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中国历史的钱币发展史:你敢说你知道?

2023-12-13收藏

穿越古今,纵横万里,洞悉纷繁世事,纵观世界风云变幻,为你解析大国之间博弈的底层逻辑,欣赏历史长河的波光谲异。

按照【周易·系辞下】记载,早在神农氏,也就是在炎帝时期,所谓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也就是说,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市场经济,天下百姓开始互通有无。那么有了市场交换,货币中介发展起来,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根据【前汉书】卷二十四实货志记载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也就是说,早在炎帝时期就已经有了黄金、刀币、龟甲、贝壳等等作为货币,分财布立,互通有无。

炎帝发力在搞货币经济,黄帝也没闲着。根据【唐书·艺文志·初学记】记载,黄帝采守山之铜,始铸为刀。也就是说黄帝采掘首山中的铜矿开始冶炼,铸造成刀币。到了黄帝的儿子喾,也就是三皇五帝中的帝喾时代。

根据【史记】卷三〇【平准书】记载, 「农工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 」高辛氏就是帝喾的别号。就是说,在帝喾很久之前,农业与手工业产品互相交换的市场渠道就已经打开了,用龟甲、贝壳、黄金、青铜、刀币、布币充当货币中介交易的行为已经很兴盛了。

等到尧舜禹的年代,根据【管子·山权】所言「 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粮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 也就是说在大禹的年代,天下发了五年大洪水。

而在商汤的年代,又是七年天下大旱,百姓遭了饥荒,不得不卖儿卖女,只为了换口吃的。于是,大禹采掘骊山之上的铜来铸成货币。而商汤则采掘庄山之铜铸造成货币,帮助自己的百姓赎回他们的儿女。【竹书纪年】也佐证了【管子】的记载 「殷商成汤二十一年大旱。铸金币。」

然而,根据现代历史学家的考证,所有上述古书的记载,恐怕都是周秦汉唐时期的古人套用他们自己生活年代的货币经济发展形态,对上古时期经济状态所做的一种猜测和想象。原因也很简单,后世的考古发掘压根儿从来没有发现过史书上所讲的三皇五帝时期铸造的各种钱币。考古证据不能支持古书上所记载的那些传说。

但是,也不能说考古发掘完全不能印证古代史书上的记载,至少在商朝的遗址和墓葬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贝壳,甚至还发现了少量的用青铜铸造的贝壳。至于这些贝壳和铜币到底是被当做货币来使用,还仅仅是当做一些装饰品,或者是帝王赏赐用品,学者们还有所争议。普遍都认为商朝至少出现了早期货币经济的雏形,最早充当货币的就是贝壳。

为什么商朝选择贝壳作为货币呢?有些人认为殷商时期金属冶炼技术还不成熟,有限的铜要拿来铸造青铜器和兵器,而且当时商品经济还处在萌芽状态,商品交换还受到偶然性制约。由此导致当时的货币观念还不发达, 在空间和时间上,货币的使用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因此, 在人的观念上,代表永恒的金属还不被选择用来当做货币 。而贝壳因为它的形状会使人联想到女性的生殖器和声誉,被看作是丰收与富饶的象征,所以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装饰品、礼品和赏赐品,进而在需要商品交换的时刻,也就很自然的被拿来充当货币使用。这就是所谓的贝壳货币,简称贝币。当然,这只是学者们的一种猜测和理解。至于是不是果真如此,这就需要大家去自行判断。

但不管怎么说,学术界普遍认可贝壳就是中国最早的古钱币。因此,在记录商朝国君占卜结果的甲骨文当中,凡是与经济相关的文字,它的偏旁部首都含有一个贝字。后世的汉字,也继承了甲骨文中的这一特点,比如发财的财、货币的货、商贾的贾以及繁体字中的買和賣等等,都含有一个贝壳的贝字。在当时贝壳不但被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也被积攒起来当做财产。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后,是不是中国就大踏步的迈进货币经济的时代了呢?结果并没有。反而使商朝货币经济萌芽的火种,在周朝之后就彻底熄灭了。现在发掘的西周古墓当中出土的器物虽然众多,但就是没有发现钱币。周人原本就不是一个生产力发达的部族。在武王伐纣的时期,周人还在使用石器劳作耕种。在周朝建立之后,周人以封建制度代替了商朝的奴隶制度。

然而是奴隶社会是一种多少带有侵略性的外向型的经济制度。商朝人需要不停的发动对外战争去掠夺奴隶。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组织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频繁发生,反而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繁荣。而到了周代,封建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完全以自给自足为其目标,商品交换压根儿就不重要。即便有一点点商品经济,那也是微不足道的。反映在货币上必然是从商代初步繁荣的货币经济状态反而大踏步的倒退了。

现代考古学家不但在西周的墓葬中找不到货币的痕迹,就是孔子当年所做的【春秋】一书当中,也完全没有提到过货币的事儿。 在周代的封建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财富是土地,最基本的特点是自然经济和实物经济。 如果还有那么一点商品交换,那也不过是抱着布匹换一点丝绸或者是在占卜问卦的时候,抓起一把小米来支付算卦的费用,它完全就是原始的偶发性简单商品交换。

不知道又过了几百年,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西周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蛮族入侵,周平王被迫将首都从关中镐京向东迁移到洛阳前后,华夏大地终于进入到了货币经济时代。这一点后世的历史学家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这是因为考古学家们在今天河南安阳境内,平王东迁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当中,终于发掘出了一种货币,这就是青铜铸造的布币。而安阳一带正好是商周时期我国冶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所谓的布币,其实就是大家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学到过的铲币。

铲子,最早是周代的一种农业工具,农民拿着除草用。那么在周代,商品经济还非常原始,实际上并不存在大量的市场交易,也无从在无数的商品交换中逐渐分离出一种特殊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那是西方的历史经验。

而在我国周代, 华夏的先民们并没有选择某种商品,而是使用劳动生产所必须的生产工具作为最早的货币。 逐渐华夏的先民们发现我们不用扛着铲子到处跑着去买东西,这也太傻了。大家认得表面上是铲子,实际上是铲子所代表的交换价值。于是人们就把铲子成比例的缩小,大小能揣到兜里就行了。

于是华夏就有了最早的金属货币。当然这早期铲币的尺寸还比较大。考古学家们在河南安阳发掘的最早的周代铲币长度竟然达到了十六厘米,就连原本铲子头部装把手用的那个圆孔都保留下来了。历史学家们就把这种铲币叫做空首币,意思就是说这头它是个空的。

后来又随着时间推移历史演进,这种铲币的尺寸越来越小,在铲币头部原本保留的孔洞也消失了,变成了扁平状。历史学家就把这种铲币叫做平首臂。不管是空首币还是平首币、铲币都主要流通在中原地区,也就是相当于今天河南的大部、山西以及河北的南部这一带。而在齐国,赵国、燕国则主要流通着由青铜铸造,形状像刀的刀币。

后世历史学家推测, 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北方的诸侯国要代表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进行经济交流,搞农牧业的商品交换 。而铲子是一种农具,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可不认可。而刀不管是在中原农耕文明,还是在塞外的游牧部落,都被普遍承认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战争工具。

于是刀币就在我国北方的那些诸侯国当中大量的流通了起来。而在西部的秦国则主要流通一种圆环形的铜钱,叫做环钱。为啥秦国用圆形的环钱呢?这是因为秦国人选择按照纺轮的样子来铸造货币。纺轮就是纺纱织布用的一种圆环形的生产工具。

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华夏的先民们就开始使用纺轮来纺纱了。经过考古发掘,在仰韶附近出土的纺轮直径达到三十八毫米到六十毫米之上。纺轮中间的孔直径从三毫米到九毫米不等,占全轮直径的8%到20%。而仰韶文化遗址最早始于1921年在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乡发现的。

这片上古文化的主要活动区域就集中在今天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和陕西关中这一带。而这里正好是后来秦人生活和战斗的地方。于是, 秦人逐渐选择用仿轮这种生产工具来作为自己货币的模板,用青铜铸造环钱 。为啥华夏的先民不像西方人那样使用黄金或者白银铸币,而是要选择用青铜来铸币呢?

首先是因为金和银这种贵金属在中国的自然储藏量实在是太少了,尤其是银矿不但数量稀少,而且大多品质不纯,常与什么铜、铅、硫等矿物质化合在一起。天然银是很少见的,而当时溶解技术都发展的非常缓慢,显然用银来铸币是非常不现实的。至于黄金,我国的先民们发现黄金这种矿物质倒是要比发现铜矿还要更早一些, 但黄金最初还是用作装饰品

到了战国时期, 随着铁器的普遍应用生产力巨大发展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黄金就逐渐被用作价值储藏手段和支付的手段 ,例如赏赐、馈赠和贿赂等等。但是黄金还不具备货币的另外两项最本质的职能,也就是价值尺度和购买手段。比如秦王嬴政曾经悬赏黄金千金来购买叛将樊於期的项上人头。

但在这里黄金与其说是交易媒介,倒不如说是一种支付手段 。当然黄金没有取得货币地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极其不充分所导致的。

西方古代文明的摇篮是在地中海世界,而地中海世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天生就适合距离遥远的各民族之间通过便利而又安全的地中海海上运输,而可早的发展出高度发达的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以航运为代表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这当然就需要价值巨大的黄金货币来中介大宗商品的跨国贸易。

而在我国古代,由于地理条件、气候、人文环境的限制,不可能像地中海世界那样早早就发展出高度发达的国际市场和商品经济。那么价值巨大的黄金铸币,也就很少有用武之地,而价值平平的青铜铸币足以满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绝大部分的商贸活动之所需了。

不管怎么说, 中国的货币经济到了战国时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后世的考古发掘发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数量十倍,甚至百倍于春秋时期。这就充分证明中国的货币经济是在战国时期确立的,或者更确切的讲,战国时期产生了中国货币流通的第一次高潮。

只不过,当时不管是中原流行的铲币,东部和北方流通的刀币,还是西北老秦人所使用的环钱,都是由各地的民间商人们自主发行的, 政府反而是不管货币问题的 ,这颇为符合后世亚当斯密和奥地利学派的自由市场经济假说。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政府不但不铸钱,甚至也不大接受钱币作为征税的对象,人们普遍的还是要使用食物来纳税,比如布匹、粮食、劳役等等。 而货币当时大概都是由民间商人组织铸造的 ,主要是作为筹码在商品流通的领域中辗转使用,商人用钱向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小生产者来购买商品。而这些小生产者又作为消费者,用钱从商人那里购买消费品。

然而到了秦惠文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36年,秦国将货币的铸造权收归国家,规定圆形方孔半两钱为国家法定货币,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半两」。 而秦半两的形式成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铸造铜钱的标准模板 ,流芳千古。直到公元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用法币取代了金属货币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