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古玉学步(126):雾里看花迷人眼 唯有细节露真颜

2024-04-13收藏

——古玉水深深深比海

识图辨迹,是古玉鉴定的不二法门,是古玉赏辨不可逾越的功夫。

采集一段藏品工痕(图1):

图1

识读:

这是一段阴刻线工痕,单侧深沟忽浅忽深、如蚯蚓般地软弱走线,沿线一路崩碴。无需深度辨读,远瞟一眼即可断为现代高速电动工具的刻痕(图2)。

图2

再采集一片藏品工痕(图3):

图3

识读:

这是一片打磨工痕,高抛光区域与未打磨区域同存一面,非古工打磨痕迹更非古工打磨的一丝不苟,远瞟一眼即可断为现代高速电动工具抛光的痕迹残留(图4)。

图4

到代(汉代)真古的工艺痕迹必定是一种沧桑再现、无法复制(图5)——仿品复制都只能形似而神非。

图5:到代(汉)真古的刻线、打磨痕迹

而所采集藏品的整体工艺痕迹低劣不堪、如出一辙(图6),此件藏品仅劣工一项,就足以「一假皆假」判为远瞟一眼即可见的低仿一枚了。

图6

并非为了「孤证不立」的印证,其余见仿点简列如下:

浮色仿沁而非沁入肌理(图7);

图7

皮壳斑驳非自然过渡为低仿灰皮(图8)……

图8

******

低仿一枚(参见【古玉玩味(127):德不配位汗流伤诌】 ),却为何被普遍读出「汉代高古玉精品,工艺精湛、纹饰优美、型制标准、沁色自然、皮壳沧桑……」等等无限的溢美?

是先入为主,被高端拍品的名头裹挟了。

鉴古,只有在不论来路、不听故事、不膜大腕、不谈名头前提下的「盲鉴」——不带入丝毫的主观因素,才能得出客观的真、仿结论。否则,往往会视而不见、得出大相径庭、南辕北辙的结果,却美其名曰「见仁见智」。

为何明显的低仿却普天同庆、奔走相告?

有些是真不识——眼不见仿,有些则是假不识——心存不真。

古玩鉴定,必须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要具备切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经验——眼力功夫;二是要必须具备从道德出发的赏玩心理——心地善良。见仁见智吗?不存在的事,真毕竟真——真有真章、仿就是仿——仿见仿点,「见仁见智」仅仅是真、仿颠倒和稀泥的托词而已。

低端仿品却见为到真的,未入古玉之门;

低端仿品见仿了却站台鼓噪「真古精品」的,心存不良。

古玉——水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