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福建村民在家里使用了好几年的水瓢,偶然被专家发现:价值过亿

2024-09-24收藏

文 | 漫步云端

编辑 | 漫步云端

听说点赞关注的人,更容易获得幸运女神的青睐哦!想要财运亨通,就从关注我开始吧!祝您财源滚滚,福运满满!

福建省宁德市, 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却鲜为人知地隐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 故事的开头 要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工和一件不平凡的「水瓢」说起 ,这位农民工在邻县的工地上挥洒着汗水,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一锄头下去,他挖出了一件浑身裹满绿锈的铜器,它有着长柄和平底,乍一看像极了家中常用的平底锅,却又小巧得不像能炒菜做饭的家伙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农民工端详着这件铜器,心中充满了疑惑,说它是「平底锅」吧, 又显得太小;说它是个「瓢」吧 ,沉甸甸的重量又让人难以信服, 思来想去 ,他决定把它带回家,或许村里的老人能解答他的疑惑,乡里乡亲们看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只道是件不值钱的旧物

农民工听罢, 也不再纠结 ,家中正好缺个水瓢, 这铜器虽然沉了些 但也算结实耐用 ,便索性将它洗刷干净,当作水瓢用了起来,这一用,就是十年,时光飞逝,这件铜器也渐渐融入了农民工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家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直到1996年, 宁德市周宁县博物馆的郑勇馆长带队来到泗桥乡进行文物调研 ,这位农民工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 并随手拿起那件铜质的「水瓢」 向郑馆长询问它的来历和价值 ,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即将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郑馆长接过「水瓢」, 仔细端详 ,只见它通体素面无纹,圆腹宽口,长柄稳妥地连接着器身, 虽然布满了铜绿 还沾染着些许红壤 ,却掩盖不住它古朴的气息,凭着多年的经验,郑馆长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他几乎可以断定,这并非一件普通的农具,而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古代文物——青铜熨斗!

郑馆长按捺住内心的激动, 向农民工详细询问了这件「水瓢」的来历 ,得知它是在邻县的工地上被发现后, 郑馆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他向农民工解释了这件文物的价值 ,并表示希望能够将它带回博物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

农民工听闻自己用了十年的「水瓢」竟是件价值连城的文物, 心中既惊讶又欣喜 ,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郑馆长的请求, 并为能够为文物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 就这样 ,这件沉睡了千年的青铜熨斗,终于在历史的尘埃中重见天日,开启了它新的旅程

青铜熨斗,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有些陌生,但它却是中国古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在商代 熨斗就已经出现 ,不过那时的它并非是用来熨烫衣物的工具,而是一种刑具, 专门用来烫炙囚犯的皮肤 ,其残酷程度令人不寒而栗

直到秦末汉初,熨斗的功能才逐渐转变,最终定型为我们所熟知的熨烫衣服的工具, 汉魏时期 青铜冶炼技术日益成熟 ,青铜熨斗也应运而生,这些熨斗大多呈圆腹宽口、长柄的形制, 与现代熨斗的形态颇有几分相似 ,只是少了电线和蒸汽的功能

汉唐时期, 丝织品开始在社会上流行 ,为了保持丝织品的平整光滑, 人们在使用青铜熨斗时 会在其中盛满热水 ,利用水的温度和蒸汽来熨烫衣物,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去除衣物上的褶皱,还能使丝织品更加柔软舒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不再满足于热水熨烫的方式,开始将烧红的木炭放入熨斗中, 利用木炭的高温来熨烫衣物 这种熨斗也被称为「火斗」 ,由于木炭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因此使用「火斗」时, 还需要格外小心 ,避免烫伤衣物或引发火灾

而「金斗」则是指那些制作精美的熨斗 ,通常使用黄铜或白银等贵金属打造而成, 表面还会雕刻精美的花纹 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得起

这件看似平凡的青铜熨斗 为何会引起专家们的如此重视?难道仅仅是因为它的年代久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件青铜熨斗的价值, 远不止于此

汉代,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制造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在偏远的闽东北山区, 青铜器仍然是稀罕之物 这件东汉末年的青铜熨斗出土于闽东北山区 ,意味着在那个时代,中原文明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这片土地, 这对于研究东吴时期闽越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更重要的是, 青铜器在当时属于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普通百姓家根本不可能拥有, 而青铜熨斗是用来熨烫丝织品的工具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 ,在当时的闽东北山区,已经出现了一个能够使用丝织品的社会阶层,他们或许是当地的豪族,或许是来自中原的移民,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出现都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闽东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交流

正如郑馆长所说:「小小一个熨斗,却可以还原出先民生活的一部分」这件青铜熨斗, 就像一把钥匙 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 ,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先民们进行对话, 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这件青铜熨斗的发现,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民间文物保护的思考, 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 像这样沉睡在民间 ,不为人知的文物还有很多,它们或许静静地躺在某个博物馆的角落里,或许被当作普通的农具使用, 或许被遗忘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 ,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保护

每个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它们身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present、展望未来的宝贵财富, 保护文物 就是保护历史 ,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农民工将青铜熨斗当作「水瓢」使用 ,虽然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但也从侧面反映出 很多人对于文物的价值缺乏认识 ,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要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尊重文物、爱护文物

要鼓励和支持民间收藏 引导民间收藏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让更多流散在民间的文物得到妥善的保护

要加大文物保护投入 加强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习借鉴国外文物保护的先进经验 共同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 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件青铜熨斗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看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厚度 每一件文物 ,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当我们驻足于博物馆的展柜前, 凝视着那些历经沧桑的文物时 ,不妨静下心来, 倾听它们的故事 感受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损毁,将无法挽回, 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共同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这件青铜熨斗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与文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农民工虽然不识文物 但他依然将这件青铜熨斗带回家中 ,当作「水瓢」使用,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历史的尊重, 对文化的敬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郑馆长不辞辛劳, 深入基层 ,寻找文物, 保护文物 则体现了一种对历史的责任 ,对文化的担当,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他们这样的人,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文物保护,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 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件青铜熨斗的故事 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历史的思考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的记录,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学习历史, 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 ,认识现在, 展望未来 通过学习历史 ,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可以从历史的发展轨迹中把握规律,可以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获得启迪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让我们认真学习历史, 深刻反思历史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这件青铜熨斗的故事 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件青铜熨斗的故事, 只是一个缩影 ,在中国大地上, 还有无数的文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去保护 ,去传承

让我们行动起来, 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 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化 ,贡献自己的力量!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文物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