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唐代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

2023-12-14收藏

唐代瓷业虽则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但据数量上相比,青瓷仍多于白瓷。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唐代的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要量的增加,瓷厂迅速扩展,形成一个庞大的瓷业系统。

越窑瓷器在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这称呼的由来据宋人解释是因为吴越钱氏割据政权命令越窑烧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清人评论「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普通瓷器上常见的铁锈点等杂质几乎完全不见,釉色以天青色为基本色调,施釉均匀,少见流釉或积釉现象。秘色瓷因其质地上乘、存世数量少而广为关注。

关于秘色瓷之谜一直持续到了现代,转机在1987年。1987年4月,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正在进行一项古代佛塔的修复施工。当忙碌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发现了唐代佛塔地宫。伴随地宫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顾名思义,这是一部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账目,而秘色瓷就在这个账目中。在随后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从地宫中出土了14件精美的瓷器。据地宫出土的【物账碑】记载:唐懿宗「恩赐……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经专家核实考证,它们居然就是消失世间千百年来世人苦苦寻觅的秘色瓷!

秘色瓷出土场景

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器形规整,造型简洁,釉色青绿(其中有12件),晶莹润泽。共有碗7件,其中两件为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还有盘、碟共6件及瓶1件。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能与文献【物账碑】相互印证的确切秘色瓷,具体说明了这批秘色瓷的来源、件数以及唐人对其称谓。

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高4厘米,腹深3.4厘米,口径25.3厘米,底径14.5厘米,重800克,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法门寺出土之一)。侈(chǐ)口平折沿,呈葵口形,5个三角形曲口下有内凸外凹线,使口沿和碟身自然形成五瓣。器身斜腹中间微外折,器底为凹底并有支烧痕迹。碟内身通体施有绿色釉,外壁留有丝绸包裹痕迹。釉面光滑明快,釉层均匀,釉质莹润,给人以高雅柔和、素洁明快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巧妙的凹底器形设计,在光线照射下,碟内明澈清亮、玲珑剔透,像盛着一泓清水,呈现出秘色瓷「无中生水」的视觉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我国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复活」了。秘色瓷在烧制上使用瓷质匣钵,泥点支烧,一钵一器单件装烧,有的用瓷质垫饼垫烧,匣钵使用釉封口。

科技检测表明,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的胎、釉及烧造所用匣钵的化学元素组成含量接近,这说明秘色瓷与普通越窑青瓷在胎釉原料上并无本质区别。与普通越窑青瓷相比,秘色瓷面更透彻,釉中杂质更少,表明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更加严格。

五代诗人徐夤曾对秘色瓷有过这样的描绘:「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呈现「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秘色瓷还有: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盘、五瓣葵口浅凹底秘色瓷盘和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等。其他的秘色瓷器隐约也有水感,但相对较弱。通过细致的观察对比,发现「无中生水」的秘色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器底部均为「凹底」。所谓「凹底」是相对于瓷器底部而言,由瓷器底部外侧向内侧凹进而出现一个窝状。相应地从瓷器口处观看,瓷器底部形成一个微小的弧面。

这一泓绿水曾在唐朝人眼前荡漾,千年后又在我们心中荡漾;感受秘色之青,方知青色之千变万化,可融人为于自然之中,亦可融自然于人为之中,巧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