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动物

大熊猫国家公园:推进旗舰物种和栖息地保护

2024-09-11动物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符超

今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石棉县公益海区域,巡护员拍摄到两只大熊猫求偶画面,并现场采集了粪便。经科学分析,两只求偶的大熊猫分别是野化放归的「淘淘」(雄性,2012年10月在栗子坪保护区放归,放归时2岁)和「华妍」(雌性,2016年10月在栗子坪保护区放归,放归时3岁)。这是首次采集到幼年大熊猫放归成年后,融入当地种群,参与交配繁殖的确凿证据,标志着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据了解,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拖乌山、泥巴山、二郎山等重要生态廊道修复区域已发现大熊猫活动32次,重点区域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四川片区大熊猫野外年遇见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

同时,大熊猫「伞护效应」显著。大熊猫之外的金丝猴、雪豹、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得到良好保护。国家公园内发现一批新种。重要自然景观与遗迹同步保存完好。

△大熊猫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川陕甘三省,区划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四川省是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现今分布中心。片区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87.7%;涉及7个市(州)、20个县(市、区);涵盖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1.39万平方公里,分布野生大熊猫1227只,分别占公园总量的92.7%和92%。

四川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副局长陈宗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多次指示批示、实地调研、听取汇报,研究解决系列重点难点问题。四川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发挥牵头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重点从6个方面推进旗舰物种和栖息地保护。

△大熊猫 符超 摄

强化工作协同联动。 在国家林草局与川、陕、甘三省政府构建的局省联席会议框架下,四川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牵头联合陕西、甘肃林草主管部门建立了三省协同联动机制,共同编制规划,开展联合巡护等工作。 健全完善法规制度。四川省政府出台加强四川片区建设的意见,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省法院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省检察院强化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监督。

分类化解历史问题。 四川片区安排省级财政奖补资金9.56亿元,稳步推进矿业权、小水电清理退出(全面清理退出矿业权200宗,278座小水电已退出245座),将2600余亩集体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四川片区创新提出在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和毗邻的特定区域及外围关联区采取针对性、差异化、分类动态管控措施。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设立界碑界桩3646个。聚焦大熊猫重要栖息地和重点生态廊道,共计实施生态修复近54平方公里。

科学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四川片区加快实施卧龙、荥经试点项目,新建唐家河川金丝猴、扭角羚和卧龙五一棚、邓生等生态定位观测站,开展野生雪豹种群数量及栖息地调查。现已布设监测样方1086个、红外相机监测点位7830个,收集数据量达730余万条。

强化支撑保障能力。 四川片区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联合西华师范大学共建「大熊猫学院」,聘请「两院」院士、权威专家等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上半年,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已引进生物学、生态学和动物医学等专业博士或副高职称人才4人,「人才强基」取得新突破。

△大熊猫国家公园

「我们把扎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作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抓手,四川片区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向好,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有效保护了全国64.8%的野生大熊猫。」陈宗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