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动漫

鸟山明的英雄世界:四十年,【龙珠】为何经久不衰?

2024-03-31动漫

正式成为漫画家前,鸟山明过着普通上班族的生活。他在一家广告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师工作,讨厌早起、上班反复迟到,最终,在工作两年后,他离职了。某天,他偶然看到【周刊少年Magazine】正在征选漫画新人作品,奖金是五十万日元,于是开始漫画创作。

他并不认为自己以后的作品能够畅销,抱着这样的心态,鸟山明出道时没有使用笔名,而是直接用自己的本名。这个名字在日本爱知县比较少见,以漫画家身份出道后,他常常接到恶作剧电话,以至于他说:「作为漫画家最后悔的事,就是使用本名。」

最初的他,或许也未曾预料到这个名字在此后几十年间的影响力。2013年,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他说:「对我来说,【龙珠】就像一个奇迹,它帮助像我这样性格扭曲、难以相处的人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并被社会所接受。我并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在全球取得如此的成功,我只是希望读者能从我的作品中获得乐趣。」

鸟山明。资料图

当然,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如果我真的那么懒,就不会画漫画了,而且当漫画家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在背后我却非常努力,」他曾这样说道,「我自信满满的态度其实只是一种自我鞭策的方式。我知道人们经常这么说,但我真的觉得自己永远在学习。」

2024年3月1日,鸟山明因急性硬膜下血肿逝世,享年68年。鸟山明工作室在讣告中提到,他仍有几部作品正在创作中,而且,还有很多事情要实现,「他的创作活动已经持续了45年多,希望鸟山明独特的创作世界能够长久地受到大家的喜爱」。

2024年3月8日,成龙发微博悼念鸟山明,配图是二人昔日合影。资料图

【海贼王】作者尾田荣一郎也回忆起自己与鸟山明的过往,他在悼文中写道,「他从一个普遍认为漫画会把脑子看坏的时代接过了接力棒,创造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爱看漫画的时代……在我心里,他是不断突进的英雄……他的存在如同一棵大树……」

而在国内,不少鸟山明的粉丝也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悼念,他的【龙珠】【阿拉蕾】等动漫作品在引进国内后,也曾影响不同世代的许多人。这两部作品在当年国内的引进情况是什么样的?【龙珠】发表距今四十年,为何还能引起广泛共鸣?

2021年8月6日,中国队队员苏炳添、谢震业、吴智强和汤星强(从左至右)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中出场,摆出了【龙珠】主角孙悟空经典招式龟派气功的动作。新华社 图

【龙珠】要播出了,「玩伴们奔走相告」

赵丰几乎是日本动漫的第一批国内受众。他是70后,曾参与编写【童话往事——中国译制动画片】系列书籍,深入了解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引进播出的海外动画片相关情况。他回忆,1990年代初期,几乎每个班级都在传阅【七龙珠】漫画,即使书籍卷边、封面不全,大家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左手七龙珠,右手金庸」也成为那个年代的一大景观。

那个时候,大家普遍看的【龙珠】漫画是1991年由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推出的版本,「大陆真正大规模地接触这个东西,就是从它出的,」赵丰说,「(不过)是未授权版。」他解释,这与盗版的概念不同,因当时中国还未加入「伯尔尼公约」(注: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版权公约)——如加入后再未经授权出版,则属于盗版。

同样在1991年,香港卫星电视中文台进行试播。隔年春节,该电视台播放了三部【龙珠】剧场版动画(该系列总共四部),分别叫【龙珠】【龙珠显神通】【龙珠再显神通】,没有字幕。「对于内地来说,(【龙珠】)就是打开了一个万花筒。」赵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不过它对大部分人来说,依旧是陌生的。

【龙珠Z】动画剧集中,主角孙悟空离世的画面。资料图

到了1993年春节,该电视台又重新播放三部【龙珠】剧场版动画,跟前一年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播放带有繁体字幕,这也是赵丰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龙珠】。由于当时电视信号制式的差异,他看到的【龙珠】画面是黑白的。

他回忆,那个时候他父母在陕西的厂矿企业工作,企业里面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家过的是集体生活,去开水房打水都会喊玩伴一起。而当时,香港卫星电视中文台播放新节目前总会提前几天在电视上预告,没想到有一天出现了【龙珠】。那个时候,玩伴们几乎是奔走相告,澡堂里洗澡碰到了,或是打牛奶时遇见了,都要互相知会一声。

再后来就是1999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正式引进了【龙珠】TV版动画片,这时距最初TV版在日本推出,已经过去了13年。「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人家的东西先有,后来你发现这个东西好,才开始跟人家接触、交流、引进、放开市场。」赵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不过,赵丰也提到,1990年代初期时,国内其实有过一次引进【龙珠】的机会。当时在香港有很多电视中介商,他们会向电视台推荐东南亚各地的优秀片子。广州电视台的白嘉荟便到香港采购节目,有个中介商给他推荐【龙珠】,但他没看中,带回的是【北斗神拳】。

不同于【龙珠】,鸟山明的另一部作品【阿拉蕾】在内地的引进,TV版动画片要早于漫画,漫画是1992年由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推出的,而TV版动画片则是1989年由广东电视台正式引进的,当时片名叫【IQ博士】,播放范围主要在珠三角地区。

隔年,黑龙江电视台也引进【阿拉蕾】,片名翻译为【天才博士和他的机器娃娃】,不过只有20集。到了1999年,七网络亚洲有限公司也将【阿拉蕾】引进,「这个(应该)是中国大陆地区观众看得最广泛的一版。」赵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版片名译为【怪博士与机器娃娃】。

被译为【怪博士与机器娃娃】播出的【阿拉蕾】剧集片头。赵丰供图

回顾像【龙珠】和【阿拉蕾】这些动漫在国内的引进历程,赵丰感慨万千:「各种历史的机缘巧合,有的就是与它擦肩而过了,有的就是姗姗来迟了,有的后来居上了。」

「反传统」的鸟山明,后继无人

1984年,【龙珠】漫画开始连载。在此之前,鸟山明一直在【周刊少年 Jump】连载【阿拉蕾】,在该系列连载的第一年,鸟山明有时三天才睡一次觉,最高纪录是连续六天通宵。四年过去,在感到灵感快要枯竭时,鸟山明跟编辑鸟岛和彦商量,想结束【阿拉蕾】的连载,鸟岛和彦告诉他,如果他能在三个月内开始连载新的系列,就可以结束它。【龙珠】由此诞生。

连载期间,【龙珠】与同期漫画【幽游白书】【灌篮高手】曾被称为「JUMP三台柱」,1995年,这三部作品让【周刊少年Jump】首次创下单周653万册的销量记录。【龙珠】漫画更相继被翻译为24种语言,在全球40个国家贩售,2020年,其单行本累计发行量共达到2.6亿册以上。

【灌篮高手】剧集版(1993)片段。资料图

1986年起,动画版【龙珠】【龙珠Z】以及【龙珠GT】相继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直至1997年。在播放的11年间,【龙珠】电视动画的平均收视率高达20%以上,之后更是在全球八十多个国家播送。

谈到【龙珠】的影响力,赵丰认为,这跟【龙珠】本身的连载及播放时间长有关,比如在国内,1991年的【七龙珠】漫画已经影响了一拨人,1999年其动画片又影响另一拨人,这些人可能看完动画还会回过头再去看漫画,「所以为什么龙珠的受众特别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赵丰觉得,这也跟鸟山明的创作特点相关,「他这种非常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觉得是对已有的日本动画片、日本动漫作品的一种颠覆,或者说是一种反传统,」在他看来,有些日本漫画画得细腻、漂亮,但鸟山明画出的线条是粗犷、凌厉的,同时色彩的搭配又特别和谐,「像速写一样,一下子就把这个人物的特点抓住了。」

「热血少年战斗漫画这个品类,一直是日本漫画里最大的类型。而【龙珠】,在很多层面上,都是这个品类里边的开创者和天花板。」海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是日本动漫爱好者,对日本动漫有着长期的观察。

海客分析,【龙珠】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分镜,也就是格与格之间的联系,它让静态漫画达到了动态的效果。动态效果对热血少年战斗漫画来说很重要,因为战斗是最强调动态的,在【龙珠】之前以及同时期的漫画中,很多漫画都还只是呈现出静态的效果。

【龙珠】漫画片段,主角孙悟空的两个儿子孙悟饭(左)和孙悟天(右)在练功。资料图

另外,在角色刻画方面,【龙珠】是「极简的干脆爽快」,比如漫画里悟空和弗利萨打斗的一场戏,弗利萨跟悟空说,赛亚人也毁灭过别的星球——意思是大家都不干净为何只杀自己,悟空只回道,所以赛亚人灭绝了——对话处理得简单利落。

除了【龙珠】本身的质量因素外,在海客看来,其影响力的广泛也与时代因素分不开。【龙珠】的创作时期刚好是日本经济腾飞的阶段,当时日本的文化输出能力强大,像任天堂的游戏机、日本动漫,都是当时的热门流行文化。

【龙珠】在一众对外输出的文化产品里也是极具竞争力的。「靠画面讲故事这种形式,刚好可以很容易地跨越语言障碍,在全世界传播,」海客说,「文化背景也简单。」他举例,像【鬼灭之刃】得知道大正时期、【圣斗士星矢】得知道希腊神话,而【龙珠】只需知道悟空的对面是反派。

【圣斗士星矢】剧集版(1986)片段。资料图

在海客看来,如今日本国内几乎无人承袭鸟山明的创作风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跟日本漫画界的师承关系相关。「这种(师承)关系,一般都是先从助手做起,画背景、补充细节什么的,一步一步来,但是,鸟山明还真就没有特别出名的助手。」海客说。

这可能跟鸟山明不在东京居住有关,海客介绍,日本漫画的几大龙头杂志,像【周刊少年Jump】【周刊少年Magazine】等都在东京,大部分漫画家为了工作方便也会在出道后搬至东京,所以一般有漫画梦想的年轻人也通常会到东京逐梦,寻找在出道漫画家手底下当助手锻炼的机会,但鸟山明因不适应大都市生活,一直留在老家创作。而且,由于自己没做过助手而是直接出道,他一开始也不知道漫画行业还有助手制度。

综观目前日本国内的漫画作品,海客认为,在鸟山明之后,时下还是有不少影响力大的作品,像【鬼灭之刃】,不过,他也提到,「现在(是)流量时代的模式,一旦出圈,吸引到了路人缘,那就会大量传播。但是,时下的作品有没有持久的生命力,还有待时间(认证)。」

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南方周末实习生 董嘉迪

责编 刘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