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搭載ChatGPT的E-Bike,貨到港口就被外國人搶光

2024-07-16科技

作者丨潘磊

編輯丨海腰

圖源丨Midjourney

「我們用科技重新定義騎行方式」。

成立於2021年的出海E-Bike(電動助力自由車)品牌「URTOPIA」,在自己的官網打出了一張「顛覆」牌。

這是各行各業中,所謂「新勢力」的常見話術。

但URTOPIA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告訴使用者自己的產品不僅僅關乎騎行。「我們提供的是基於AI驅動的有思想的智慧自由車」。

比如為E-Bike搭載ChatGPT,讓其看起來更像騎行過程中的一個擬人類「夥伴」。

這是一個吸重力十足的概念。

對投資者來說,這正是他們想要的。

來自睿獸分析的資訊顯示,URTOPIA在7月初剛剛完成了新一輪融資,並從投資者處籌集到了過千萬美元的資金。

本輪投資由光遠投資、易點天下、南湖金服領投,Brizan Ventures、DCM中國、高秉強和Kongho Fund跟投。

這是繼2022年初獲得千萬級美元融資後,URTOPIA獲得的第二輪融資。

URTOPIA由此成為E-Bike領域最為炙手可熱的初創公司之一。

全球第一個搭載ChatGPT的E-Bike品牌

「我騎的有點太累了」。

這是你在騎行時發出的感嘆。

但接下來可能會有一個聲音傳來:「如果你感到累了,您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助於你精力充沛。」

這個聲音來自你新買的URTOPIA,其搭載的ChatGPT能夠與你進行對話。

且不說這種頗為「官方」的對話能夠為你帶來多大的情緒價值,但URTOPIA的確是第一個把ChatGPT整合到自己語音互動系統中的E-Bike品牌。

這讓其名聲大噪。

要知道在URTOPIA之前,出行領域只有奔馳披露了有關ChatGPT的相關計劃。

在ChatGPT帶來的AI狂熱中,URTOPIA第一個吃到了螃蟹,從而強化了自己的智慧化內容。

URTOPIA把ChatGPT與自己的語音辨識系統整合在一起後,使用者能夠透過語音互動,並找到他們想要的任何答案——盡管在表示「我累了」時,ChatGPT給出的答案還有些生硬。

但這至少讓URTOPIA獲得了一個由AI驅動的「副駕」角色,從而把E-Bike的智慧水平推升到了新高度。

事實上在ChatGPT熱潮之前,URTOPIA就在用消費電子領域的可穿戴裝置概念,來打造E-Bike產品。

比如URTOPIA擁有類似於導航,或者指紋解鎖這樣的功能。

這是其打出差異化產品力,並吸引高端使用者群體的關鍵因素之一。

URTOPIA目前在官網一共展示了三款E-Bike產品,其中兩款定價1999美元,最貴的Carbon 1 Pro定價高達2999美元。

這基本上已經進入了以Trek為代表的高端品牌的定價區間。

從產品力角度看,URTOPIA的E-Bike產品在智慧化方面吸引使用者外,還有一個關鍵在於潮流且兼具輕量化的設計。

由於包括車身框架在內的多個零部件使用碳纖維,URTOPIA實作了僅為15公斤左右的車身自重,也由此拓展了使用場景。

同時,URTOPIA的車身設計也頗具國際大廠風格。

看上去,URTOPIA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個E-Bike顛覆者的所有必備條件。

投資者當然也相信這一點,所以他們掏出了真金白銀。

找不到「夢想之車」,那就自己造

費利·保時捷造車的原因是,他在市面上找不到自己的「夢想之車」。

他就想為自己造一台車,所以就有了保時捷。

這已經是很多初創公司創始人參照最多的創業理由之一。

比如小跑車創始人馮曉彤,也在自己的演講中把這句話放在顯要位置。

URTOPIA創始人張波也類似。

他來自清華,後來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同時在美期間培養了騎行愛好。

但從美國回來後,他和費利·保時捷一樣,「環顧四周,沒有找到一款dream car」。

所以他做了和費利·保時捷一樣的決定,要為自己打造一款與騎行有關的夢想之車。

那是在2020年左右,他瞄準了當時已經開始火爆的E-Bike賽道。

和中國的造車新勢力一樣,張波把智慧化作為E-Bike的核心競爭力。

「要把騎行數據化,這是非常大的痛點」。

這也讓URTOPIA得以提煉起最大的差異化——把E-bike產品打造成「兩個輪子的可穿戴裝置」。

URTOPIA由此在和傳統大廠的競爭中,獲得了產品定義方面的差異化。

當時這些大廠還都把主要的創新資源,投放在類似於輕量化這樣的傳統創新方向上。

URTOPIA由此就像E-bike領域的特斯拉,很快透過智慧化開啟了知名度。

2021年底,URTOPIA首款E-bike產品在海外眾籌平台Indiegogo上,眾籌金額超過300萬美元,並被視為「全球最智慧E-bike」。

除了智慧化策略之外,URTOPIA的渠道也頗具特色。

一般而言,渠道往往是傳統大廠的優勢——就像在汽車領域,車企往往擁有數百家甚至上千家4S店一樣。

但URTOPIA顯然是從造車新勢力那裏獲得了啟發。

這家E-bike公司並沒有盲目去做亞馬遜跨境電商,而是選擇自己做獨立站,直接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傳播策略則是類似於Facebook這樣的社交媒體,並與KOL合作。

不過到了現在,URTOPIA的渠道策略有所調整,也開始拓展經銷商。

這可能跟其在浙江桐鄉落地了一家規劃產能高達20萬台的工廠有關。

有資料顯示,URTOPIA目前在美國和德國已經擁有超過300家經銷商。

或三五年內掛牌資本市場

「不擔心銷量,重點是交付。今年(2023年)的生產計劃已不夠賣,頭2~3批貨一到港口就全沒了」。

URTOPIA創始人張波曾經如是描述產品的緊俏現象。

這可能跟E-bike的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有關。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Allied Market Research預測,2030年全球E-bike市場規模將達到1186億美元。

出海行銷機構「飛書深諾」2023年釋出的一份報告則顯示,全球E-bike在2022年就達到了292.1億美元,預計在2025年達到383.9億美元。

該報告認為,技術進步(高密度鋰電池等)、政策支持、通勤偏好改變,以及戶外運動需求增長,成為E-bike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報告稱,中國成熟的生產和供應鏈體系,為E-bike出海提供了強力支撐。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的E-bike產量就高達4551.1萬台。

另外,包括天津在內的區域已經形成了產業聚集效應,成本優勢凸顯。

這也讓URTOPIA能夠在過去幾年中實作快速發展,並獲得融資。

但最近兩年,E-bike市場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KKR以以15.6億歐元收購荷蘭自由車制造商Accell Group,以及定位高端市場的荷蘭電動自由車公司VANMOOF,於去年7月被法院宣告破產。

這讓E-bike市場一度受到質疑。

畢竟歐美地區是E-bike的主要市場,在2021年的銷量就達到了640萬台(飛書深諾數據)。

但這些行業負面事件只是發生在歐美。

到目前為止,中國在產業鏈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讓E-bike無論是內銷還是出海,依然擁有不錯的機會。

資料顯示,中國出海品牌依然以輕便和價效比為主。

比如大魚DYU等,其價格一般低於1000美元,主打就是輕便易用和價效比。

但URTOPIA的打法顯然不同——科技感、智慧化功能已經是主打賣點。

這顯著提升了產品價值。

根據去年8月份的一份資料,URTOPIA在經營方面,計劃2023年達到3000-4000萬美元,並在3-5年內掛牌資本市場。

目前URTOPIA並未披露2023年的營收。

而且也像汽車領域的「新勢力」在發展初期一樣,URTOPIA還未公布其推出的「會思考的智慧自動車」到底賣出了多少台。

但對關註URTOPIA產品的使用者來說,目前也許是個機會——URTOPIA官網正在促銷,所有3款E-Bike產品均降價500美元銷售。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