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存世遗珍,大辽早期铸钱「太元货泉」

2023-12-05收藏

「太元货泉」是一种年号钱,又称作「太元钱」。但究竟是那个朝代铸造的,值得考究。因为,历史上以「太元」为年号的有几个朝代。

一是三国时吴国孙权的「太元」(公元前251年五月一公元前252年正月) 是东吴君主吴大帝的第五个年号, 共计2年。「太元」二年正月改元「神凤」元年。

二是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张骏的建兴年号「太元」(公元前324年五月一公元前375年正月) , 也作「建兴」。都城为今甘肃张掖。

三是晋孝武帝的「太元」(公元前376年至公元前396年) ,是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 共计用了21年。「太元」二十一年九月晋安帝即位沿用, 次年改元「隆安」。

但据史料记载,使用过「太元」年号的孙权,张骏都无铸造「太元货泉」的可能。所以,钱界认为东晋铸「太元货泉」可能性较大,但史料并无两晋铸钱的记载。 所以,认为铸钱者必有它朝,它人!

我用两款AI软件试写此币的铸造历史,都识别说:
太元货泉,又称太元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铸造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物价飞涨。为了解决货币短缺的问题,东汉政府开始大规模发行铜钱。而「太元货泉」则是其中一种,得名于当时的年号「太元」,最早铸造于公元220年左右 。」

也不知AI从哪里得到的这些历史信息,让此币的铸造成秘。它的认识与国内钱学界研究的结果囧异,如按照后者见识,AI就是打糊乱说。

关于此币,我国泉界之前人研究的结果是:

「太元货泉」钱乃为大辽仿铸前朝所成。但前朝无人可铸,他仿谁的?所以, 严格说此钱并非是「仿铸」的,而是辽代取了东吴的「太元」年号和王莽「货泉」之名,然后独创的币名。 即其仿只是仿了一半, 另一半则是加上孙权「太元」年号,成为独创的「太元货泉」钱。

我拜读学习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认为,说是辽代早期模仿汉代铸造的钱币,我想可能有四个原因。

一是根据「太元货泉」的出土地大部分在内蒙古,其文字的风格与其他辽钱相似,如「永通泉货」、「通行泉货」钱,币文书写似楷似隶,似篆非篆,真楷不分,粗犷,随意。

二是,辽也有铸钱「货泉」,「五铢」。在契丹早期,为了加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内部需求,契丹人在建国前和建国初的一段时间里,不仅铸过本国的非年号钱,如「开丹芒宝」、「大丹重宝」、「通行泉货」等,而且还仿铸了别国不同时期的钱币辽曾仿造过多种中原地区不同朝代的钱币,如「大泉五铢」、「常平五铢」、「永隆通宝」、「开元通宝」。这些仿铸钱虽然都使用了他国的货币名称,但材质和风格都有所变化,他们是集天下货币之大成。虽经千年沧桑,这种契丹人的仿品改范钱,从数量和品种上来说都已非常罕少,竟成了珍稀之品。

三,辽人的钱币均是用汉人的传统铸钱术铸造,即都是用熔铸翻砂法铸造的。

据文献记载,当时的铸币技术相对成熟,铸币材料主要是青铜合金,即铜锡的混合物。制作「太元货泉」的铸币工艺大致为熔铸,就是将熔化后的铸钱材料注入到钱范中,待其凝固后取出,然后进行打磨修整等加工工序。

四,契丹铸「太元货泉」,可能是契丹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节点铸造的纪念性货币。尤其是最近几年从内蒙东北出现厚重的非流通性质的「太元货泉」钱可见端倪。

从目前发现的「太元货泉」的尺寸大多直径在21.8~22.3mm之间,厚1.0mm左右,重1.9g-2.23g左右,「太元货泉」之「太元」二字真书,「货泉」二字篆书,对读,光背。 其厚薄适中,因广穿而致体重减轻,属小平形制。

这是一枚载于【古钱币价格网】上的早期辽钱,较罕见。

尺寸(22.22~22.49)*(1.21~1.36)mm

这是载于【古钱币价格网】上的另一枚直径21.8~22.0mm厚1.0mm重1.9g的「太元货泉」。「太元」二字真书,「货泉」二字篆书,对读。光背。

仔细观察,这两枚拓币图非为同一版式,尤其钱文「元」字上书写迥异,可见至少有两种版别的「太元货泉」。

这在当年相对现在落后的铸造技术下,铸造量大了,不可能像现在的机器模压铸币一样一成不变,难免有不同,也是正常,甚至还可能有其他版别不同。

「太元货泉」属于珍稀币种,在一般钱币图谱中很少见载。目前仅见华光普先生的【中国古钱大集】(甲)第220页刊有一拓样,注曰属「后铸」,将其归属于天风元年(公元14年)始铸;下延用至东汉早年的钱币「货泉」类。虽注明为「后铸」但并未标注系何时「后铸」的。推测是说「晚于王莽货泉」。标级为「四级」。

另有孙仲汇先生【古钱币图解】一书第143页也刊有一枚「太元货泉」拓样,标为「珍罕」。

而厚重的「太元货泉」钱币更为少见。

这是笔者自藏的一枚直径51.5mm,厚8.8mm,中穿15.8mm,币文高1.8mm,重115.6克的「太元货泉」。

观察表面币文及穿廓,外缘凸起部分似用贵重金属金的掺合物铸造的光泽。

我用金属圆柱体体积和材质比重计算了它的铸造材质比重达13克/cm³。用敲击声验证钱币音略高(可能是太厚的原因)微有颤音。用强磁检验不含铁。

看它入骨的斑驳锈迹述说着它的髦耋历史。它体积不大,重量惊人,绝非行用钱,而是朝廷在特殊时期为纪念某事件铸造的「纪念币」。

从这枚厚重纪念币的外观可见,钱体方正圆矩,地章平坦,字廓清晰。「太,货,泉」三字接廓,书体个性鲜明。

穿内壁修整为鱼脊形,向两币面斜坡,干净平整。外缘肉厚表面平整。外轮与外缘结合部修为圆弧形,轮顶圆润,手感温润。

面廓稍窄而背廓肉宽。整体规整有加,必乃官炉铸造之品。

这种相对宽缘和宽背廓之钱,与多数辽铸钱的制式相符。因此,从铸相的特征判断,此「太元货泉」不符合王莽和孙权时期的钱之形制特征而与辽铸钱相同。

据此,我以为,无论是小平制式或这种厚重大钱,「太元货泉」的品种,形制,文字,风格看,其铸主只可能是「古八部」的契丹人。

注:从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到隋、唐之际公元618年前后,是契丹族的「古八部」时期。「古八部」指的是: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八个部落联盟)。

其铸造时间只能是在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公元376-396年)年间。

因为, 从东晋建元二年之公元344年到隋、唐之际公元618年前后,是契丹族的「古八部」时期,在这段时间中,唯有晋孝武帝司马曜用过「太元」年号。

总体来说,「太元货泉」的独特文字和外型引人注目,且作为辽代早期的一种货币,为我们揭示了那段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它不仅在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研究古代货币制度和历史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作为古钱币的收藏爱好者,能有此大辽遗珍留存当下,并收藏于帐中,乃万幸之事。

2023年11月29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