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艮岳轩,从小爱收藏。
去年下半年,有几个好友私信建议写点关于普票知识的文章,因为当时忙写其他事务,没顾得上这事。直到最近由于过年走亲戚,当发现不同省份亲戚家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时,艮岳轩忽然想起来这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普23【中国民居】大全套邮票。
这套普中国民居邮票从1986年4月1日开始,至1991年6月11日止,是许多70、80后童年的回忆。算得上新中国普通邮票中的经典之作了,本期艮岳轩就来和大家一起聊聊这套普23【中国民居】邮票的相关故事吧。
各位看官,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右上角「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普23民居邮票发行
1986年4月1日至1991年6月1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曾共计发行了一套4组21枚的中国民居邮票,共计发行了4组21枚,它们分别是编号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该套邮票旨在展示中国各地各民族建筑艺术而发行的,同时也是适应邮政业务的需要而发行的一套普通邮票。
该套邮票图案分别展示了内蒙古、西藏、东北、湖南、江苏、北京、云南、上海、安徽、陕北、四川、台湾、福建、浙江、青海、贵州、广西、宁夏、山西、山东、江西不同省(直辖市、地区)的建筑造型。该套邮票由我国邮票设计师陈汉民、励忠发、华健心等人设计。
由于该套邮票为普通邮票,发行期长达5年之久,时间跨度较大,印量极大,发行量至今不详。但有一点艮岳轩是可以肯定——几个高面值邮票如台湾、浙江、青海、贵州等民居发行量相对较少。下面,艮岳轩将4组21枚的民居邮票逐个介绍一下。
蒙古包,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圆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圆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圆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蒙古包属小型民居,一般通高2米~3米,直径4米~7米,包顶呈伞骨状圆形,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拆建,便于搬运,能够抵御风寒,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按照结构形式,有移动式和半永久式两种。邮票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传统的毛毡蒙古包,上部则是固定的土木结构蒙古包。
在西藏广大牧区的草原上,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藏南谷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材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木材梁、柱和椽子,平屋顶,高2层~3层,因其外形类似碉堡,故得名「碉房」。
在青藏高原上,碉房建筑与周围环境粗犷、雄浑的格调比较和谐,适合高原的自然条件和农牧业生产的特点,能够满足藏民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自卫防御的各种需要。邮票画面上的藏南碉房就很好地体现了西藏民居的造型特征。
邮票画面的上方是延边地区朝鲜族廊式住宅。朝鲜族房屋大部分带有廊子,因为朝鲜族房屋内全部是火炕,当进门时,必须要有脱鞋的地方,特别是雨天,有廊子设置能使室内清洁。也可以在廊子内休息、乘凉、放置什物;画面下方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的主要住宅「马架房」。
马架房在山墙开门,形状似吉林省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当地人称为「马架房」。这种房屋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的化身;画面中间是东北常见的汉族住房。一般并列三间,中间为厅堂兼厨房,左右两间为居室。
画面上,朝鲜族住房屋顶上那厚厚的铺草和用草绳编织的菱形防风网,汉族住房那宽敝明亮的木格式窗户,蒙古族住房那临街院门上传统的对联,既突出了东北地区民居的造型特征,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开间房屋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道。因村镇房屋鳞次栉比,为避免火灾时殃及邻舍,故房屋两端的山墙筑得高出屋顶,起隔火作用,称为「风火墙」。
房屋背山面水,山墙瓦檐随地势起伏,环境优美。邮票画面上的湖南民居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征。
江苏省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居住者既可出前门走进街道,又可从后门走下石阶漂洗衣物。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两层楼房,并建有阁楼。房屋高敞,墙身薄,出檐深。
院子围以高墙,成封闭式,可减少太阳的辐射。不仅房屋前后开设高大门窗,院墙上也开窗,利于通风。邮票画面中的建筑外观朴素,粉墙灰瓦,前后绿水环绕,倒影历历,构成一种明快、清新的水乡图画。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院落式住宅。北京的四合院具有七百多年历史,以古朴、典雅、适用著称于世。其布局特点是围绕一个院子,四周布置住房、堂屋、厨房、杂房和厕所等;基地四周为墙,一般对外不开窗;大多座北朝南,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北向为倒座,两侧为厢房。
规模较大的将房屋布置在前后两院,两院之间设有一道门;内院是四合院的主体建筑,房屋比前院高大、宽敞、明亮。邮票画面上的四合院就很好地体现了北京民居的造型特征。
云南是中国聚居不同民族最多的省份。许多民族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居住于干栏式建筑,其中傣族的竹楼最典型。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
邮票画面上描绘了八十年代初的竹楼样式,除左上角那是一幢佛寺外,其余三幢已经是瓦顶,并且都是变新了的式样,都以不同形式增加了子楼。
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分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层~3层,青瓦坡屋顶,设有小型晒台,内有小天井供通风采光,所占面积不大,适宜于上海这座市场繁荣、人口密集、寸土如金的大城市特点。
房子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处,常作简单的装饰。邮票画面上的「石库门」房子就很好地体现了上海民居的造型特征。
安徽民居的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与北方的院落形式不同。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雅朴素,堂皇俊秀。
邮票画面上的安徽民居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征。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由于雨量少,缺乏树木,而黄土层又相当深厚,人们便就土山的山崖挖掘出各种窑洞,作为住宅。洞顶呈弯形,完全符合力学原理。前面装设门窗,采光好。
黄土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故洞内冬暖夏凉。邮票画面上的窑洞就很好地体现了陕北民居的造型特征。
四川民居结合当地气候炎热、阴雨潮湿、多山地丘陵等特点,利用砖、石、竹、木等地方材料,采用多种设计手法,依山傍水,随势而筑;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
邮票画面上的四川民居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征。
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或四合院,独家独院,屋顶前后两坡落水。房与房之间有回相通,兼有避雨和防晒的作用。屋脊和屋角上,并饰有彩色花纹,颇具艺术特色。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以曝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宅则多用四合院,因为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隐蔽性较高。
邮票画面上的台湾民居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征。
福建「承启楼」为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具有坚固、安全、省地、省材、防震隔热、冬暖夏凉的优点。这枚邮票图案上的土楼,就是一座同心多圆圈土楼,环环相套,天井和房屋包围在一个圆体之内。外环房屋高4层~5层,底层作厨房及杂用间,二层储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其他环房屋仅高一层。
中央建过堂,供族人议事、婚丧典礼及其他活动使用。外墙下部不开窗,外观坚实雄伟,很像一座堡垒。邮票画面上的福建民居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征。
浙江黄岩天长街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河作厨房。朝河一面利用局部底层屋顶的三角形空间,辟一阁楼做卧室用。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朝河方向的外廊向水面稍稍挑出,局部用竹席遮住,作储藏室。屋顶上面朝河的阁楼和三层楼的处理,使整个造型有虚有实,有高有低,轮廓线富有变化。
邮票画面上的浙江民居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的造型特征。
青海地处高原,是多民族聚居地。邮票中的民居是受藏族影响的一种平顶三开间,前出廊,中间为通堂。因受藏族影响,院墙为红色,四角顶部放白石头。
在林木多的地方,多修建2-3层楼,一层实体砖土红墙,二三层外挑楼台,以木为栏,门窗敞亮,一般一层为厅堂和厨房,二层为居室,整个外观凝重整齐。
贵州同青海一样,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贵州西南的房屋基本与四川民居的木结构特点一致,不同的是建筑在较高地石料基础之上,房檐前高后低较为平缓,房门常开在左侧面靠后。
广西居民多数为壮族,干栏式民居为壮、瑶、侗等民族传统建筑形式。最初只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后发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铺板为楼。
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下层架空。后来,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
邮票上部的三合院,分封闭式或开口式两种,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
中间的吊脚楼,立柱分主柱和副柱,主柱落地承受重力,副柱从第二层塔式而上,附挂于主柱,承受拉力,不落地。各层悬空附挂于主柱的塔式副柱,俗称「吊脚」。
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地,其住宅多是墙壁低矮。居民就地取材,以土为主,院墙、屋墙均用泥土而筑,土墙上加有一定民族习俗装饰。屋檐为单面,多是院内一面或两面建房,屋顶坡面较大,或是硬山一面坡,这和西北少雨,收集雨水有关。
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祁县和平遥的民居。
山西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因山东靠海,沿海民居建筑材料多用石头,既坚实敦厚,又防潮抗风。民居常由十几户甚至几十户集中建筑。屋顶大多为硬山顶,屋脊高而陡,既有利于排雨水,又便于晾晒渔网。
胶东沿海别具特色的海草房,海草房以石为墙,石来自于就近的山石和海石,根据其形状堆砌而成,形成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壁画」;屋顶为海带草,是当地的海边出产的一种柔韧细长的海草,保温隔热经久耐腐,柔软有韧性,别具特色。
邮票中是江西婺源典型的民居建筑,和安徽民居一脉相承,是该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江西民居习惯采用天井式的类型,并使用穿斗式、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另创造性地采用天门、天眼、天窗等高位采光的形式弥补其潮湿、通风、采光等方面的不足。
发行背景
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习惯称为」民居」。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与大自然的博斗中创造出来的。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民族风格和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点、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民居邮票几个疑团
民居邮票国家一直没有公布具体的发行量,从而使民居邮票的的发行量一直是个未知的迷,根据实物数据对民居邮票的最大极限发行量的测算,21枚民居邮票的印刷量在600万枚---1900万枚之间,粗齿票与细齿票仅仅是因所用的设备有区别,因设备不同所用的打孔工具而产生的齿度有所不同,其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更不是什么珍宝。
验证各个民居的实际印刷发行量的办法就是把单一民居的检验编号收集齐全,比如1分内蒙民居,其检验编号的前两位从01到99的检验号都找到实物证据,如果左上角和右下角各100个检验编号都存在实物证据,那1分内蒙民居的实际印刷发行量就是600万枚,如没有用满200个检验编号,那1分内蒙民居邮票的实际印刷发行量就只能按实际存在实物检验号的数量来计算,假如实际只使用50个检验编号,那实际1分内蒙民居的实际印刷发行量就只有150万枚。民居邮票的真实发行量也可能一直神秘下去,只有靠广大民居爱好者逐步通过实物来了解,别无它法。
这套普23民居全套21枚,但不知道大家收集时是否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几枚民居的命名比较特殊,并非像其他一样以单独的省(直辖市)名字命名,而是采用区域性命名方式,比如:东北民居、陕北民居。东北是指包括黑吉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统称;陕北又仅仅是位于陕西北部主要包括延安、榆林等地,是「三秦」之一的区域,与关中、陕南并列,他也并非一个省名,也属于三个市区的统称。艮岳轩推测,为啥有些要采用地区命名,是因为这个建筑可能代表了中国某个地方的统一风格和特点。例如:东北民居在东三省可能这种民居是普遍存在的。
这套邮票发行之后,曾发现有些邮票存在局部图案变体(画面大位移、漏印等现象),其实,不光是普23民居邮票存在的问题,似乎这是新中国普票的「通病」。
关于民居邮票各种移位、漏色、裁切位移等问题本质上,其实是属于残次品,因不影响使用或检测不严才在民居中常能见到,这些趣味残次品并不具有高的收藏价值,其价格可能连印刷精良的信销票都不如,艮岳轩也不知道为啥那些天天高价叫卖各种移位、漏色、变色、裁切移位民居邮票的人居心何在?
要么本身就不懂得收藏的真谛,要么就只是想欺骗一些猎奇的人,凡是高价叫卖这些残次品的尽量不要交易,造成一点经济损失是小事,关键是这些行为宣扬的是一种以丑为美,以错为贵的错误理念,如果一个民族都以丑为美,以错为珍,以欺诈为荣,那这个集邮氛围会有前途吗?
个人推测,这套普票民居邮票在印刷过程中,由于印版经过大量印刷,滚筒印版磨损不均匀,造成纸张和印版错位,一种情况是在刚开始时调试印刷滚筒产生,或是印版接近报废时才出现的残次品,印版使用到此时就基本不能使用了,就该更换新印版,重新调试设备进行印刷的。
我国共计有三十一个省、直辖市,但这套民居其实只有14枚,剩余的省(直辖市)民居建筑风格并未列入发行序列。例如:天津、广东、海南、新疆等省(直辖市)也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建筑民居,但不知为何这些地方的民居建筑最终并未出现在邮票上,这一点算得上一点遗憾。
大筋票是哪枚?
普23【民居】邮票使用时间长,特别是10分、20分、50分等常用票,从1986年起到现在仍在印刷,因此纸质、背胶、齿孔、刷色、色标、校正线、电眼、全张组成等等都有很大变化,极富于研究性,是新中国近代票进行传统性研究的典型对象。
而其他一些非经常使用的高面值民居邮票,如:90分台湾民居、1.10元面值的浙江民居、1.30元青海民居、1.60贵州民居等高值票,都属于筋票,而台湾民居则属于全套普23民居邮票的大筋票。
真伪鉴别
这枚邮票发行之后,曾发现有局部图案漏印的变体票,于是有造假者便乘机用这枚邮票的真品,变造出局部漏印面值、铭记和邮票图案的多种局部漏印「变体票」。这种变造品,均是用高级橡皮擦去邮票上的局部刷色来冒充「漏印」,因此,常使邮票纸面遭受或轻微或严重的破坏。
鉴定时,只要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漏印刷色部位,就会清晰地看到邮票平整光洁的纸面遭受破坏,起毛,凹凸不平。纸遭受破坏严重的,迎光观看,纸张被擦掉刷色部位,明显变薄了。另外,造假者在这种变造的局部漏印票的背面,又印上伪造的普26面值80分「山西民居」,冒充「双面印」「错体票」。
上海民居面值为20分,原来作为中国国内平挂贴用;邮资调整以后,这枚邮票改为平信(国内)贴用,需求量大为增多,有些不法分子为牟利,便用上海民居真品原大、原色制版,伪造了大量邮票在深圳特区出售,主要为欺骗邮政,用于邮寄中国国内平信。鉴别方法如下:
1.看纸质:真品采用邮票纸印制,纸质挺括,吸墨性能好。伪品采用胶版纸印制,纸质厚而松软,表面比较粗糙。
2.看(量)齿孔:真品齿孔分为粗齿和细齿两种,粗齿齿孔11度×12.5度,细齿齿孔12.5度×13度;无论粗齿齿孔还是细齿齿孔,齿孔打得都很均匀,规范。伪品有两种细齿孔,一为线式齿,齿孔打得不规则,不均匀,不圆滑;另一种齿孔打得比较均匀、圆滑、规范。
3.看版别和刷色:真品采用影写版印制,刷色纯正;用高倍放大镜进行观察,邮票图案和文字都比较清晰,可见影写版特有的网纹。伪品采用实地套色胶印,刷色灰暗;用高倍放大镜进行观察,邮票图案和文字模糊不清,有明显的胶印套色不准现象。
4.看面值文字「20」与「分」:真品面值文字中的「20」与「分」之间距离比较远。伪品面值文字中「20」与「分」之间距离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者相距比较接近,另一种是二者无间距。
5.看背胶:真品有背胶,胶面薄而均匀。伪品无背胶。
6.用鉴伪仪鉴别:真品采用邮票纸和防伪油墨印制,在鉴伪仪的紫光灯照射下,呈紫红色,有荧光出现。伪品采用胶版纸和普通油墨印制,在鉴伪仪的紫光灯照射下,呈亮白色,无荧光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民居由于是当时常用的20分平信标准邮资,使用量大,印次多,有的未采用防伪油墨印制,但在紫光灯照射下,纸质呈紫红色;对于在紫光灯照射下不出现荧光的上海民居邮票,可结合此特征,同时采用上述1~5种方法鉴别其真伪。另外,在「上海民居」伪品中,邮市上曾出现过利用真品邮票加盖「义务兵免费」和「新疆军区」字样,臆造「义务兵专用」邮票。
福建民居
福建民居邮票伪品的出现,主要是用来欺骗邮政。1996年12月1日调整邮资后,挂号费由0.30元调整为1元。因此,面值1元的普票消耗量和需求量均大增。不法分子为牟暴利,便利用「福建民居」1元票真品,翻拍制版,用铜版纸胶印,打上齿孔,冒充真票,在市场上低价销售,欺骗不明真相的用邮者。鉴定方法如下:
1.看版别:真品采用影写版印制,邮票图案线条清晰、分明,铭记、面值文字边缘呈影写版所固有的锯齿状;伪品采用胶版印制,网点粗糙,邮票图案线条模糊,铭记、面值文字采用网纹版印制。
2.看刷色:真品采用灰、棕、浅紫三种专色印制,色彩正;伪品采用红黄、棕、蓝四色套印,色彩杂乱。
3.看背胶:真品均刷有背胶,胶面均匀,光洁;伪品未刷背胶,背面常沾有油墨。
4.用紫光灯照射:在紫光灯照射下,真品白色邮票纸呈暗紫色,伪品则呈亮白色。
这套邮票发行后,在邮政通信业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用了较长时间。由于这套邮票采用影写版印制,其防伪性能还是比较好的,赝品出现,很快就被集邮者识破。但是造假者并不甘心,他们又伪造出「浙江民居」无齿漏印「中国人民邮政」铭记「变体票」来欺骗集邮者。鉴别方法如下:
1.看版别:真品采用影写版印制,网点精细;伪品采用胶版印制,网点粗糙、杂乱。
2.看面值和铭记:真品的面值和铭记采用影写版黑色专版印制,文字刷色纯正;伪品采用胶版彩色套印,文字刷色杂乱、不纯;无铭记。
普票民居的朴素魅力
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得民居的建筑也多姿多彩,各具特色。
民居建筑不仅记载着人世间的沧桑,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也都烙下了劳动者的印迹,都有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这套普23中国民居邮票,这套21枚均采用小票幅设计的普票,白色底村,铭记和面值文字统一设计在底部,朴素大方,醒目突出,民居邮票印刷精良,工艺复杂,用纸讲究,用墨有深刻内涵,堪称我国传统民间建筑艺术的小百科全书,值得所有集邮爱好者把玩、欣赏、收藏。
好啦!今天「艮岳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非常感谢您能耐心阅读完此文。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艮岳轩」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及「艮岳轩」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喜欢的朋友们欢迎转发、关注、评论、收藏,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