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当前赏石文化的困境与未来的可能性

2024-10-10收藏

当前赏石文化的困境与未来的可能性

安雅

摘要: 赏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浪潮中,赏石文化遭遇了诸多难题。本文深入剖析赏石文化当前面临的主流艺术排挤、学术界漠视、青少年缺乏兴趣、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艺术市场低迷以及赏石文化文人传统断裂等困境,并探讨其在价值转型、向主流艺术靠拢、强化学术研究、在青少年中普及、借助互联网传播、赏石文化学科建设以及等待市场繁荣等方面未来发展的潜力,以期为赏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一、引言

赏石文化在中国古代就颇为盛行,无论是园林中的假山石景,还是文人雅士案头的精美石玩,都彰显着赏石作为人们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体现的重要地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赏石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潜藏着新的发展机遇。

二、赏石文化当前的困境

(一)主流艺术对赏石文化的排挤

在当代艺术的多元格局中,现代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主流艺术形式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艺术形式着重强调创新、观念性表达以及现代性元素,而赏石文化依赖于自然石头的天然形态,缺少明确的人为创作元素。这种差异致使赏石文化难以融入主流艺术的话语体系,在大型艺术展览、艺术评论以及艺术教育等领域常常被边缘化。例如,在国际知名的艺术双年展或者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里,赏石很少被当作重要的艺术形式予以展示或讲解。

(二)学术界对赏石文化的漠视

1. 研究深度匮乏

赏石文化的研究涉及地质学、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使得全面深入的研究面临一定的挑战。当前,学术界对赏石文化缺乏系统性、深入性的研究,相较于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关于赏石文化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数量相对较少。 2. 学科地位边缘性

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赏石文化很少被单独设立为学科或研究方向。学者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现代性特征的艺术门类,从而导致赏石文化在学术领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资源投入也相对不足。

(三)青少年对赏石文化缺乏兴趣

1. 受时代文化影响

现代青少年成长于科技高度发达、信息海量的时代,他们更容易被流行文化、电子游戏、社交媒体等所吸引。赏石文化作为一种传统且相对静态的文化形式,与青少年追求的快节奏、强互动性的文化体验存在较大的差距。

2. 教育缺失环节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赏石文化尚未被纳入美育课程范畴,青少年缺乏通过正规教育渠道接触和了解赏石文化的机会。家庭和社会在这方面也未给予足够的引导,使得青少年对赏石文化的认知程度极低。

(四)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1. 专业素养欠缺

赏石行业的众多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艺术、文化知识培训。在赏石的鉴赏与评价过程中,他们往往只能依赖有限的经验,无法从文化、艺术、历史等多维度对赏石进行深入解读。

2. 商业导向过度

部分从业人员过度关注赏石的商业价值,为追求经济利益,存在以次充好、过度炒作等不良现象。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赏石文化的健康发展环境造成了破坏。

(五)艺术市场的普遍低迷

1. 宏观经济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波动对艺术市场产生了消极影响,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市场的活跃度明显降低。赏石作为一种非必需的文化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时受到的冲击更为显著。

2. 市场信任危机

由于赏石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市场上鱼龙混杂,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出现。这使得消费者对赏石市场的信任度下降,进而抑制了赏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六)赏石文化文人传统的断裂

1. 文化背景的变迁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阶层紧密相连,文人墨客以石寄情、以石喻志,赏石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文人阶层逐渐解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化使得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文化背景的变迁导致赏石文化所依托的文人传统失去了其生长的土壤。例如,古代文人在园林中赏石、赋诗、作画,将赏石与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完美融合,而现代社会中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情境已难以再现。

2. 传承体系的缺失

在古代,赏石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文人之间的师徒传授、家族传承以及文人社交圈的交流传播。但现代社会缺乏这样一套完整的传承体系。现代教育体系中没有将赏石文化的文人传统纳入教学内容,家族传承也随着家族观念的淡化而逐渐式微。同时,现代社交方式的碎片化和功利化使得赏石文化难以像古代那样在文人社交圈中自然传承。这种传承体系的缺失使得赏石文化的文人传统难以延续,造成了文化内涵的断层。

3. 审美观念的转变

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强烈冲击。古代赏石文化所秉持的含蓄、内敛、注重意境的审美观念与现代追求直观、刺激、流行的审美趋势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古代赏石强调从石头的天然形态中品味出「瘦、漏、透、皱」等独特的审美韵味,而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更倾向于欣赏具有视觉冲击力或符合流行文化符号的事物。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使得赏石文化的文人审美传统在现代社会中难以引起广泛共鸣。

三、赏石文化未来的可能性

(一)从单纯注重商业价值向首先注重文化艺术价值转型

1. 价值转型的内涵与必要性

赏石文化的价值转型意味着从过去过度关注石头的经济交易价值,转变为更重视其文化、艺术和审美等多方面的价值内涵。在传统观念中,赏石市场往往将价格高低作为衡量赏石优劣的主要标准,这种单一的价值判断方式导致了赏石文化的商业化倾向过重。然而,赏石文化的真正魅力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审美以及历史沉淀。例如,中国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墨客的生活息息相关,石头被视为一种寄托情感、表达意境的载体,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物质价值。因此,这种价值转型是回归赏石文化本质的必然要求。

2. 文化价值的重塑与挖掘

文化传承层面:赏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每一块石头都可能与特定的地域文化、历史传说或民俗风情相联系。例如,灵璧石在中国赏石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园林艺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元素,可以让赏石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使赏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更深刻的文化根基。 - 审美体验层面:赏石的审美价值是其文化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赏石的美在于其天然的形态、纹理、色泽等,这种自然之美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相契合。在价值转型过程中,需要重新强调这种审美体验,引导人们从纯粹的物质追求转向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感悟。例如,观赏一块造型奇特、纹理优美的石头时,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种审美体验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一种独特的精神慰藉。

3. 艺术价值的重新评估与提升

艺术创作角度:虽然赏石是自然之物,但人类对赏石的选择、命名、配座以及展示等环节都融入了艺术创作的元素。在价值转型过程中,应更加重视这些人为的艺术创作价值。例如,一个精心设计的石座可以更好地衬托出石头的美感,而富有创意的命名则能赋予石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境。这就要求赏石者、收藏者和从业者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从艺术创作的高度去对待赏石,从而提升赏石的整体艺术价值。

艺术交流与融合层面:赏石文化需要积极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交流与融合,以提升其艺术价值。例如,可以将赏石与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跨艺术形式的作品或展示方式。通过这种融合,赏石文化能够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创新理念,同时也能让其他艺术形式从赏石文化中汲取灵感,实现互利共赢,使赏石文化在艺术领域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更高的艺术地位。

(二)主动向主流艺术靠拢

1. 融合展示与交流互动

赏石文化可以与主流艺术形式共同举办展览、开展活动等。例如,在现代艺术展览中设置赏石专区,或者将赏石与现代雕塑、装置艺术等进行组合展示,通过对比与融合,彰显赏石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主流艺术界和观众的关注。

2. 借鉴评价体系模式

借鉴主流艺术的评价体系,从艺术创新、观念表达、社会影响力等维度完善赏石文化的评价标准。这有助于赏石文化在现代艺术语境下获得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提升其艺术地位。

(三)加强赏石文化的学术研究

1. 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

鼓励学者运用地质学、美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赏石文化的各个层面。例如,从地质学角度探究赏石的矿物成分与形成过程,从美学角度剖析赏石的审美特征,从文化学和历史学角度解读赏石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文化意义。

2. 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学术研究成果向社会的转化,通过学术著作、论文、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将赏石文化的研究成果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这不仅能够提升赏石文化在学术界的地位,还能提高社会大众对赏石文化的认知水平。

(四)加强对青少年赏石文化的普及

1. 融入教育体系之中

将赏石文化纳入学校的美育课程体系,编写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通过课堂教学向青少年传授赏石文化的基本知识、鉴赏方法以及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赏石博物馆、参与赏石手工制作等,增强青少年对赏石文化的兴趣。

2. 创新传播方式方法

利用青少年喜爱的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制作有趣、生动的赏石文化内容。例如,制作赏石文化的短视频动画、开展赏石文化的线上挑战活动等,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和参与。

(五)借助互联网,强化赏石文化的传播 1. 构建线上展示平台

建立专业的赏石文化网站、手机应用程序等,展示各类赏石作品、介绍赏石文化知识、发布赏石文化资讯等。通过3D展示、高清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观众能够更全面、直观地领略赏石文化。

2. 打造网络社区与互动交流

打造赏石文化的网络社区,鼓励赏石爱好者、收藏家、专家等在社区内进行交流、分享、讨论。通过网络互动,打破地域限制,推动赏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六)赏石文化学科建设的可能性

1. 学科建设的基础

多学科交叉的特性:赏石文化本身就涉及地质学、美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领域,这为其学科建设提供了天然的多学科交叉基础。例如,地质学知识有助于理解石头的物质构成和形成过程,这是赏石文化的物质基础;美学原理能够阐释赏石的审美标准和艺术价值;文化学和历史学则能深入挖掘赏石文化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发展脉络。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特性符合现代学科发展的趋势,能够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参与到赏石文化的研究中来。

丰富的文化内涵:赏石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艺术审美、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例如,中国古代文人对赏石的喜爱与他们的哲学观念密切相关,赏石被视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赏石文化学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素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构建起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2. 学科建设的意义

提升学术地位:建立赏石文化学科能够提升其在学术界的地位。目前,赏石文化在学术领域缺乏独立的、系统的研究体系,往往被边缘化。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吸引更多的科研力量投入,从而使赏石文化在学术研究领域获得应有的重视,成为一个独立且具有影响力的学科。

培养专业人才:学科建设有助于培养赏石文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当前赏石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培训。通过在高校或专业机构设立赏石文化学科相关专业,可以为赏石文化的传承、研究、推广和市场发展培养一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赏石文化学科的建设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深入研究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将这些传统知识传承下去。同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通过与现代学术理论和方法的结合,能够为赏石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

3. 学科建设的实施路径

课程体系构建:构建完善的赏石文化课程体系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课程设置可以包括赏石文化概论、赏石地质学、赏石美学、赏石文化史、赏石鉴赏与收藏等核心课程。例如,赏石文化概论课程可以全面介绍赏石文化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等;赏石地质学则侧重于从地质学角度讲解石头的类型、成因等知识。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选修课程,如赏石与园林艺术、赏石与民俗文化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赏石文化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可以从现有的地质学、美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领域选拔具有一定赏石文化研究基础或兴趣的教师,通过培训和进修,使其具备赏石文化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邀请赏石文化领域的专家、收藏家、鉴赏家担任兼职教师,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实用的知识。

研究机构与平台搭建:建立专门的赏石文化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这些机构和平台可以组织开展赏石文化的专项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例如,可以设立赏石文化研究所,整合各方研究资源,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同时,搭建赏石文化学术交流网站或在线论坛,方便学者和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七)耐得住寂寞,等待艺术市场的繁荣 1. 自我提升与修炼

在艺术市场不景气的时期,赏石文化从业者应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包括赏石的鉴赏能力、文化知识储备、市场经营能力等。同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赏石市场的信誉度。

2. 把握机遇与发展

当艺术市场逐渐复苏繁荣时,赏石文化凭借前期的积累,以更加成熟、规范、富有吸引力的姿态重新进入市场。可以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开发新的赏石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四、结论

赏石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困境,但通过在价值转型、与主流艺术融合、加强学术研究、在青少年中普及、借助互联网传播、赏石文化学科建设以及等待市场繁荣等多方面探索未来的发展潜力,赏石文化有望在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与活力。这不仅需要政府、学术界、从业者、教育者等各方协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大众对赏石文化重新认识与关注。唯有如此,赏石文化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发展,持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