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动物

为什么很多人发现,老鼠变得越来越少了?老鼠真的「隐退」了吗?

2024-02-05动物

在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晋云之

编辑/晋云之

老鼠作为「四害」之首, 自古以来就一直都是被人们所厌恶的对象之一, 然而就在近几年来,很多人却发现不光因老鼠而起的灾害变少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 想要碰到一只小老鼠都成了难上加难的事情 ,老鼠们好像真的「隐退」了。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700多种老鼠,并且总量已超150亿只 ,其中就我国来说,老鼠种类就已经占据了200多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曾受到了不小的破坏。

然而就是这么 一群数量庞大的老鼠 ,为何在近几年来逐渐「销声匿迹」?而它们的消失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老鼠的危害不容小觑

老鼠作为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之所以会被人们讨厌,其中的原因离 不开这个物种的繁殖能力。

老鼠的适应力超强且本身新陈代谢能力很快 ,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它的生长速度以及体内器官的发育速度可以说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一般来说, 刚出生的雄性小老鼠在差不多一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性成熟 ,具备了繁殖的能力,而雌性小老鼠虽说 发育速度相对来说会慢一点 ,但起码在一个半月的时候也已经能进行繁殖。

其次,具 备生育能力的老鼠们在一年四季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以进行繁殖, 并且一只老鼠一年就能生6-8窝, 每窝的数量最少都是5只起步 ,甚至有些「生育佼佼者」一窝直接就下12个崽。

你想想,咱就先不说全世界那 上百亿只的老鼠, 就按专家粗略统计我国现存的30多亿只老鼠来说,这玩意儿一年得多出来多少只「新生小鼠」?所以说,你别看它个头儿小,但 它的繁殖能力还真是不能小觑。

而老鼠的可恨之处 不仅限于能生, 关键还在于这玩意儿的破 坏力可以说是极强的

我们都知道 老鼠是一种杂食性的动物 ,而所谓的杂食动物简单来说就是从蔬菜水果到肉类食物,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基本上就都是它们吃的。

这一来是导致了像当年很多农民家庭 每到丰收时节 ,家里囤放的新粮食就被老鼠们啃坏不说,还使得家中多出来了很多 直接打洞入住的「常驻老鼠」 ,每到深更半夜就出来觅食儿,农户们是根本防不胜防。

二来便是在播种的季节, 你说农民伯伯们前脚才把种子撒到地里 ,好不容易等那小苗儿发了出来,还没等进行下一步的浇水施肥呢,后脚老鼠就来啃食粮食苗了,你说这种鼠为 造成的经济损失 ,后果不还得是农民自己来承担吗?

看到这里很多对老鼠不了解的人可能会问了,说那 老鼠也不都是分布在一个地方的, 况且这玩意 儿充其量也就十几厘米长 ,它能吃多少粮食呢?

要知道,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单就全球的所有老鼠来说, 这个小动物每年能吃掉大约5000万吨的粮食 ,换算成金额来看那都上亿美元了,你还觉得这玩意儿不能吃吗?

当然,这个数据还只是粮食部分, 像超市当中的各类小食品以及米面粮油, 您就瞧好吧,但凡 这个地方窜进来一只老鼠,那这些能吃的东西基本上都得遭殃 ,它即便不吃,也得啃俩老鼠牙印儿。

除了对粮食的破坏之外,老鼠还号称行走的「病原体」,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就老鼠本身来说,它的生长和生存环境无非就是垃圾堆、下水道以及各种脏乱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所存在的包括跳蚤、虱子以及蜱虫等各种寄生虫极易会附着在老鼠的毛发里,一旦老鼠出现在人类居住的环境当中,那相应的寄生虫也会被带来。

其次,老鼠身上携带有高达上千种的病原体和致病菌,其中就包括汉坦病毒。这个病毒简单来说就是 一种会使人体感染出血热的病毒 ,轻则会导致人体出现发热、四肢酸痛甚至出血等症状 ,重则虽不致死, 但会对肾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老鼠身上携带的这种病毒 并不意味着只有咬伤人体后才会进行传播

要知道, 这种病毒会寄存于老鼠的各种体液中 ,即便带有汉坦病毒的老鼠只是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留下了那么一点儿分泌物,或是这个老鼠被人发现的时候 已经成为了尸体 ,那汉坦病毒在空气中 所悬浮的病毒分子也是很容易被人体感染的

而老鼠除了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疾病感染之外,这玩意儿不是有事儿没事儿还爱啃咬个电线等工业设施吗, 那完整的电线被它这么一啃 ,且不说能不能把它电死 ,关键是破损会直接导致电线短路的 ,如此一来人类是极易面临火灾隐患的。

因此咱就单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看 ,这老鼠哪怕不这么作恶 ,它也不会凭借自身的「实力」一跃成为被人类讨厌的对象。

可话说回来,既然 老鼠的繁殖能力如此之快,并且他们的生存技能也确实不错, 为何现在却越来越少了呢?

老鼠为何越来越少?

要说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 ,很大程度来自「老鼠饿了」

咱之前说过老鼠会对农民家中 储存的食物进行啃咬和破坏

但如今的粮食基本上实现的是集中化管理, 庄稼从地里被收割之后 ,要么就是放到城镇专业管理部门的仓库中进行储存,要么就是 被送到加工厂直接进行二次精制加工。

导致原本生活在农村的老鼠 压根儿就没有那么多的食物可吃 ,先抛开它们会不会饿死不说, 关键老鼠的脑化指数很高 ,如果一个地方没吃的,它们就会转移到其它地方去。

这里所提到的脑化指数其实就是生物的体重和脑重的一个关系指数,一般情况下,人类的脑化指数基本在7.44左右,而老鼠的脑化指数则为0.5。

从这个数据来看虽说 老鼠跟人肯定是没办法比的 ,但我们要明确一点的是,在哺乳动物领域中,兔子的脑化指数只有0.4, 猫和狗的脑化指数基本在1-1.5之间

所以就着动物关系来看, 老鼠大脑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是能驱使他们明白「有食物的地方好生存」这个道理的。

因此借着这个本能,很多老鼠便会将 生存领地朝着粮食存放和食物残渣 更多的城市地区进行迁移。

但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 ,老鼠只知道城市的吃得多, 却不知道城市的基建设施和农村有很大差别。

相比于城市来说, 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的农村民房, 基本都是红砖泥瓦建成的,而老鼠本身 生长的啮齿是需要不断进行磨损消耗的 ,否则连基本的进食都无法满足。

因此, 在房屋地下「打洞」对于老鼠来说压根儿就不是难事儿, 甚至在打洞过程中不仅能磨牙还能离美食更进一步,人家对此是乐此不疲。

但城市不同,城市建筑物的材料基本 都是围绕钢筋水泥混凝土展开的 ,那玩意儿的硬度即便老鼠 硬着头去拱把啮齿都磨碎了 ,也没办法打通一条可供藏身的地道,因此它们就只能将相对来说比 较方便的下水道作为藏身之处

而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可以说给老鼠惹来了「灭顶之灾」 :首先很多城市的管理者知道了老鼠的窝点之后, 会制定出相应的方案来进行灭鼠 ,以避免大批量流窜的老鼠给民众带来一定的健康隐患。

比方说当年的法国巴黎,当时巴黎市长曾公开表示 ,如果巴黎再不进行大规模的灭鼠, 巴黎人和鼠之间开展一场战争的话 ,每个巴黎人都会被三只老鼠围攻。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在2015年的时候,整个巴黎的民众大 约有225万人,但老鼠却达到了380万只, 这个规模好像巴黎原本是属于老鼠的,巴黎人才是外来生物一样。

因此巴黎政府在2 015年前后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灭鼠行动

他们除了 每年光在和老鼠的博弈上就要花费掉大约150万欧元之外, 只要是人肉眼可见的公开场所,比方说公园、街 道以及下水道等地方,都会布满灭鼠设施以及老鼠药 ,并且还在下水道上安装了各种铁丝网格,防止老鼠进一步爬出地面。

不仅如此,巴黎市政府此前还专门建立了 一个关于灭鼠的网站, 大致的作用就是只要群众在网站上反馈了关于所见老鼠的地点, 相关工作人员就会立马出动 ,以此来进行个全面清理。

而我国城市对老鼠的治理措施 从整体上来说也大差不差, 城市当中除了会针对性的放置一定的捕鼠设备之外, 那卖蟑螂药和老鼠药的小商贩是随处可见 ,只要你发现老鼠,买袋老鼠药就完全可以解决了。

除了这些硬件设施之外 ,还有一个灭鼠功臣的存在 ,那就是猫。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猫咪是 指农村的散养猫和城市当中的流浪猫咪。

因为这些猫咪受到自由生活方式的影响, 它们骨子里原始的狩猎本性是存在的 ,加之适当 摄入老鼠能够提高猫的夜视能力, 因此它们对于猫抓老鼠的生物捕猎关系还是能轻松完成的。

所以经人为介入、猫咪捕猎等各方面的影响,久而久之便会使明面上 肉眼可见的老鼠数量大大下降。

那老鼠数量减少对于生物界来说真的是 一件百利无害的好事情吗

自然界中如果没了老鼠,会有什么变化?

其实我们都知道, 不管是什么物种,数量泛滥成灾不好, 而数量过少濒临灭绝也不行。为何这么说呢?

就着这个老鼠来说,它虽 说有很大的破坏力, 但同时也是生物界中 像黄鼠狼、蛇等动物的饮食来源。

比如说老鼠的数量 大幅降低甚至彻底归零 ,那这些生物没有了固定的饮食摄入,对于它们的 物种保留也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时间一长就连整个生态圈都可能被搅乱。

其次,在大多数的医学实验中,老鼠几乎是被当成模拟人体实验的一个重要对象的。

这是因为就机体内的器官组成和基因链来说, 老鼠和人类的内部结构是有很高的相似度的, 将老鼠作为实验对象能够有效得出人体的相关结论。

比方说医学上的一些药物研制,在正式投入临床试验之前如 果在老鼠身上进行相关测试, 是能够提前得出相关结果、规避和改善一系列潜在风险的。

因此,老鼠对人类来说 虽然坏处不少,但也有一定的好处存在 。而就如今的老鼠现状来说,或许不是数量减少了,而是它们更好的藏匿起来了。

毕竟就它们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来说, 要想将它们全都一只不漏的一网打尽, 还真就不是那么现实的一件事儿。

总之,适量捕杀老鼠是人类社会必须要进行的一项保障工作, 而适度留下老鼠也是保证生物链和生态圈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 ,但要想在这二者之间得到一个平衡关系,就现阶段来看,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