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玉雕显微工艺痕迹-管钻痕迹,喜欢玉器的朋友,一定看完非常有用

2024-01-27收藏

李征老师在他的课堂上讲到管钻的显微工艺痕迹,并且逐一分析了实验所遗留下来的显微工艺痕迹呈现的特点,特性,特征。并且还对照了考古出土器物上的管钻的显微工艺痕迹。下面是总结,耐心看完,希望对喜欢玉器的朋友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管钻会留下一个钻孔,和一个钻芯(当然前提是钻透玉材,有时候管钻只是为了表述一个圆圈的纹饰的时候)

我们看看管钻的凹弧面呈现的是:满布或者散布类平行(类平行这个词非常重要,这是管钻的痕迹里很重要的一个特征)细凹槽与细条凸脊(这是因为竹或铜或铁管向下管钻做工的时候,解玉砂会往两侧跑,并且在管壁和玉材孔壁直接形成大部分滑动做工,小部分滚动做工的现象。),满布或者散布晶粒凸点,晶团凸脊与凹洼(解玉砂滚动做工)。

管钻后的钻孔凹壁上面的遗留痕迹

这是管钻后的钻孔凹壁上面的遗留痕迹。

那么管钻后遗留的钻芯上面的凸弧面的显微工艺痕迹呈现的是:玉芯凸弧面满布或者散布类平行凹槽与条团凸脊(条团凸脊的意思是,它要比细条凸脊宽一些,又比晶团凸脊窄一些,好像一种不规则的宽面条状的凸脊形态)

别忘记了,还有管钻在工作停止处观察(古代经常会有使用管钻作为镌刻纹饰,尤其是圆圈纹饰的工艺手法,那么我们看圆圈纹饰的管钻底部,或者在史前时期,尤其是使用管钻进行对穿钻孔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工作停止处遗留的痕迹)呈现的是:满布或者散布晶粒凸点,晶团凸脊与凹洼,满布或者散布类平行细凹槽与断续细条凸脊,工作停止处的断面一定是「U」字形的。

我们在管钻的显微工艺痕迹图上面,尤其是放大到120倍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细凹槽,同时还会看到一些晶团凸脊,有的晶团凸脊面积比较大,有的面积比较小,有的晶团凸脊相对高耸,有的落差又比较小。这是因为我们的管钻是使用蘸水解玉砂间接对玉材进行做工的,也就是说,解玉砂的硬度,形状,大小,会影响到细凹槽的宽窄,深浅,长短。并且也会影响到晶团凸脊的高低,大小。(这和中古到明清的时候各个时期砣痕的不同与解玉砂的硬度,大小,形状,粗细有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管钻遗留下来的三类痕迹:孔道凹壁,玉芯凸壁,工作停止处 。那么下面我们看看各个历史时期的管钻痕迹的变化

史前时期,我们会有很多的管钻使用,包括一直到西周晚期之前,古人多使用的是竹管带动蘸水解玉砂进行钻孔。到了春秋早期之后逐渐的出现了金属管带动蘸水解玉砂进行钻孔的工艺。

竹管的工作停止处痕迹如下图:

铜管的工作停止处痕迹如下图:

要熟记,用显微镜看下自己的对照是否是这样的痕迹。

战国中晚期出现了金属管带动蘸水解玉砂密集旋钻,去料,掏膛等等工艺。这段话非常非常重要啊!!!,我们很多同学特别喜欢去购买浅浮雕或者高浮雕的玉剑鐩,还有浮雕的玉剑饰等等,你们要辨伪存真,里面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浮雕边缘,比如螭龙和地子(玉表面)的接触边缘都会多多少少遗留一些管钻的痕迹。如果完全没有,就有很多问题了,值得非常大的怀疑。所以看浮雕的汉代玉器,一定要拼命去看浮雕和地子接触的地方的管钻痕迹,去找,如果怎么都找不到,就要格外小心了。所有人 这句话是重中之重啊,你们不是想学辨伪存真吗,这里是关键,古人做浮雕去雕尤其是在两汉期间大部分都是管钻去掉。即使后面锉磨过,打平整,但也会遗留管钻痕迹,而且是金属管钻的痕迹。我不是再这里信口雌黄啊,无数的考古出土玉器的证据告诉我们这个事实。

这是一件汉代出土的浮雕螭龙玉剑鐩上面的显微工艺痕迹。大家看到了很多遗留下来的,虽然玉工进行了打磨,但依然遗留下来的金属管钻痕迹,而且大小还不一。

不管是史前和高古在大量使用管钻这一工艺手法,到了中古,明清也一样在大量使用去料。

视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