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300余年前张献忠「江口沉银」处出水万件文物,实证确认了民间流传的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本期,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在这部全彩版的著作里,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白银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探讨了中国古代银锭的合金成分与铸造工艺,并通过模拟实验与传世银锭实物对比研究的方法,论述了银锭蜂窝、滴珠、丝纹、光泽等外观特征与银锭成色及铸造工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研究成果科学地应用到古代银锭的真伪判断上,有效地解决了目前高仿假银锭的科学鉴定问题,同时还探讨了古代银锭的科学保护与保养问题。
白银属贵金属,具有耀眼夺目的金属光泽,是人类较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
中国古代,目前已知最早的银制品,是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墓地出土的银鼻环,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新疆和田流水墓地、伊犁尼勒克县吉林台墓地出土过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银耳环、银钵。战国以后,银制品在我国逐渐有较多出现。
早期,银主要作为饰品为人们所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白银具有广泛的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属性。纯银在自然界中很少见,大多以共生的形式存在于其他金属的矿脉中,产量低且提取技术比较复杂,因此,白银是一种较为稀有的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变,白银的社会经济价值体现越来越突出,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逐步发展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担当起货币的角色,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几乎被所有的国家或文明地区接受。
中国白银货币化是从唐朝(618-906)开始的。唐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一个中华民族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它最显著特点是自信、开放、包容、博大,善于接受外来的文化,善于接受外来的技术,乃至于接受外域人在唐朝为官。杜佑【通典·边防典】记述了与中国发生联系的国家或部族有189个;孙光宪【北梦琐言】言,唐朝时在华做官的外国人达三千余人之多,甚至有波斯人官拜宰相。开放的唐朝是中国接受白银货币的思想文化基础。
唐代杨国忠银铤,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唐代银饼,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朝善于接受一切外来好的东西。当然,丝路贸易是其最重要的途径或者说平台。尽管中国古代与外域的交往早已开始,但真正的成规模的商贸活动是从唐朝开启的。
受朝廷的重视与支持,唐朝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唐朝宰相贾耽撰写 的【皇华四达记】中说,大唐通往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有七条交通干道:一曰营州人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人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人回鹘道(参天可汗道),五曰安西人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
此外,还记有从长安分别通往南诏的南诏道和通往吐蕃的吐蕃道。朝廷以长安为中心,在全国各地设置驿路,以促进对外贸易。【唐六典·兵部尚书·驾部郎中】载,当时天下共设驿1639所,其中,水驿260所,陆驿1297所,水陆相兼驿86所。足见唐王朝对贸易多重视。
唐代船型银鋌,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唐代笏形银铤,西安博物院藏
唐中期以后,海洋交通与贸易得到更大发展。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经贸往来进一步扩大。当时经由东南沿海已能通达印度洋和波斯湾。借助海上航线,中国与南亚、中亚各国的商业活动更加密切。
至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有数十万之众。这些外国商人带着香料、药物和珠宝,换取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来华的外商足迹几乎遍及中国水陆交通发达的所有城市。
中西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诸国,皆用银币,难以与中国的铜钱直接互换相通,要实现贸易交换,采用以份量计值的银锭是最便利的。唐朝的这种全方位的商贸活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久了,国人必然走向接受白银货币。当时,没有专门的国际货币,久而久之,银两自然成为了国际货币。所以,唐朝无论是墓葬出土还是窖藏出土经常有外来银币。
唐代杨国忠银铤,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此外,考虑到唐代贸易的实际情况,我们倾向于认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银锭——唐朝的船形银锭,就源自海上大宗贸易。因为,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成色和重量一样重要,高度延展的船形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银锭没有夹杂;而服务于海上贸易的银两,选取船形便是自然而然之事。船形银铤为什么两头经常翘得非常夸张,原因就在于此。
本文摘编自周卫荣、杨 君、黄 维著【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全彩版)(责编:胡升华 侯俊琳 樊 飞)绪论,题目为编者所加,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