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清宫廷雕版印刷:文教兴国与刊刻之美|观展

2024-01-11收藏

文博时空 作者 王童 中国向来崇尚以文兴国,文以载道,文以传声,文以化人。在古代,交通不便,一份文书如何广泛传播?浩瀚文明典籍如何传承千年?士子如何传阅科考读物?人工抄写,费时费力。智慧的古人发明了「雕版印刷」,它有「活化石」之称,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始于唐,兴于宋元,迄今约有 1300 多年的历史。

木刻雕版印刷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所以有成语「 付之梨枣 」,用来指称刻版刊印书籍。一书付之梨枣,可化一为千百。

2023 年 10 月 31 日起,故宫博物院太和门内东南崇楼及朝房雕版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推出「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重点展出 32 件(套)具有代表性的雕版文物,从国政、文教、技艺三方面切入,展现宫廷木刻雕版印刷艺术的魅力。

木刻雕版印刷的基本步骤图

01

立法定制 明示朝野

1636 年,皇太极(1592 年—1643 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清军入关,朝代更迭,百废待兴。朝廷需要颁布新的法令、推广政令,以更好地进行管理。仅凭抄写誊录,既糜工费时,又易错漏;使用雕版印刷,不仅事半功倍,还规范严谨。 雕版印刷在整饬朝纲、稳定国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摄政王多尔衮谕诸王及大臣令旨】雕版 清顺治元年(1644 年)内府刻版

【摄政王多尔衮谕诸王及大臣令旨】 图片来源:【清史图集】

【摄政王多尔衮谕诸王及大臣令旨】发布于清军入京之后,根据【清实录】记载,顺治元年(1644 年)五月刻:「摄政王和硕睿亲王谕诸王群臣曰:今荷天佑,底定中原。宜各殚忠诚,永保富贵。有贪婪不检、自蹈罪愆者,虽有功不叙,毋得苟且一时,失子孙久远之计也」。内容大意是:摄政王多尔衮告诫各位王公和大臣,在这个进取中原的关键时刻,诸位应当各尽其职,不得为一时之利而贪赃枉法,违者必将严惩。言语之间尽是警告,甚是威严。作为下达谕旨、政令的凭证,【令旨】四周还套印有龙纹边框,以显示皇家尊贵。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 年—1650 年),皇太极之弟,曾随皇太极征讨多地。崇德八年(1643 年),皇太极驾崩,多尔衮拥立年幼的福临(1638 年—1661 年)为帝,多尔衮为摄政王。孝庄文皇后与年幼的皇帝不足以威慑朝野,多尔衮作为叔父,挺身而出,辅助主持制定包括【大清律】在内的各项制度,维护和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

这份传世罕见的【令旨】雕版既是当年多尔衮用来震慑朝野的文书底版,也为后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史料。雕版与印刷品的展示,相互佐证,说明清内府在早期便从事印刷活动。

【钦定宗人府则例】雕版 清内府刻版

【钦定宗人府则例】卷签雕版

【钦定宗人府则例】题签雕版

【钦定宗人府则例】

【钦定宗人府则例】书衣

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名大宗正院,后改名为宗人府。明永乐以后,宗人府为勋戚(有功勋的皇亲国戚)掌事,逐渐名存实亡。清朝建立后,沿用宗人府,作为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等。

王朝更迭,机构可以继续沿用,但配套法律、管理制度均需再次商榷。【钦定宗人府则例】雕版和【钦定宫中现行则例】雕版正是清朝制定的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底版。 「则例」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称谓,有准则、定例之意。 在清代,【则例】是中央各行政部门为行使具体职权而编修的办事章程,列出了该部门负责办理各项事宜的规则、流程、案例、条款等。【则例】使用雕版印刷可以极大保证字体、内容甚至是装潢都保持整齐划一的形制,在具有高度规范性的文件管理下,避免失范。

【钦定宫中现行则例】雕版

【钦定宫中现行则例】

通俗来说,宗人府是对全体皇家成员事务负责,内务府则是以服务宫廷事务为主。这份【钦定宫中现行则例】正是由清代内务府敬事房辑录,属于管理内廷事务的规范化文件,主要围绕后宫与太监两大群体,在办理赏赐、日用、礼仪、职责、处分等方面都有具体记述。

书籍经时间、战乱或是各种意外,比如宫殿失火等,许多记载重要史事、承载文明印记的纸本不幸丢失。幸有雕版,虽小有损坏,这些底版的保护与传承,为今人了解清初制度提供了依据。

02

振兴文教 以开太平

清初,诏令奉行「 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的文教政策, 崇尚儒学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广设学校,严订学规 。兴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一直被沿用,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才下令废除。

为满足士子对书籍的需求,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清朝特设 武英殿修书处 ,建立相对独立的刻书机构,大量典籍凭借雕版印刷广颁天下,流传至今。

【十三经注疏·记疏】雕版 明万历(1573 年—1620 年) 北京国子监刻

中国文籍,浩如烟海,存世约十多万种,宋朝修有【太平御览】,明朝修有【永乐大典】,清朝修有 【四库全书】 。清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 360 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 多人抄写,耗时 13 年编成。因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四部之中,经部是其中精华,【十三经注疏】更是冠列于经部之首。

【十三经注疏】是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的汇编,共有 416 卷,包括【易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书籍,是士人、学子的重要读物。 但因其卷帙浩繁,一时难以重刊,清内府便将雕版书口处明代万历年款挖去,嵌入清代康熙年款后再进行重新印刷

经史相通,用以治世。【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和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印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使中华文明拥有连贯、完整的精神传承和历史记载。在兴文教的清朝, 这些典籍也是科举考试「必读科目」之一,正是重视学子们对书籍的殷切需求,所以清政府斥资重新刊印,文本流通市面,寒门子弟方多了接触儒家经典书籍的机会,登上仕途的可能性也增大。

【三合圣谕广训】雕版 清内府刻满蒙汉三体合璧版

【三合圣谕广训】

清初,世祖福临(1638 年—1661 年)以「六谕」安民心、训天下,所谓「六谕」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的儒家思想「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和毋作非为 」六个方面。圣祖玄烨(1654 年—1722 年)增为【圣谕十六条】,世宗胤禛(1678 年—1735 年)加以解读而成【圣谕广训】,所以称为【三合圣谕】。 清朝士子凡欲取科甲功名者,均需熟读、默写 。清人重视满、蒙、汉和谐相处,雕版也使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刊行。

【清圣祖御制文集】雕版

【清圣祖御制文集】

清圣祖玄烨的诗文集,内容涉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相较于经、史类书籍,刊刻诗词文集的字体更加灵动、活泼。

【钦定国子监志·五峰屏全图】 清道光十四年(1834 年)国子监刻版

【钦定国子监志·五峰屏全图】雕版版长 1.2 米,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最大、最长的整木雕版 ,印刷方式也为 整版印刷

【大藏经】刊刻藏、蒙、汉、满四种文字,文种之多,印刷之精美,世所罕见。

在乾隆皇帝主持修【四库全书】这项空前浩大的修书工程过程中,同步进行的还有一项浩繁艰巨的文化工程,也是满族文化史、乃至整个清代文化史中的大事—— 满文【大藏经】的译刻 。满文【大藏经】是以汉文【大藏经】和藏文【甘珠尔经】为底本,翻译、刊刻而成的佛教典籍总汇,清代又称【国语人藏经】。

满族人入关一统天下建立清朝,汲取前人经验,非常重视满、蒙、汉三族和谐,在文书方面也多雕刻三语版本,以示重视。清朝崇尚儒家经术,藏经雕版多是贵重梨木,并且上下护经板多使用上等木材雕漆,华贵中带着大气。雕刻更是细致,繁琐的线条勾勒出传神的佛像,精雕细琢中传递着虔诚。

蒙古文【甘珠尔·秘密经】雕版/蒙古文【甘珠尔·诸品经】雕版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内府刻蒙古文大藏经版

汉文【大藏经】雕版/扉画雕版 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三年(1733 年—1738 年)内府刻汉文大藏经版(复制品)

【清文翻译全藏经·正法念处经】雕版/【清文翻译全藏经·大般若经】雕版 清乾隆三十七年至五十八年(1772 年—1793 年) 内府清字经馆刻满文大藏经版

03

厘剔有法 尽善尽美

清代内府书籍的刊刻,体现着独特的宫廷审美,书稿大多是名臣、帝王的手稿,所刊版画也是由供奉内廷的画师完成,雕刻精致。印刷成书后,纸墨精良,装潢典雅,开卷有润目醒神之感。既能观书赏画,又可赏读内容,令人不忍释卷。

自印刷术发明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工匠主要使用单版单色刷印。随着印刷术的进步和写作方式的变化,或从书籍美观角度出发,出现了多版多色的套版印刷。套版印刷用色越多、印刷难度越大,成本也越高。

【数表】朱色版 墨色版

清康熙帝非常重视学习西方科学,内府刊行了多种【数表】,如【对数表】【度数表】【三角函数表】,大多编入【御制数理精蕴】中。袖珍版雕刻精湛,刷印后便于携带。重视文教,并非意味文理失调,而是文理兼重,清朝的数学人才辈出且著作繁多。

清代内府编修的典籍,御制序文落款处是钦印还是刷印?关于这一争论随着展出的康熙「体元主人」「万几余暇」刻版而水落石出。印文雕版既显示出帝王尊威,也便于书籍印刷,一举两得。

【御书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卷首雕版

【御书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佛像雕版

【御书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

每刊刻一块雕版,通常要经过写样、上版、刻版三道基本的工序。 清代内府刻版中,不乏御笔手书上版的作品。御笔不可直接上版,需使用双钩临摹后的写样。相较于雕刻其他字体,御笔字的工价更加昂贵。

【御书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书中经文是 乾隆皇帝御笔 手书上版。佛像是套版印刷,图版刻制精巧,兼以「乾隆年仿金栗山藏经纸」刷印,奢华典雅。

清内府印刷业的繁荣,离不开造纸术的发达,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金粟山藏经纸 的成功仿制。北宋熙宁元年(1068 年),浙江海盐县金粟寺广惠禅院编纂了一部大藏经(即【【金粟山大藏经】),用自制藏经纸书写,纸是硬黄茧纸,厚实坚韧,经染潢后砑光上蜡,历经千年沧桑,纸面仍然黄艳硬韧,墨色如初,黝泽似漆。这种纸张在宋代便已经是千金难求。 乾隆帝十分喜爱这种纸张,敕命江南织造研究并仿制,在乾隆四十年(1775 年)左右仿制成功,每张纸都钦有「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椭圆朱印

【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虞帝舜申命戒傲图】雕版 清光绪年(1871 年—1908 年)苏州书局刻版

【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虞帝舜申命戒傲图】

【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是【承华事略】补图而作,由光绪皇帝(1871 年—1908 年)钦定,晚清重臣张之洞在苏州书局付梓刊刻。因当时国库亏空,刊行「补图」的钱款大多由张之洞自行筹措。 这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达到教育皇子的目的,是清代宫廷木刻版画的最后一部作品,兼具石印风格

清道光以后,国库衰竭,内府刻书规模每况愈下,无论是在工料还是刻印、数量上,都远逊色于前。 同治八年(1869 年)武英殿大火,致使殿内收藏的两百年以来的书籍雕版荡然无存。 与此同时,各地开始建立官书局,比如金陵书局、浙江书局、湖南书局等,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武英殿修书处的职能。到了光绪末年,内府刻书更是名存实亡,帝王钦定的图书,多由中央各部、院下设的编译局和出版机构完成,且已经使用西方传入的石印、铅印等技术。木刻雕版印刷虽慢慢淡出人们视野,但依旧以其独特魅力流传于世。

观展攻略

清代木刻雕版印刷,既有文献学的特殊作用,用以挖掘蕴含在雕版文物中的历史信息,它的制造工艺以及背后的雕刻故事、精雕细琢的手艺,同时也是一种美学。尤其是宫廷雕版,意义更是重大。本次展览取名为「吉光片羽」正是因为清代宫廷雕版文物的珍贵,「吉光」是传说中的神兽,「片羽」则指「吉光」身上的一小块毛皮。

展厅现场

除法定节假日,故宫博物院全年实行周一闭馆参观须提前订票,最早可于参观 7 日前 20:00 开始预订。

图片 | 王童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