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宁愿抢个毛娃娃!传统收藏品现状,年轻人在离场,审美的鸿沟!

2024-04-13收藏

看新闻报道,上海静安大悦城,在不久前,这里还上演了一幕令人啧啧称奇的景象:凌晨两点,一大波年轻人手捧被褥扎堆而来,开启了一场疯狂的"娃娃抢夺战"。

高中生、大学生,甚至不少刚踏入社会的年轻白领,都加入了这场"娃娃狂欢"的行列。就为了一款限量的毛绒公仔,他们不惜熬夜排队数小时。最终在短短10小时内,该商家单店销售额就突破了268万元的天文数字!

看到那些疯抢毛绒娃娃的年轻人,我是感到又好气又好笑。怎么就这么缺根筋,连个玩具都能这么上心?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这些所谓的中老年人,在他们看来也未尝不是一样。花重金买几个古董瓷器、几册线装古书,不也是一种被他们嘲笑的现象吗?

我们这些所谓的收藏品和年轻人追捧的玩具手办,在观念上已经存在代沟,两者难以沟通了。传统收藏品市场正面临着滑坡危机,年轻人的离场加剧了这一趋势。行业唯有自我革新,才能焕发新生机。

没有年轻人传统藏品无法发展

我们中老年收藏爱好者对古玩、字画、钱币等传统藏品念念不忘,执着已久。可是不知不觉中,我们身边的同好圈子已经老去,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少见。

根据统计,绝大部分藏品的拥有者和追捧者都集中于45岁以上人群。以珍稀古籍为例,2022年中国古籍类拍卖总成交额同比下滑近20%。如果始终得不到新鲜血液的涌入,终有一天,老一代人离世之后,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也将无人问津。

与此同时,现在的年轻人才是未来最重要的消费主力。中国18-35岁年轻群体规模约7.5亿,每年消费支出总计达4万亿元。这么一批追求个性、游刃有余的新生力量,正是推动每个行业不断焕发活力的根本保障。

然而可惜的是,现如今他们的热情远未引入到我们这些传统藏品的领域中来,反倒他们更喜欢追捧盲盒、潮玩等等。我们如果还固步自封、我行我素,势必最终被时代所遗弃。

传统藏品审美与年轻人诉求存在鸿沟

"老古董,看着就没劲。"问及为何对瓷器古玩不感兴趣时,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么表达的。不难理解,我们眼中的传世瑰宝,在年轻人看来不过是一堆缺乏互动性、缺乏新意的死物而已。作为"后浪",他们更追求个性新奇、多元包容的体验式消费。

而固守单一形式的藏品无疑很难激发他们的共鸣。摆在博物馆里的藏品哪怕价值连城,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也只不过是件冰冷的砖头罢了。

除了藏品形式本身的陈旧,行业在销售、宣传等方面也缺乏应对年轻群体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网上网下的购买渠道仍很不便利,无法适应现在年轻人"足不出户"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还有很大一部分收藏商家和博物馆在推广传播上手段陈旧,甚至根本就忽视了新媒体这一与年轻人亲和的平台。缺乏共同语言,传统的收藏品必然难以与现在的年轻人拉近关系。

转型创新是突破之路

传统藏品要想重新俘获年轻人的心,绝非一蹴而就。传统收藏品也要追求"新意"和"创意"。 看看近年来,精心设计的盲盒、周边手办等"二次元"文化元素,结合了年轻人喜欢的动漫形象,就极具爆款潜力。

早在几年前,一些博物馆就曾举办过相关主题展览,收获了不少年轻人的驻足参与。同时,相关IP周边和衍生品的热销,也证明了"跨界联名"的商业价值。面对这一新潮审美趋势,如果我们还钻牛角尖、固步自封,传统收藏品难免会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即便藏品和体验都实现了革新,如何将这份新鲜事物推广给年轻人,也是一个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我们借重新媒体的力量,切实与年轻群体实现全方位对接。微博、抖音上不乏涌现出的博物馆网红,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解读藏品文化。相较枯燥的讲解,如此贴近年轻人喜好的传播手段,无疑能更好地引发他们的关注。

结语

古往今来,收藏文化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是因为不断有新人加入、推陈出新。如今,还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只会让璀璨的非遗文化就此中断传承、失去生命力。

艺术永远不应该止步,文化也注定要随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面对年轻一代追求个性、追求新鲜感的消费理念,我们固守陈规已然落伍。唯有放下身段,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创新,传统藏品市场才能重新焕发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