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籽料去皮,神仙难断。」可见判断一块和田玉,是否是籽料有多么难。但是,鉴别一块和田玉是否为籽料,也并不是无迹可寻,毕竟自然产生的东西,总有一些特点是其刻在骨子里,并且无法完美复刻的。行家在判断一块玉是否为籽料时,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形状 。籽料历经亿万年河水的雕琢,铸就了其独树一帜的自然形态。籽料轮廓柔美,线条如流水般顺畅,摒弃了所有生硬与突兀,展现出一种和谐、圆润的极致美感。当逆光转动在籽料上,宛如山间清泉,细腻无碍,无一丝不合理波折。相比之下直接开采的山料则是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形态,棱角分明,少了那份岁月的圆润与温婉。在后续的雕琢或仿制过程中,虽经人工或机器精心修磨,力图模仿籽料的自然韵味,但也能在人为刻意营造的「假籽」中捕捉到一丝不自然的生硬与刻意。
第二,毛孔。 毛孔是籽玉皮壳的形象叫法。这一形象而贴切的称谓,是证明其是籽料,独一无二的身份徽章。虽然当今毛孔造假的技术几可乱真,但是明辨毛孔真伪,仍然是判断籽料真假的一个重要依据。皮壳之上的一些微妙特征是决定玉石是否是籽料的关键。首先是皮纹,作为岁月雕琢的印记,其复杂多变的发育程度,是任何伪造技术都难以企及的天然密码。其次是指甲纹,这一更为细腻的自然纹理,更是人工雕琢难以触及的。
第三,皮色。 无需过多强调,对玉石知识有了解的大家来说,皮色的价值不言而喻。诚然,籽料未必皆披真皮,因市场不乏染色与二次上色之作,企图以假乱真。然而,反之则成铁律:如果一个料子拥有真皮色,那它必定是籽料,唯有历经自然风霜、符合皮色生长规律的玉石,方能孕育出如此独特而真实的色彩。那些滚筒料、磨光料所模仿的皮色,往往显得浮夸而失真,或如酱色般浓重而沉闷,或妖艳过度缺乏深度,或呈丝缕状杂乱无章,或黯淡无光缺乏生机,更有甚者,皮色边界生硬刻板,仿佛强行附着于石面,甚至堆积于皮纹之外,显得极不自然。这些皮色上的瑕疵与异常,正是揭露其伪造身份的最大破绽,成为我们判断籽料真伪时不可忽视的关键线索。
第四,光感。 光感是指玉石在光照下的视觉表现,籽料的光感温和且适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半透明油脂感,令人一见难忘。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真正的玉石鉴赏大家,无需近观细触,仅凭数米之遥的一瞥,便能洞悉玉石是否为籽料,虽略显夸张,却深刻揭示了行家们对玉石光感的独到把握。他们不局限于手电筒下的结构解析,亦非放大镜下的毛孔辨析,而是深谙「光感」这一灵魂要素,通过对光感的准确把握,分辨出玉石的情况。当然,虽然普通人无法像行家一般,但是只需要多多实践,亦可发现其中奥秘。
通过对光感的准确把握,再加上对皮色、毛孔和形状的综合判断,只要有充足的经验,辨识和田玉是否为籽料也并非想象的那样困难了。
部分图文取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