁,刻铜壶制作序号、名字与容量的文字,共11字,当为工匠用燕国文字铭刻:「廿五,重金络霝líng,受一觳hú五升」。该铜壶容量约3000毫升,即指「一觳五升」。

15、东汉错银铜牛灯

东汉错银铜牛灯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很方便。

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颜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16、银缕玉衣

玉衣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按玉衣等级的不同,又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一般来说 ,只有帝王在驾崩时才有资格穿金缕玉衣,而诸侯死去时只能穿银缕玉衣,一般的贵族和长公主只能穿铜缕玉衣。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是这件银缕玉衣于1969年出土于江苏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