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从一枚「弋阳令印」说起

2024-01-09收藏

文:杨峰

1936年【重修莒志·卷五十·文献志·金石】(卷49-52金石)篇中,第一条收录的就是一枚「汉 弋阳令印」,并附印文示意图。志书曰:「右印,铜质瓦钮,方一寸,高三分,钮高五分,篆书,白文。清代光绪年间,林后庄农民耕田得之。按汉书弋阳县有二,其一属左冯翊,至景帝更名阳陵,故城在今陕西咸阳县东。其一属汝南郡,曹魏时始改为弋阳郡,故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此印究为何地之弋阳,未能断定。大店庄昞熙藏。」

这枚「弋阳令印」当属我们弋阳。通过现代考古及文史研究,公元前648年,楚国灭黄国后,在我们这里即设有弋阳县治。而非过去一直以为的汉设弋阳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后晓荣的【秦代政区地理】一书中就有权威的认定:「传世战国楚系古玺有‘戈阝阳君鉩’(【玺汇】0002)。李家浩释读‘戈阝阳’为‘弋阳’,可从。弋阳君为楚国封君,文献失载。」潢川县委党史、史志办主任陈国太考证,战国楚系玺印中就有「戈阝(弋)易(阳)君鉩」(【玺汇】0002)、「弋易(阳)邦粟鉩」(【玺汇】0276),【包山楚简文字编】中也有大量的「弋阳君(郡)」(简号:27/32/98/162/163/167/185/186/175)、「弋郢」(简号62/185/171/173/167/170)以及大量疑似「弋阳郡(君)」字样简牍,这些都可证明楚设弋阳县(郡)。

战国楚系玺印「戈阝(弋)易(阳)君鉩」「弋易(阳)邦粟鉩」

【重修莒志】所记载的这枚「弋阳令印」,其收藏者「大店庄昞熙」也是大有来头的。今天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还保留有一个庄家大院。自明清至民初,大店庄氏家族以农耕立业,教育起家,科第蝉联,仕途通衢,秉承儒学致仕为官六百年而不衰,成为势冠鲁、苏、豫、皖,名满京都的望族群体。在明清两代共考取8名进士、22名举人、220名拔贡、廪生,在朝为官者多达300多人。清末著名书法家、国学大师、翰林院编修、孔府特聘第77代衍圣公国学熟师庄陔兰就是这部【重修莒志】的总纂。

既然我们从这枚「弋阳令印」说起,就不妨多介绍一些和光州相关的篆刻作品。潢川篆刻大家唐咏声先生曾介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至2006年,在驻马店市新蔡县、平舆县陆续出土了大批封泥,经鉴定,年代在战国至秦汉间。其中,不乏信阳一些地方印封。笔者见过一些私人手中的这些封泥。」

弋阳国丞泥封

弋阳侯相泥封

弋阳侯相泥封(汉)

东汉时期的「弋阳侯相」封泥

唐咏声先生还介绍了一枚「杨潢」印:「‘杨潢’文字及形制当属战国至秦朝间玺印,目前所见玺印中最早出现的‘潢’字,潢专属字,指小潢河,应为潢河流域杨姓贵族配印,精美的印章彰显了小潢河流域先进而厚重的黄国文化。」对一枚1.2*1.2cm的「光州」台钮(私印)印,唐咏声鉴定为唐时期的:「唐至民国初,弋阳设光州,是豫南行政中心,文脉昌盛。短短的元朝也在光州以精美的琵琶型押印的形式,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痕迹。」而「光州儒学之记」的官印,为乾隆十四年礼部造并颁发给光州书院的教育官员,说明当时作为直隶州的光州在全国有着较为重要影响。

「杨潢」印

「光州」台钮印

「光州儒学之记」印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