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英石不与他石同——范白【英石志林】述评

2023-12-07收藏

英石产地因为地处岭南,交通不便,自古价格不菲。

【英石志林】以英州形胜和英石峥嵘为线索,广罗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赞英石、英州之诗文辞赋,包括日本江户时代所藏英石的有关记述,体现出一种视野开阔。,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了英州(英德)以及英石的人文风物。

范白先生【英石志林】一书最近在广州和英德两地举行了首发式。这本近20万字的汇编,耗费了范兄十年之功,翻检了上千种历代著述而成,可谓一编之成,十年踯躅。此书以英州形胜和英石峥嵘为线索,广罗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赞英石、英州之诗文辞赋,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了英州(英德)以及英石的人文风物,也是填补了研究古典赏石的一个空白。

范兄生于英德,长于英德,但是早年一直沉湎于诗文写作,对于乡土风物之英石,按照他本人在书后跋中所言:「十余年间视而不见」。直到后来陪外地文友访石,这才相见恨晚。一旦爱上了英石,范兄便想着如何将故土名物发扬光大。

范兄富有诗才,能书会画,系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翁山诗书画院副院长,刊有【投石集】【梦白庐诗词】等。奇石和石友也是他诗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包括本人也有幸得到过青眼。如【题英山山石一首】:「山上多佳气,青云忽自来。向天裁一片,留与案头开。」【英石志林】的取材以诗文为主,年代从唐朝到当今,包括日本江户时代(相当于晚清时期)著名汉学家市河米庵(1779—1858)【小山林堂书画文房图录】中所藏英石的有关记述,体现出一种视野开阔。除了诗人墨客的文集之外,还广泛涉及方志、小说、书画题跋、摩崖石刻等,包罗万象,应收尽收。诸如围绕当代英石名品(小莲池、碧玲珑)诗人们的题诗作画,也是极风雅之能事。

英石名品「小莲池」 怀一绘

英石名品「碧玲珑」 与堂绘

我与范兄可谓君子之交,记忆之中好像都没有同桌共饭过,但神交已久。直到2020年3月,我们才加上微信。也许兴趣相投,可谓交浅言深。当时,范兄呈上已初步编竣的【英石志稿】目录(相比今日刊印本少了一百多首古诗文),与我相商榷。因为我一直留意于古代石事石文,很快便补充并一起辨正了一些诗文,这样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期间,还真有一些重大发现,可谓惊喜不断。

比如,我根据苏州文友、作家蒋晖提供的线索,撰写了一篇专栏文章【曲园老人「授经石」】。说的是晚清大儒俞樾得到了其弟子、时任广东学政徐琪寄赠的一方英石,系徐琪在英德山中觅得一石,造型像一位老者坐而观书,他想到了曾经为老师所绘【授经图】以及老师所画【课孙图】形象,便题名为「授经石」,不远千里寄赠给老师,并作有【授经石歌】。俞樾得石后非常开心,同样作有【授经石歌】,末两句有「惟念英石世所珍,况此石为我写真。置之案头窃自笑,我本山中一石人。」点明了此方象形石为案几供石。这方英石「授经石」,不但见证了俞樾、徐琪的师生之情,也是这位大儒极为难得的爱石史料。自然,两位师生的【授经石歌】被收录【英石志林】之中。

清·李调元【南山诗刻】

清·居廉【韦石图】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英石产地因为地处岭南,交通不便,自古价格不菲。按南宋杜绾【云林石谱】「英石」云:「此石处海外辽远,贾人罕知之,然山谷(指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以谓象州(今广西象州一带)太守费万金载归,古亦能耳。」所谓英石所处「海外」,是因为英石产地处于岭南英州,当地采石或是购石要运往北方的话,往往是通过北江、珠江,再通过海路北上,陆路则需要翻山越岭,不但耗时耗费,而且运输不便。所以,苏东坡为一方绿色英石「仇池石」所作诗中,起首有「海石来珠宫,秀色如娥绿。」之句(【仆所藏仇池石,稀代之宝也。王晋卿以小诗借观,意在欲夺。仆不敢不借,然以此诗先之】)这里所谓的「海石」,便是指从海上运来的(英)石。

仇池石,无疑是苏东坡藏石中的最爱,也是英石中的名品(【英石志林】收录为「传承编」),以至于后来有将英石称作仇池石者。不过,【英石志林】收录宋代张舜民【苏子瞻哀辞】:「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此诗所说的并非仇池石,而是雪浪石(今藏河北定州武警医院花园中),也是苏东坡的爱石,乾隆为此曾经赋诗数十首之多。

清·「襄阳无语」铭英石砚山 上海博物馆藏

钱定一【绉云峰图】

值得一辨的是,杜绾【云林石谱】所述「山谷以谓象州太守费万金载归(英石)」一说,显然夸大其辞了(或者是刊刻有误)。因为,当时的万两银子,相当于知县六年多的年薪。据我所考,这个出处在黄庭坚崇宁元年(1102)【书壶中九华山石】中,其中提到:「迩者象江太守费数十万钱,自岭南负载三石北归……」指的是象州(今广西来宾象州)太守冯才叔,花了几百两银子买了三方(英石)运回北方(河南)老家(北宋时期,一两银相等于二千钱)。几百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知县几个月的薪水,这是比较合理的说辞,也说明当时英石价格确实不菲。所以,「象州太守费万金载归」显然有误,应该是「象州太守费万钱载归」或者「象州太守费百金载归」。

【英石志林】收录了宋代二十一位诗人咏赞英石诗作三十多首,而且不乏名家名句,无疑是一个有待发掘的「宝矿」。包括南宋诗人陆游以及老师(曾几)和弟子(戴复古),师生三代均有咏赞英石诗文,似乎也是一种传承,十分罕见。两宋诗人为何频频有咏赞英石之诗,我感觉这与贬官文化有关。这些诗作,可视为贬谪文学。这些诗人大多有贬官流放至岭南的经历,包括苏东坡以及「苏门四弟子」(「元祐党籍碑」列名有309人),黄庭坚甚至客死岭南宜州(今广西宜山县)。当时岭南被看作化外之地,又称瘴病之乡,成为朝廷处置「犯官」的重要流放地,大量政治失意者被贬往此处,却也无形中促进了岭南的文明化进程。如【英石志林】收录最多咏石诗作的南宋诗人曾丰(九首),也是一位理学家,江西乐安人,淳熙十一年(1184)被贬至广东转运使三年,曾经几度到过英州,对于英石情有独钟:「英石不与他石同,其色灿烂声玲珑,小山突兀百千重。」(【乙巳正月过英州买得石山】)曾丰另有【余得石山二座,西南道李监场索之,附海船归三山】五首(未收录【英石志林】),应该也是说英石的。

明·徐渭【牡丹蕉石图】泼墨绘英石 上海博物馆藏

无可讳言,古石研究还是有很多「盲盒」有待破解。如【英石志林】收录的「韦石」便值得一辨。「韦石」是晚清桂林的一方名石,主人李秉礼江西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乾隆年间曾官至刑部江苏司郎中,但「供职未几,结庐桂林,养亲不出。」李秉礼的诗词及其长子李宗瀚的书法、六弟李秉绶的绘画在当时并称「诗书画三绝」,可谓一门风雅,风靡桂林。李秉礼风雅好古,交游极广,因仰慕唐代诗人韦应物,故取号韦庐,「韦石」便是他以韦应物之名而命名的一方园林立峰,「既以韦名庐,复以韦名石。把卷坐石下,萧然入诗格。」(【酬诸子咏韦石作】)他在【韦庐八咏·石】中写道:「不惜万黄金,买得画山石。时无下拜人,谁能知此癖。」当时,围绕「韦石」有很多诗人墨客赋诗作画,也是极一时之盛。至于「韦石」究竟为何石种,时人记载都不得要领。

故宫御花园供置的明代英石

【英石志林】收录有清代诗人张维屏【观韦石有怀韦庐先生】一诗:「韦庐人已古,韦石一峰存。绉透漏皆备,去来今不言。苦吟曾得伴,如画尚留痕。位置松间好,孤云老有根。」另有广西籍诗人韦绣孟【临川李氏家藏韦石一蹲,半剥蚀矣,余访观后慨然有作】诗。画家居廉【韦石图】扇面(1853年作,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淡墨描绘了这方「韦石」,颀身玉立,漏透兼备,孔洞极多,更像是太湖石,并有题跋:「此韦庐先生所赏韦石也。嵌空峭拔,高八九尺,张南山先生句云:‘绉透瘦皆备,去来今不言’,即此。癸丑小春,偕鼎铭三兄往观。鼎铭与予同负米老癖,徘徊不忍去,因为之写其状于箑端,以当晤对。今夕庵居巢并识。」石主人李秉礼【移石】诗序中则称:「客有自海上来者,贻我丈石,嶙峋峭耸,窟窦空明,诚希世之珍也。置之韦庐,因以韦石名之,今阅廿余载矣。」并盛赞此石「皱瘦画不如,玲珑世希有。仇池未足珍,灵壁非其偶。」由此可见,此方立峰高有三米,从其形貌特征来看,大概率是太湖石,诗中所谓「仇池未足珍,灵壁非其偶」,便点名了此石既非英石(仇池石),也非灵璧石。

范白 【英石志林】书影

范白 【英石志林】书影

古代园林立峰,以太湖石最为多见(岭南偶见有英石),人们熟视无睹,所以一般都不会特意去点名其石种,好比是约定俗成。比如宋徽宗画的【祥龙石图】及其题画诗,虽然也没有点名为何石种,而且石界曾经为此举办过专题研讨会(其中有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等说),但无疑其太湖石的概率更大一些。因为纵观历代名家绘石,不明确点名石种的园林置石多为太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