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中国珍稀重要银锭(铤)目录(唐、宋、元、明)

2024-09-16收藏

唐代

一、杨国忠进奉银铤。

在唐代,白银的货币属性开始突显,在支付手段方面,逐渐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唐代白银以两为单位,多铸为铤状或饼状,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三种典型形态,分别是圆饼形、笏形和船形。

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银铤,是杨国忠进奉给唐玄宗的供银。唐代鄱阳郡治所在今天江西省鄱阳县,原为饶州,天宝元年改名为鄱阳郡。根据铭文解读,我们可知,银料的来源是鄱阳郡征收的采银丁课,作为财政收入上交,而后被杨国忠进奉皇帝内府。银料应产自乐平县的银矿。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乐平县有「银山,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每岁出银十余万两,收税山银七千两」,是唐朝重要的白银产地。

杨国忠(?~756年),本名钊,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朝时期外戚、权臣。张易之的外甥,杨贵妃的堂兄。

杨国忠少时嗜赌好酒,不学无行,为亲党所鄙视。后从军于蜀,授新都尉。杨国忠因杨贵妃被玄宗宠幸而屡被提升,身兼十五职,权倾内外。杨国忠两次发动对南诏的战争,丧师二十余万。后与安禄山争宠,屡言安禄山必反。天宝十一年(752年),杨国忠拜相,任右相、文部尚书。为相专断朝政,主管选用官员,贿赂公行。后封卫国公,进拜司空。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发动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杨国忠力劝唐玄宗令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招致大败,潼关失守,后又劝唐玄宗入蜀,行至马嵬驿,兵士哗变,杨国忠父子被乱兵杀害。

银铤上的铭文「专知诸道铸钱使」应是杨国忠四十余年官职之一,史料没有记载具体任职时间。因这件银铤没有年号铭文,但根据银铤铭文,结合出土可见的其他杨国忠进奉银铤铭文,再根据杨国忠的晋升官衔,我们可以推测出制作时间。

宋代

一、荆湖北路孟璟进奉天基节50两。

二、市舶。

两浙路转运司市舶案进奉五十两银铤

三、 「兴国路」五十两银铤

极少见,原光,极美品。

铭文:兴国路回买山泽所产炼成十分足色白银五十两提调官经历张承事销铸同知武德银匠方应龙辨验。

元代

元代「至元十四年扬州两浙运司盐课」背「元宝」五十两银锭

尺寸:130.6*92.1*30.1mm;重量:1915.9克,正面戳记:「至元十四年月日·扬州·行中书省·两浙运司盐课和中白银·拾成色·省监销铸官刘珪·销银官王琪·称验银库子吴成·副使刘·银匠许天祐·广盈库官·提领进义·库子朱遇龙·库官孟珪·银匠侯君用·重伍拾两」,背阴文「元宝」。

系至元十四年(1277年),隶属于江淮行中书省的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所征收的盐课折银,民间流传屈指可数。银锭沿袭宋金形制,锭面宽阔,弧首束腰,四周边缘起郭,具元早期官铸银锭典型样貌,锭面铭文八十余字均为砸戳,字字清晰,内容丰富,自然原始包浆,保存状态极佳,作为元早期江淮地区盐课税银之实物遗存,对当时白银货币史及财税史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货币文物收藏价值。

明代

一、万历镇库银。

万历四十五年四月吉(日)造镇库宝银锭重五百两

明代银锭重量有五十两、二十两、十两、五两、一两等外,还有一百两以上及五百两的大锭,为明代镇库银性质,据【中国货币史】中记载,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军抢到两枚大银锭,其中一枚就是万历年间的,重五百两。上面有铭文「万历四十五年四月吉(日)造镇库宝银锭重五百两」,现藏日本造币局。

二、正德八年 镇守宁夏御马监 张昭 五十两金锭

三、永乐元年十月日朝鲜国贡足色金壹锭伍拾两重金锭

为目前仅见,为明代银作局制作于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用朝鲜国向明王朝纳贡的黄金造而成。

清代各省

见后文,待续......

资料有限,列举不全,如有遗漏和错误,望不吝赐教,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