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股票

珠海国资入主这家A股!跨界整合又有花样?|国企有料到

2024-09-02股票

8月30日晚间,科恒股份公告称公司向珠海格力金投的定增完成,实控人变为珠海国资委。截至公告日,控股股东格力金投持有科恒股份63000万股,占科恒股份总股本的比例为22.79%。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增发的股价明显低于市场均价,显示出科恒股份在前期融资中的艰难处境。在国资入主后,9月2日,科恒股份盘中快速上涨。与此同时,格力金投也再次走入大众视野,珠海国资这次入主A股有何布局考虑?又显示了哪些重要信息?

科恒股份北京时间9月2日09:30分盘口异动快照 图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两次引入国资 终迎「救世主」

国资控股3日迎大幅上涨

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以从事形成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以稀土发光材料、光电设备、稀土催化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为辅的主营业务格局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7月26日,科恒股份在创业板上市。过去十年间,中国锂电行业经历了快速增长,但科恒股份并未因此取得显著成绩。2020年,公司亏损超过7亿,急需资金支持。同年10月,公司实际控制人万国江和唐芬与株洲高新区管委会旗下的株洲高科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计划将1250万股股份转让给株洲高科,占总股本的5.89%,每股价格为16元,总计2亿元人民币。

遗憾的是,此次引入国资并没有获得成功。从财务数据来看,科恒股份在过去两年中业绩不佳。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仅11.28亿元,同比下降31.11%,归母净利润亏损超过6000万元,亏损同比扩大88.72%。目前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3.57%,显示其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两度在业绩底部与国资签署控制权转让协议的科恒股份,此次终于在2022年与格力金投签署定增协议两年之后,迎来了这位「国资救世主」。

8月28日,科恒股份举行2024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公司第六届董事会换届选举的相关议案。其公告称本次董事会换届后,公司第六届董事会成员共9名,其中的4名非独立董事及2名独立董事均由格力金投提名,格力金投控制董事会过半数董事席位。自此,珠海国资委完成对科恒股份的实际控制。

记者注意到,在9月2日,科恒股份盘中快速上涨,5分钟内涨幅超过2%,截至9点30分,报7.43元,成交363.59万元,换手率0.26%,国资控股后的科恒股份迅速显示出了积极的发展信号。

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图源网络

触及资本市场核心

珠海国资再走棋局

自2019年格力电器成功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珠海国资就正式进入了资本市场核心。截至2023年底,珠海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924.06亿元,超过许多国内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此举充分体现了珠海对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的强烈愿望及决心,明确珠海国资将推动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依据珠海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未来将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与拓展。近年来,格力集团、华发集团等珠海国资代表围绕「4+3」产业集群布局,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通过「外延式并购」与「投资引导」等资本运作手段,在资本市场的一级和二级市场积极布局,成功为珠海引进了大量现代新兴产业项目,并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此次入主A股或将是一个全面开拓新兴产业的尝试。

重组并行 跨界整合

引领珠海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珠海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之一,其国资国企的发展一直走在改革与创新前沿。2024年是珠海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资本运营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一系列的重组整合和资本运作,不仅能够加强市属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更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执中Zerone权威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珠海市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及政府投资平台下设立的基金总数已接近50家,其中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简称「LP」)的出资事件超过250个,累计出资金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激活了存量资产,促进了增量产业的快速发展,珠海国资无疑已成为珠海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加速器」与「引擎」。

今年1月,珠海国资委召开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大会,公布启动新一轮国企重组整合行动。例如,华发集团将整合九洲控股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冲击「世界500强」。新成立的珠海交通控股集团公司将整合交通、港务和航空城集团,加强交通物流领域的支撑。海洋集团的成立旨在整合涉海资源,提升海洋经济的专业性。此外,珠海国资委正推动会展集团升级,并促进格力集团与其他企业的整合工作,全方位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基金和政府投资平台撬动社会资本等方式真正走在国企改革前列。

文|记者 廖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