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外销瓷

2023-12-13收藏

歌德堡号的远航

2005年10月2日,复制的哥德堡号商船从瑞典起航,第二年7月18日抵达广州。这是中瑞文化交流的大事。

原来的那艘哥德堡号是历史上属于瑞典东印度公司。

中国明清时期,欧洲各国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

首先是葡萄牙在1587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00年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04年法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14年丹麦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731年瑞典成立了东印度公司。

欧洲所有强国都成立东印度公司,主要任务就是要跟我们贸易。

当时西方人认为,印度以东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印度都属于东方,具体是哪个国家,他们分不太清楚。

乾隆三年(1738),哥德堡号商船在瑞典建造,船身长四十多米,宽十几米,载重约1000吨,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拥有的第二大远洋商船,今天看都非常大。

这艘船当时船上还豢养着牛、猪、鸡、鸭,以供远洋中食用。牛是用来挤牛奶的,因为船一走就是一两年,所以一定要有新鲜的牛奶。

清代中国的中央政府只允许在广州开设口岸。

乾隆时曾在宁波开设过口岸,但很快,乾隆一纸政令又关掉了。

中国的瓷器当时通过广州口岸直接发往欧洲,一艘商船往返一次大约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当时远航是非常辛苦的事情。

有相关记载,哥德堡号当时有船员一百多人,启航时还藏进去很多人,要偷渡。

这些人藏在船身的各个地方,一旦驶入海上,这些人就都冒头了。

在整个航行中,死亡率大概是20%,等船靠岸的时候还是一百多人,可见远航时的艰难和辛苦。

由于船上缺乏蔬菜和水果,大部分人都患有维生素缺乏症。人去世了以后就直接抛入大海进行海葬,船上不能长时间搁放,以防止瘟疫蔓延。

哥德堡号的沉没

瑞典东印度公司有37艘商船,哥德堡号最有名,因为它沉了。而且是到家门口了,大家都看得见它的时候,沉了。

1743年(乾隆八年)3月17日,哥德堡号从瑞典哥德堡港口起航,开往中国。

1745年(乾隆十年)1月11日,哥德堡号从广州启航回国。

八个月后,1745年9月12日,歌德堡港口风平浪静,所有欢迎英雄归来的人们,包括水手的家属、各种商人都在港口云集。

当船距离港口还有900米的时候,岸上的人都看到每个水手了,哥德堡号却莫名其妙撞在一块礁石上,迅速沉掉。沉的非常蹊跷。

有人猜测说,船长在公海上偷偷卖了一批东西,船一靠岸,货物跟清单对不上,所以只好把船沉掉。

当时哥德堡号从中国贩到瑞典的这一船货物,如果在瑞典卖掉,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瑞典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一艘船靠岸等于一个国家全年的生产力,这是不可想象的利润。

船上主要商品是丝绸、茶叶、陶瓷,大约有700吨。

由于价值巨大,沉船以后赶紧打捞,只打捞很少一部分,大约是全部货物的8%。但这仅仅8%就弥补了这艘船的所有亏空,还使股东分了14.5%的利。

很多货物如果泡过水以后就卖不了好价钱了,例如丝绸、茶叶质量肯定下降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思议的赚钱了。所以如果没有沉,更赚钱。

贸易瓷

哥德堡号上装的重要商品之一就是瓷器,这类瓷器有两个专门的名称,一个叫「外销瓷」,一个叫「贸易瓷」。

外销瓷是站在中国人角度,认为我的瓷器是向外销售的;贸易瓷是站在外国人角度,认为我是跟你贸易,属于公平交换。

我国从汉唐起,就开始海上对外贸易。

宋代也是陶瓷贸易的一个繁盛时期,例如打捞的「南海一号」就是南宋时期的沉船。

包括后来元朝和明朝,中国的海上贸易一直没有间断。

清朝是中国海上贸易最大化时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允许浙江、福建、广州沿海对外开展贸易。

从此,中国瓷器大量出口,主要销往欧洲。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的统计数字,仅这一地每年运往欧洲的瓷器就达300万件。

外销瓷可以简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国式样,中国题材,但属于外国风格。第二类是中国式样,外国题材;或者外国式样,中国题材。第三类是外国式样,外国题材。它们都属于来样加工。

满大人

康熙时期海禁大开,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东西文化发生碰撞,交流频繁。

这种文化交流体现在外销瓷器上,呈现独特的风格。

为了适应西方人的审美,中国工匠设计出一些适应西方人需求的纹样,主要表现为曲线增加。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尽量用直线来表达美,而欧洲洛可可式的典型特征就是用曲线表达美。

当图案中曲线增多,实际上是向西方审美靠拢,当时的工匠使很多瓷器纹样向西方文化靠拢,进行改良。

例如清朝早期的瓷器人物纹一般都画汉人。瓷器上画汉人是因为满清从汉族手里夺下政权,所以要向汉文化靠拢,防止发生强烈的文化冲突。

尤其是康熙瓷器画的基本上都是汉族服装、汉族纹样。

到了雍正和乾隆以后,瓷器上偶尔画穿着满族服装的满族人,非常罕见。

西方人给这种满族纹样的瓷器起了一个名字叫「满大人」。

因为西方人到中国以后发现中国的官员被称作「大人」,所以就把满族的官员称为「满大人」。

「满大人」形成了欧洲人眼中的典型中国风格,在我们的眼中看来却有一些欧化。

这种「满大人」的图案实际上微妙的体现出满族人与汉族人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出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关系。

中西结合的瓷器

外销瓷第二类就是中国式样,外国题材或者外国式样,中国题材,中西文化在瓷器上有一个结合点或者碰撞点。

例如康熙盛世为外国人特制的盘子,描绘的是一对西洋夫妻生活的画面。这个盘子从颜色到纹样,好像与我们无关,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建筑、家具、陈设,乃至手上的瓶子都是中国纹样。

当时很少有欧洲人在中国定居,欧洲人实际上不了解中国,他们勾勒出一种想象中的田园生活。丈夫、妻子、孩子生活在中国房子里,家里摆有瓶瓶罐罐。欧洲人非常想过一种理想化的中国式生活,这就是这个盘子所传达的信息。通过这个盘子,可以看到中国当时跟欧洲的文化交流情况 。

还有一个盘子是大家熟悉的青花,上面画了【圣经】的故事。明代晚期,大量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入中国,迅速普及。到了康乾盛世,由于很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朝廷做官,基督教在中国流行。

这个盘子画的是年轻的基督站在河里被人家施洗,背景画有鸽子,象征圣灵。当时中国工匠画这种瓷器已经非常熟练,跟画传统的瓷器一样,画面气氛控制得非常好。

还有一类瓷器与我们生活好像无关,例如一块画着一艘外国船的盘子,上面写着一行荷兰文,翻译过来是:「威里堡号的大副在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驶入中国海域。」

西方人对这艘船驶入中国海域很重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刻。

西方人的档案观念非常重,像哥德堡号所有的启程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

纹章瓷

「纹章瓷」也叫「徽章瓷」。就是把家族的徽章画在瓷器中央,所有能定烧徽章瓷的人,都是当时欧洲的贵族。

中国的历史是一个交替执政的历史。汉朝姓刘,唐朝姓李,宋朝姓赵,明朝姓朱,清朝姓爱新觉罗,交替执政,导致没有贵族世袭概念。

欧洲分封贵族的等级一般来说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分为世袭和终身。所谓世袭就是可以继承;终身就是只给予个人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