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关于唐宋铸钱法的一点思考

2024-10-28收藏

作者 边昱

请各位同好多提批评意见,批评都是无价之宝,作者先行致谢!

范铸法是隋唐之前中国铸币的主要工艺,范铸法多有祖范、母范、子范到铸币繁琐的过程,铸量不大。唐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激增,范铸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铸钱方法亟待更新。而唐宋钱币铸量大、铸时久,却极少有钱范发现,现在可见可信的开元通宝钱范只有1992年湖南出土的开元通宝陶质子范残件,该残范出土于望城县书堂乡古城村唐朝长沙铜官窑窑址,质地细密、坚硬、断面呈灰白色,无使用痕迹,陶范上方有喇叭形浇铸口,铸口下接流槽,槽口下方为反书阴文八分体开元通宝钱模面范,从风格看应归类唐朝后期小开元钱范。

此外,西安博物院存有一方开元钱铜范,铜范内刻阴文反书,在主浇道两侧各排列两枚钱空腔,四枚钱文的穿孔中心各有一个贯穿圆孔,喇叭形浇注口在钱文上方,钱范两面有三处榫卯结构,使得两枚范片可对合平整,此方铜范应是真品。但该铜范上的开元钱是多版式并存,所以它是否实际用于铸币还有待考证。

传统范铸法铸钱,钱范以铜、石或陶等制成,属于干、硬型范,所以在古代铸币遗址发掘中总能发现钱范,唐宋时期铸币量远超以往,却几乎未发现钱范,说明范铸法在这一时期不是主流工艺。

唐朝开元通宝钱

中国嘉德2022年春拍-古钱专场拍品,唐朝面背四祥云五梅花乾元重宝,直径31.6毫米,厚1.2毫米,重6.2克。

北京保利2022年秋拍-古钱 金银锭 机制币专场拍品,唐朝「乾元重宝」重轮大钱,直径34.6毫米,厚2.4毫米。

北京保利2022年秋拍-古钱 金银锭 机制币专场拍品,唐朝「得壹元宝背上「月大钱,直径36.7毫米,厚3.2毫米。

杭州宜和2021年秋拍-金银锭 古钱专场拍品,唐朝乾元重宝折十母钱,直径31.4毫米,厚2.2毫米,重9.6克。(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开元铸币实物分析,不同分期的开元钱可以反映出不同的铸法,有的具备范铸特征,有的具备翻砂法的砂型特征。如果现在以单纯范铸或翻砂法做出的试验品比对真品开元钱,新品与真品又总会有不同。开元通宝钱的铸造法因时因地具有差异而可以兼用,铸法的研究是一个大的课题。

中国金属铸币除了范铸法和成熟于明清的翻砂法之外,还有一种过渡阶段的特殊铸钱法,即「印范法」或称「压范法」,以硬质钱币等及木模等软质物在泥、木等类软质范压印、镶嵌铸币的方法。「唐朝的镶嵌粘接技术相当发达…开元钱完全可以粘嵌在木质的范身上,制成组合式范母以打印子范。这种范母具有较大优点,一是节省铜材,二是制作方便,三是可以根据母钱的嵌入深浅适当调节铸钱的厚薄…而初唐时所铸特别精美的开元钱也可以作母钱用 」。唐宋相隔仅半个世纪,宋朝铸币技法多有因袭,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有「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之语。金人元好【续夷坚志】书中对北宋木雕祖(母)钱有点评:「宋时崇宁大钱先雕木样进呈,以备改削,如唐之蜡样,故崇宁等钱无不精绝。 」选用软性材料做雕母,一是容易雕造,二是便于修改。

1990年,陕西临潼相桥出土北宋元祐通宝木雕钱,1999年,四川广元嘉陵江出水宋朝木质钱十一种,分别是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皇宋通宝、元丰通宝、圣宋通宝、绍兴通宝、淳熙元宝、绍熙元宝、嘉定通宝,王仕国【四川广元发现木质宋年号钱】和戴志强【两宋木质雕母钱的发现和研究-兼论宋钱的铸造工艺】二文对这批钱进行了报道和考证,戴志强认为这批木质钱应是宋朝利州路钱监铸造铁钱的木雕母钱:

「【中国钱币】2002年第1期,发表了王仕国的文章【四川广元发现木质宋年号钱】,报道了1999年作者在嘉陵江边采沙人处得到木质北宋年号钱6枚。2003年4月14日又收到王仕国来稿【广元和两宋铁钱】,说嘉陵江广元段,‘北宋铁钱从景德元宝到靖康通宝,几乎都有发现,南宋铁钱自绍兴以下,亦发现有十余个品种’;又提到,‘发现了一些与铁钱相同的木质古钱’。最后的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4月16日,我拨通了他的电话,做了详细核实。我敏锐地感到这些木质古钱是否会是两宋铁钱的母钱。这可是一个重大课题,于是决定要亲自去做实地考察。

但是‘非典’疫情阻断了考察之路,我只能通过电话、照片和书信,反复和他交换意见,反复核实情况,反复核实数据,并利用五一假期,草成了【两宋木质雕母钱的发现和研究——兼论宋钱的铸造工艺】初稿。5月7日晚,再次和王仕国通话,交换了我的看法,并做了反复修改,终于在【中国钱币】2003年第3期上正式发表,完成了我的心愿,向钱币界正式提出了‘两宋木质雕母钱’认定的观点 」。

据【乾道临安志】载:「大唐宝兴铸钱监在龙山相近,【吴郡图经】曰:‘每岁官取长洲县白墡土为钱塘铸钱监用,今藉田园,乃古基也,旁有长生水池,大中祥符九年(1016)五月戊申,江淮两浙发运使李浦言饶池江杭四洲钱监每岁共铸钱一百二十万贯,用铜四百五十三万斤,今废。’ 」唐朝杭州曾设立宝兴监,并一直沿用至北宋初年,长洲县所产的白墡土可用于铸钱,是当时铸钱业采用的一种耗料。【本草纲目】记载:「白垩,释名白墡土…时珍曰:‘白土处处有之,用烧白瓷器坯者’。 」【绍定吴郡志】有「白磰出阳山,凿山为坑深数十百丈始得 」。据方邺森、方金满【中国主要类形制瓷高岭土的特征】一文介绍,苏州阳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高岭土产地之一,白墡土即是制作瓷器用的高岭土。【绍定吴郡志】有记载,苏州出产的高岭土「初如烂泥,见风渐坚,腻滑精细,它处无比者 」,这种土颗粒细腻,极为适合做制钱印型。南宋范成大【白善坑】诗中有「白垩区区土同价,吴依无事亦轻生 」一句,可见在当时白墡土是一种极其廉价的材料,但政府却不惜以高额运费为代价专程将其从苏州运至杭州,说明这种材料在铸钱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朝朱琰【陶说】载:「瓶、罍、尊、彝,皆名琢器。其圆者,如造圆器之法,用轮车拉坯。候干,仍就轮车刀旋…凡有应锥拱、雕镂者,候干定付样,与专门工匠为之。 」这说明高岭土材料在干燥之后能够承受刀具的雕刻而不变形,其硬度也就能够承受铜水流动的冲击。高岭土的烧结温度在1400摄氏度以上,铜水的热度无法使其陶瓷化,只需加水锤碎即可实现残范的回收再利用,这就是唐宋钱没有钱范传世的主要原因。唐宋时期,软质范印范法是铸币的主流方法。

镶嵌于木模的印范母钱或钱树以及单个印范用母钱,与明清时翻砂法所用母钱等在制作和使用方面都有区别,印范母钱的种类按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两个层级,即 木及软硬金属原始印范钱或钱树 用于批量生产的普通印范钱或钱树 ,后者以印范钱为例,与明清标准翻砂法所用的母钱在功用上有相通又有相异之处,这种印范钱一般精度较好,直径较大,由于唐宋时期印范钱铸造时使用的不是明清式细腻干燥的「土炭末」型砂,而是「不断调整泥沙比」的软质胶土,故不需要拨模斜度,所以与明清母钱尤其是清朝雍正以后的母钱相比,印范母钱的穿口与边缘都有特殊性。印范法的印模工具印出钱腔后,印模工具被直接取出,标准明清式翻砂法是用旋转砂框的办法,利用母钱自重使其脱落,「既合之后,已成面、背两匡,随手覆转,则母钱尽落后匡之上。又用一匡填实,合上后匡,如是转覆,只合十余匡,然后,以绳捆定 」。印范法所采用的介质为泥沙比例不等的胶泥,翻砂法所用的是松散的「土炭末」型砂。印范法可以用正反两面印范相叠,形成叠范,也可以单面合范,翻砂法自成叠范,且必定是叠范。

印范铸币法的主要流程是:

第一步, 制作木雕原始印范钱、钱文木戳或软质原始印范钱;

第二步, 用木雕原始印范钱、钱文木戳或软塑原始印范钱制作金属印范母钱或印范钱树;

第三步, 用金属印范母钱固定镶嵌于木质模板上或使用印范母钱及钱树压印软质范铸造子钱。

屠燕治的【神泉监折三庆元通宝祖模铜样】一文中总结了软质祖模钱的特征:

一、 原钱模的上围塑条较粗,中间顶部有碾压印痕,下围留有细长的塑条拖尾;

二、 钱文笔画多呈波伏状隐起;

三、 字面局部高出缘郭,有的超高点和高出部位明显有被人为压平的痕迹;

四、 钱文一点一画均极精细,呈现出塑条和塑粒在粘贴时人工拨塑的原始形态。

「‘庆’字造型。按贴塑习惯,第一笔撇画将塑条贴在平面上然后逐步碾压以贴紧钱肉,因此在不同部位呈现出波伏状高低不一的隐起纹;第二笔细长横画尾部的顿点收笔、加在横画中间的点笔以及‘庆’字内中横钩收笔,都因塑粒高于钱面,有被人为压平的痕迹。‘元’字造型。第一笔横画末尾,在粘贴塑条的尾部时用拨塑工具剔去一刀,雕成收尾的顿笔,所以在横画与顿点收尾的交接处留有明显的‘刀’痕。第二笔横画,平直的塑条两头粗中间逐渐收细,末尾稍顿后收笔,颇具书法味,这是匠人对塑条细心修拨的佳作;第四笔竖弯钩,在落笔摁下后,与竖弯钩之间断开,这看似书法中的败笔,但恰是证明用粘贴的塑粒表示摁笔,继而又用弯曲的塑条组成竖弯钩。笔画尾部弯钩有剔刀留下的‘刀’痕。‘通’字造型。‘甬’头部,由弯曲状塑条加塑粒作‘点’笔组成,因高出钱面,有明显被压平的视觉感;‘用’部,由竖型塑条、横折钩弯曲形塑条、内竖两横塑条交错叠压构成;‘走之’旁,则是用大小两颗塑粒、曲形塑条和细长帚形塑条粘贴组成。‘宝’字造型。笔画虽多,各个部位同样也用塑粒和塑条贴塑而成。由于软质钱模不能多次使用,但易于修整,这说明钱监采用软体介质雕造钱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便于修模,以获得理想的祖钱 」。

2017年,东北某处窖藏唐宋钱币中发现一枚建炎通宝折二斜炎小字篆书钱,该钱「建」字偏旁「廴」末笔压在外郭上,且「建炎通宝」四字各笔有明显的细条堆塑痕迹,还有一枚建炎通宝折二斜炎小字楷书钱,文字浑圆纤细,也体现出了软塑字的特征,这些钱应当是用软质原始祖模印范而成的「第一代」金属印范母钱,其用途是大批量铸造子钱。

原始木雕印范钱使用至北宋中期,钱文木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持续至北宋晚期,宋钱文字多有御书或名家书写,以木刻描摹是保持书法原状最简便易行且高效的方法。木质在使用中因接触有一定湿度的胶泥软范,个别木戳钱文会有膨胀,导致一些钱币的文字笔画出现粗细的变化,这种现象在北宋中期的钱币中很常见,特别是一些笔画的末端,肿胀现象非常明显,同样,木戳使用中所出现的笔画破损、残缺等现象也会反映到铸币上,这些现象在明清式翻砂法使用金属母钱铸币时是不可能出现的。

如果某个文字残损较严重则需要将其替换,钱文的替换起码有一种采用镶入楔形木字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木字嵌入后牢固性好,且木质在挤压下几乎不会在地章上留下痕迹。但新镶嵌的文字与被替换的文字可能在位置上会有细微的偏差,所以同一版式的北宋钱币文字会有「进退俯仰昂降」的区别,甚至在同一枚钱币上出现多种字体。有些钱币的钱文明显高于币面,有些钱文明显大于其他字,有些笔画有压穿压边现象。有的钱币外郭接近文字的地方有明显的铲痕或压痕以致外郭不圆,这种现象是换字造成的。

在考察书籍印刷古法制模排版工艺时可以发现使用蜂蜡固定字钉或其后改用蜂蜡混合草木灰固定字钉的方法比较常见,前一做法的效果是字根固定不是十分牢靠,印刷过程会出现字钉的移位现象,活字法铸币在工艺不成熟的阶段也有出现字钉移位的可能,即会因此产生铸币的版式区别。

戴志强回忆录【一生钱缘】中有一段话与此问题相关,「吉田昭二先生在会上的报告【宋钱铸造工艺的考察】(后来发表于【中国钱币】2000年第1期),提出宋钱钱文使用活字的观点,他这个观点很新颖,但和实际情况尚有差距。在讨论中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宋钱的铸造,采用母钱翻砂技术;个别宋钱铸有背文,且很模糊,如北宋‘熙宁元宝’背穿上的‘衡’字,或有可能是用戳子加盖在钱模的砂盘上铸就,唐朝会昌开元钱的背文或许也是这样铸造的,但北宋钱总体而言是由雕母为模翻砂铸造的 」。

印范铸币法发展自早期范铸法,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范体的软硬和是否可以再利用,由于区别小,两种方法可以统称范铸法,范铸法改进后形成翻砂法,翻砂法成为主流铸钱方法后范铸法中的印范法并没有停止使用,这两种铸钱法各有优势。范铸法大批量铸造使用的是整体钱范或钱树及印范母钱,翻砂法使用的主要是若干枚单个母钱;范铸法使用硬质子范或软质泥子范,翻砂法较为干燥松散的型砂、软质胶泥子范和型砂都可以重复使用,但胶泥范可塑性强于型砂。印范母钱与翻砂法母钱都承担了压制钱腔的作用,但由于工艺的不同需求,印范母钱不需要翻砂法母钱的精度以及拨模斜度,用原始印范钱铸造的金属钱中质量较好的做印范母钱使用,质量较差的就可能直接投入流通,用金属印范钱铸造的流通钱质量较好的也可以用作印范母钱。

印范母钱不像翻砂法母钱和子钱有明显的区别,但金属印范钱也有一些必备的特征,比如大于同版子钱、钱文较清晰字口粘连少见、穿口平整垂直有修整。铜钱初铸成时浇铸口及穿口留有铜渣,经过修整才是成品。浇铸口用锉,而穿口的修渣工艺大致分两种, 一是 以方口铁质冲凿工具以冲口对准置于卡槽内的铜钱穿内郭侧边,以锤击冲击后部,铜渣从凿后凹槽飞出完成修穿,1965年梧州北宋元丰监遗址出土的一件铁凿器应当就是修穿工具。这种修穿法从唐开元钱、五代咸康钱以及辽钱中都可以找到实证,北宋宋元、太平、淳化、至道、咸平等年间铸钱工艺要求较高,铜钱冲凿周正,自仁宗朝开始,随着铸造量的增大,质量把控困难,大量冲凿不周的产品出现,徽宗朝始大部分钱监的工艺控制质量好提高,铜钱穿口又趋规范。冲具使用一段时间后口刃会出现钝化、崩口等问题,使用后铜钱上就会出现「部分修穿」现象。穿口修渣的 第二种 方式推测是使用带尖锥的圆铁棒捅渣,将钱胚竖放在槽内,直捅再退出,成品的内穿呈圆孔,边缘处易翻起,使用这个方法的钱监很少。

子钱修穿,印范母钱更是概莫能外,印范母钱的修穿与上述子钱截然不同,印范母钱实质是铸钱的工具,印范母钱修穿的目的是方便脱模,修穿的工具应该是锉具。从现存宋朝母钱样本看其修穿大致可分三种, 一是 四边呈直边直角,直上直下,整体方正, 二是 四边呈直边或月芽边,四角圆弧状, 三是 四个角非直非圆,带有台阶或锯齿状。唐宋时期不同阶段、地区印范钱标准有差异。

可媲美艺术品的大型宋朝母钱

可媲美艺术品的宋朝铁母和铜母

宋朝母钱

而宋朝的样钱就用途而言一般分为三类:

一类是专供进呈审定之用的「上省样钱」,

一类是由户部向铸钱司颁降的「颁铸样钱」,

一类是各路转运提点铸钱司选出部分新铸钱币留作日后校对之用的「校点样钱」。

折三庆元铜样的出现证明钱监还有第四类用途的铜样存在。户部将审定后的样钱颁发给铸钱司下达到钱监,再由钱监司按颁铸样钱雕造钱模,后再用初步雕造成的钱模翻铸出试铸样钱,即祖模铜样。钱监制作出试铸样钱后跟部颁样钱进行比对,然后对钱模反复修整直到得到符合颁铸要求最终可用作翻制铸母的祖钱为止。试铸铜样作用重要。

范铸法与翻砂法比较有自己的特点: 一、 铸币时钱币之间距离小; 二、 有些钱币上留有范泥之间的缝隙痕迹; 三、 容易产生畸形钱币及重文钱币。关于这些特点近年有不少专文介绍、论证,徐雁泽所著【南宋铜钱】一书所作推断较为系统、科学。

在唐宋钱币中,移范是常见现象,特别是北宋钱占比较高,有的钱币出现二钱型、三钱型甚至四钱型移范,移范钱型之间距离很小,这是翻砂法的型砂强度难以达到的。印范法铸钱钱币有时有重文现象,这是因为在印制泥范时第一次未合格,随即进行了第二次操作,虽然翻砂法也会出现重文现象,但其原因是合拢砂箱时母钱发生了位移,因重力的原因,以平行重影的形式出现居多。

印范法所铸钱还有几处特征。

唐宋钱多光背,面文的清晰度很重要,所以这类钱币的正面印范要略深于背面,在唐宋钱中,合背钱远少于合面钱,这正是因为合背钱两面面文深峻,往往不能成型。

因范泥可以重复使用,在制作软质钱范过程中,添加的范泥与原有范泥没有糅合成一体,新旧范泥之间的界面有空隙或新范泥面恰巧是旧范未完全化开的钱币型腔,浇铸时铜液沿缝隙渗入即形成「隔纹」。

泥范可塑性强,泥型由于外力产生变形导致钱体变形或多个钱体黏连,这种情况只能出现于软质泥范,如果是翻砂铸造法,则型砂会与金属溶液掺杂。

钱背有块状、片状泥块痕迹是揉泥过程中未完全化开的小泥块、颗粒造成的,有的钱币正背字口中都有点状小泥粒痕迹。

有的钱币背面有横纹,俗称「雨丝文」,这是利用条类工具卷裹练泥时留在软泥表面或泥范上的的痕迹,甚至有的钱币背面可见指纹、织物纹,这是使用软质泥范铸钱的力证。

有些钱币背面有不规则凹陷或者小型圆孔,这种孔隙是由于没有完全阴干的泥范中的水分遇到温度极高的液态金属汽化所致,翻砂铸造的钱币很难出现这种情况。

压 范铸法实例:

1

2

3

4

5

6

7

8

9

唐宋钱币中有大量改范钱,即用现有的钱币替换、增加某个或某些字铸造新钱,如会昌开元、五代时期的汉元通宝、周元通宝、北宋宋元通宝等。有些唐宋钱缺失钱文,这种钱币有可能是改范铸造时使用过的印范钱,选取一些钱币,挖去部分文字后印范,用单字木戳在泥范上印制所缺的文字,铸出钱文齐全的钱币。打制文字时由人工操作,因为控制的力度差异,加印的文字往往与原有文字深浅不一,大多浅于原有文字与钱廓,也有的因为加印时的力度较大,木戳的边缘清晰地留在了范上。

唐宋时期的货币铸造工艺是复杂多样的,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满足巨大货币供应需求的有效手段。

整版雕刻印范法是继镶嵌木模法之后一种新的铸币技法,即直接在木板上雕刻出整版阳文钱币图案作为母范,然后打印泥质子范,子范阴干后铸出钱币,同时,唐宋时期延续了南北朝成熟的叠铸技术。整版雕刻印范法存在的可能性很大,虽然【清明上河图】中有平木铲图案,但直到南宋晚期,木工所使用的刨还未发明或推广使用,元朝以前刨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未见,没有刨的话,整版雕刻实用性较差,这种方法至少在元朝以前不能成为批量铸钱的主流方法。2010年山东省菏泽市发掘出的一艘元朝沉船中发现一件木工刨,这是迄今为止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刨的实物。唐宋之前铸币已经出现翻砂法,1996年夏,陕西省在西安市鄠邑区古代铸钱遗址出土了一批北周「五行大布」钱树残枝,该批「五行大布」钱树的直浇道采用了截面为半圆的长条模,该长条模与母钱同时放置在砂型中压印出直浇道和钱币空腔,再用小工具拨开直浇道和钱币型腔之间的型砂,形成内浇道,构成完整的浇铸系统。2004年甘肃省文县尚城电站建设期间,的乾元重宝小平钱钱树具有明显的翻砂铸造特征。钱树主浇道底部平坦,顶部高耸,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内浇道既宽又厚,拨沙痕迹明显。

翻砂法铸钱砂型在取出母钱和直浇道模后,还需要将直浇道和母钱型腔之间的型砂拨开以使内浇道贯通,因需要手工拨除,如拨砂过力即容易挖深钱币型腔,拨除后多出的空间在铸造中被铜水充填,呈现出过深拨砂造成的铸造缺陷,这种拨砂过深造成的痕迹出现的位置相对固定,形状相对固定,拨砂痕迹只出现在钱币的外缘和与外缘相邻的地章上,拨砂痕迹多呈现均匀坡度的一侧砂堆形状。拨砂铸造痕迹是翻砂铸钱特有的现象,陶范铸钱中偶然出现的陶范粘连现象是范母与范片在模印分离时因局部的粘连所致,形状是不规则的,出现位置是随机的。因此,过深拨砂造成的铸造痕迹特征完全可以作为区别翻砂铸钱和范铸钱币两种工艺的要点。同时,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北魏大臣高恭之曾在上表申明铸钱成本时提到了铸钱工料:「论今据古,宜改铸大钱,文载年号,以记其始,则一斤所成止七十六文。铜价至贱五十有余,其中人功、食料、锡、炭、铅、沙,纵复私营,不能自润。直置无利,自应息心,况复严刑广设也! 」①其中做型范的「沙」即是翻砂法中可反复使用的型砂,虽不易消耗,也需大量购买使用,所以列入铸钱成本。之后,北魏统治者「遂用杨侃计,铸永安五铢钱 」。【魏书·食货志】亦载:「至永安二年(529)秋,诏更改铸,文曰‘永安五铢’,官自立炉,起自九月至三年(530)正月而止。 」高恭之上表中的这段文字是目前所见典籍中最早谈到翻砂铸钱的史料。杨槐曾肯定文献的价值,并据此认为:「这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至少在北魏时期的铸币场所已经采用了翻砂铸造永安五铢的工艺技术。 」②北朝的多种钱币如太和五铢、永平五铢等均已有采用翻砂法。与北朝同期的南朝宋和南朝梁的钱币是叠范铸造,梁叠范铸钱用的是很薄的双面叠范,梁朝叠铸技术是中国古代叠范铸钱的最高峰,也是范铸法的最后阶段。梁之后,南朝陈铸币有「陈五铢」和「太货六铢」。【陈书·世祖纪】记载:「(天嘉三年(562)闰二月)甲子,改铸五铢钱。 」【隋书·食货志】记载:「陈初,承梁丧乱之后,铁钱不行。始梁末又有两柱钱及鹅眼钱,于时人杂用,其价同,但两柱重而鹅眼轻。私家多鎔钱,又间以锡铁,兼以粟帛为货。至文帝天嘉五年(564)改铸五铢。初出,一当鹅眼之十。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又铸大货六铢,以一当五铢之十,与五铢并行。后还当一,人皆不便。乃相与讹言曰‘六铢钱有不利县官之象。’未几而帝崩,遂废六铢而行五铢。竟至陈亡。 」【陈书】和【隋书】记载陈朝天嘉五铢的始铸年代有差别,一为「天嘉三年(562)」,一为「天嘉五年(564)」。【陈书】是本纪记载,从【陈书】「天嘉三年(562年)」作为陈五铢的始铸时间。存世的陈五铢中有具备明显拨砂铸造痕迹的实物。这种具备拨砂过深形成的铸造痕迹的实物证明了南朝陈铸造天嘉五铢时采用了翻砂铸钱工艺,但南朝采用翻砂铸钱技术比北朝晚了六七十年。

北宋圣宋元宝以后的铸币有些可以观察到拨模斜度痕迹,北宋末年此类钱币增多,且较为精美。但是,这种早期「翻砂法」所使用的「砂」,究竟是明清时期所使用的干燥松散的「土炭末」类,还是其他类型,以及这种早期「翻砂法」工艺中是否存在核心步骤「翻」都应该深入考证。

北宋铜铸币

中国嘉德2022年春拍-古钱专场拍品,北宋靖康通宝真书、篆书小平铁钱,直径、厚度、重量分别为23.8x2.6毫米、5.9克和23.4x2.8毫米、5.7克

文献中关于翻砂法的记载有唐朝杜佑【通典·食货九】所载北魏大臣高恭之所上的【改铸大钱表】中的「铜价至贱五十有余,其中人功、食料、锡、炭、铅、沙,纵复私营,不能自润 」一句,铸钱所用到的材料「沙」,有可能是翻砂法铸钱所用范砂。

【宋会要辑稿·刑法】所载:「(永丰监)…翻铸御笔大观通宝小平钱,字精细,系背赤仄。 」【宋史·食货志】载:「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遂降钱式及锡母于铸钱之路,铸钱院专用鼓铸。 」张世男【游宦纪闻】卷二描写蕲春铁钱监时载:「其用工之序有三:曰沙模作,次曰磨钱作,末曰排整作。 」唐石父在【开元通宝钱的铸法】一文中提出了锡母说,「论定锡质开元通宝为唐代锡母,是前人所不知的新认识 」;

龚伟在【析唐开元通宝铸造方法】一文中也赞成锡母说。

郑幼明【开元通宝生产技术初探】一文,从开元通宝的金属含量分析入手,认为开元通宝的铸型应为保温性较好的灰砂,推定开元通宝为翻砂铸造。

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川出土木质北宋年号钱,伴随木钱出水的还有锡钱,戴志强先生认为当时的铁钱铸造已经使用了翻砂工艺,木钱和锡钱分别是雕母与铸母。

唐后各割据小国用开元通宝钱改范铸币的现象比较普遍,铸币时将开元通宝范母上不需要的面文挖去印好泥质子范后,以压印法在子范面上印出所需文字即可用于铸造,汉元通宝、大安通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等即为此种铸造工艺。这种简便的铸造货币的方法非常适合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历史时期。

乾元重宝母钱一

乾元重宝母钱二

唐国通宝母钱一

唐国通宝母钱二

寿昌元宝母钱

祥符元宝母钱

中国铸币工艺自唐朝传入日本,从奈良时期至江户末期,日本的铸币工艺一直较为稳定。享保十三年(1728)【石卷铸钱场作业工程绘图】和大正二年(1913)【铸货图录】描述了日本江户时期铸造宽永钱和天保钱的情况,从【石卷铸钱场作业工程绘图】和【铸货图录】中可以看出,铸造宽永、天保铜钱时,每一框范土放入压平后,依次放入「母钱」与直浇道,然后用人力进行踩踏以压制出钱腔,在取出「母钱」后,再刻制出斜浇道,每面范框只印制一面钱腔,然后两面范框相合进行浇铸,这实际上是印范工艺,这种人力踩踏的步骤是明清标准翻砂法所不用的。【铸货图录】还记载了当时所采用的介质是混合了木炭末的粘土,这也与翻砂法的「土炭末」有很大差别。【铸货图录】所记载的铸钱数目是一版一百二十八枚,且是较大的椭圆形天保铜钱,【石卷铸钱场作业工程绘图】所绘的范框有近一人高,如果采用旋转式翻砂的办法难度太大,此外,观察传世的宽永通宝和天保通宝「母钱」可以发现这些钱币均是文字纤细、字口清晰,但不存在拨模斜度,这种印范母钱的作用是压印软质范。

各种日本母钱

常平通宝母钱

越南精加工钱(俗称车工背):

越南精加工钱之绍熙元宝

越南精加工钱之天兴通宝

越南精加工钱之正隆元宝

越南精加工钱之永乐通宝


压范铸钱的技法相对范铸法而言效率有所提高,翻砂铸钱更为高效,但是范铸、压范铸钱法至近代都始终存在,通过考察南北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至清朝现存钱币实物(从铸币实物推导铸币法只能作为参考),可以说印范铸币法一直在使用,元朝、明朝、后金政权铸币甚至到清朝雍正年前期的铸币都有采用印范法的可能性。

1996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和香港经济导报社出版的【沈阳造币厂图志】中有「1899年,奉天机器局于扩建期间曾依中国传统范铸造币工艺鼓铸铜质制钱。其一满穿,正面镌面额及花饰等,背面镌刻满文。其二正面镌‘光绪通宝’四字,背面镌满文。同年工厂扩建竣工之后,使用机器铸造‘光绪通宝官板四分’制钱 」的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注释: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梁纪九】,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4767页。

② 杨槐:【北魏永安五铢砂型铸造的一条历史记载】,【中国钱币】2014年第3期。

古泉文库系列丛书

●古泉文库成立宣言

●第一种【寿泉集拓】

●第二种【古泉大全】

●第三种【足斋泉拓】

●第四种【古泉杂志】

●第五种【丝路创会精品集拓】

●第六种【海上丝绸之路古国钱币要览 】

●第七种【沐园百廿泉拓】

●第八种【沐园日记】

●第九种【故宫清钱谱】

●第十种【山阴道上集】

●第十一种【戴门弟子藏泉选】

●第十二种【董遹钱谱】

●第十三种【开元通宝精品集拓 】

●第十四种【衡门百泉拓存】

●第十五种【中日友好泉友交流纪念泉谱】

●第十六种【首届元明钱币研讨会纪念拓集】

●第十七种【西夏钱币集】

●第十八种【朝鲜王朝古钱谱】

●第十九种【越南历史古钱】中文版

●第二十种【金匮论古合刊·金石编】

●第廿一种【昭和泉谱】中文版(即将面世)

●第廿二种【中国甘宁青金银锭】

●第廿三种【益泉斋藏泉】

●第廿四种【思古楼泉集·唐钱图录】

●第廿五种【新订乾元重宝钱谱】

●第廿六种【读史谭泉文存 中国历代古钱币精品辑要】

●第廿七种【中国货贝图集】

●第廿八种【清代四川州县银锭略考】

●第廿九种【天壤阁杂记·王懿荣泉拓精选】

●第三十种【梁五铢土范图说】

●第卅一种【币缘堂馆藏精品图鉴】全五卷

●第卅二种【户部铁钱局钱法章程】

●第卅三种【铸钱述略】

●第卅四种【中国近代货币集拓】

●第卅五种【丁氏古泉丛书】十五种

●第卅六种【观云轩藏泉】

●第卅七种【清钱编年谱】中文版

●第卅八种【先秦货币汇编】

●第卅九种【新编华夏古泉图录】

●第卌种【辑古泉從一】

●第卌一种【珍泉集拓】

古泉文库出品书目

【读泉记】||【无为七秩寿泉集拓】||【淳丰堂七旬寿泉集拓】||【百福堂七十自选集】(原拓本)||【馆藏钱币图录】江西农商银行钱币博物馆||【平冠集】||【龙泉斋七秩善泉拓集】||【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三国两晋南北朝隋钱币图述】||【福善先生耄耋辑拓】||【戎畋松七秩寿泉集拓】||【戎畋松七十自选集】(原拓本)||【话说青蚨】||【听泉·咸丰大钱蠡测】||【清代牙雕呈部样钱】原拓本||【丰斋四十泉拓】||【储建国 钱卓两翁古稀寿泉集拓】||【杜维善先生追思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