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深挖和田玉雕刻「名家大师」背后的秘密

2024-01-06收藏

可能一方面是为了规避买到赝品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彰显自己身份地位的与众不同,一直以来,少数经济实力不俗的爱好者,初入这个领域,就习惯选择了高价入手玉雕名家的作品。

这种做法看似稳妥,起点高,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实则却遍布着荆棘与陷阱。而参玉之所以能够发现这里面的玄机,也是花了不少的学费,才痛定思痛的。

十多年前,我还在为公司做采购,经常往苏州、上海跑,因为是花钱的一方,也就逐渐结识了几位玉雕大师。必须得承认,起初我也错将对于和田玉的崇敬,安在了这些人的身上。

但与之接触久了,参加了几次他们的内部活动,我的心中却隐隐添了些许异样的情绪。当然,人家的雕刻技艺是不容置疑的,只是文化积淀与道德水平似乎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高。

或许是因为笔者太过迂腐,对于玉的理解过于理想化了吧,我更不应该一厢情愿的将玉石的「高洁」,投射到从业者的身上,我这样替他们开脱着。

直到在一次酒宴上,一位小有名气的玉雕师喝醉后,哭诉自己的学艺经历时,我才恍然大悟。获悉他们的出身,笔者虽有些惊讶,但也证实了我此前的诸般猜测。

为了维护其体面,参玉在这里姑且就对那些不堪的往事,不做过多的透露了。然而自那以后,我便有意识的与这些人保持起了距离,同时我也开始尝试着将昔日戴在他们头上,属于和田玉的光环剥离开来,分别看待。

这一剥离可不打紧,叫我更客观真实的看清楚了和田玉的美,也令我看穿了一些名家大师的画皮。首先,普遍的讲,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技术虽佳,但文化修养水平相对较低。不信您就去调查一下他们的受教育程度。

尽管技术精妙,但底蕴单薄,这倒在其次,更严重的则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现象,在这个行当中比比皆是,有些名家作品价格远超其真实价值,虚名太甚,这基本已经成为了爱好者们的共识。

打着工作室之名,大量销售学徒工玉器,这仿佛也早就成了业界公开的秘密。更有甚者,参玉曾经认识一位名家,他根本就不会玉雕工艺,完全凭借着其出众的交际能力,运作来了几项颇有些份量的大奖,蓄上胡子,留起长发,摇身一变,就成了苏州的艺术家。

此前我也曾揭露过,那位以卖玉给思聪爸爸闻名的大师,其所售卖的,多为红皮白肉的俄料。而他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多半也是由于其「天津单口相声表演艺术基因」的帮助。看来「口才好,会吆喝」,在任何行业都是升职发财的不二法门。

写到这里好像我已然得罪了太多的玉雕匠师,但笔者要歌颂的,恰是那些因为不善于自我包装宣传,只会默默埋头雕刻,而被埋没的玉雕工作者。

虽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手艺一点也不比那些精于炒作的大师们差。而其质朴的气息,更是与玉琴瑟和鸣,远胜于那些因一味炫技,而陷入淫巧境地的所谓名家作品。关键是其价格还不含任何的「智商税成份」,对于我辈爱好者而言,简直堪称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