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富士康曾決定紮根印度!兩個都是千年的狐貍,最後誰能坑到誰?

2024-08-24科技

富士康跑了,莫迪想死的心都有。

而就在7月底,富士康董事長又在鄭州停留了4天。這期間,有訊息說鄭州富士康新招了5萬人, 這是打算從印度轉回中國「老家」了。

畢竟,此前富士康跟印度說好的一系列計畫都沒落實,而印度政府承諾的激勵計劃,實際也成了一紙空文。

印度和富士康這兩個千年老狐貍的「分手」,到底是誰坑得多一點,誰又是贏家?

印度:我有100億,快來玩啊

沒有和印度眉來眼去之前,富士康的目光就先瞥向東南亞了——越南是該公司「相中」的另一個目標。

明明在國內很穩,為什麽還要三心二意?因為富士康是主做代工手機的,尤其蘋果還是公司的大客戶。

手機生產不光要有大量有經驗的工人,還得具備完善而穩定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恰恰上一任美國總統川普,死活要跟我們打貿易戰,動搖了手機制造和芯片產業的穩定。

這是富士康想要到他國建廠的起點,不過公允一點說,富士康想的並不是完全撤出國內,而是想在他國另建同等規模的產業線。好比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裏,可保公司在任何時候都穩定生產。

富士康的小心思,正好和莫迪政府另一個想法不謀而合。前兩年,就在富士康大規模在越南布局產業鏈時,莫迪也在極力創造和富士康結合的機會。

印度這邊,其政府處處將自己和中國對標,總覺得他們人口已經壓過我們一頭了,所以在經濟發展和制造產業領域也能蓋過我們。

尤其是前兩年川普上躥下跳,著實讓莫迪看到了機會,於是印度政府不失時機地推出了所謂的「對華產業替代」政策。

聽名字就知道,這是印度政府野心爆表,想要在全球制造業領域將中國取而代之呢。這野心能出現,也仰賴於新冠疫情又打斷了全球的供應鏈市場。

就這樣,各種因素在一個微妙的時間節點結合在一起,富士康也終於看到莫迪在那裏向自己「搔首弄姿」了。

富士康需要大量的人,這也是為什麽,近兩年在國外建廠時,會首先看向越南和印度。這兩個國家勞動力充足,尤其是年輕人的結構和規模,甚至比中國還要高。

尤其是印度,2022年的人口規模就達到了14.15億,相比之下中國為14.13億。人多,勞動人口的占比更是高達67%,每年新增的年輕勞動力都在1200萬人以上。

這便是印度能「勾引」到富士康的基礎。但光有人不行,市場和產業政策如何,也是企業優先考慮的。

印度政府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既然想在產業上取代中國,勢必要舍得下本錢。2021年時,印度政府高調表示,未來至少拿出100億美元,來扶持半導體和顯視器制造的發展。

這期間,富士康的董事長也和莫迪進行過多次會面,雙方「感情」就這樣一步步培養起來了。

從現在的角度看,這是印度先忽悠富士康上了賊船。可在當時,富士康是相信了印度政府的「花言巧語」的。

而且從用工成本的角度看,富士康也不是沒有懷著小心思。國內富士康工廠已穩定營運多年,工人勢必要漲薪水,用工成本在逐年上漲。

印度則不一樣,新建的工廠用工成本不高,再者印度整體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還不能和國內相比,這會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用工成本。

就這樣,印度和富士康便各自懷著小心思結合了。只是他們都沒意識到,這不是互利而是互坑的開始。

說著玩的195億美元計畫

印度用100億美元的激勵政策,成功忽悠來了富士康,不到兩個月,富士康就回贈了一個「大禮包」。

2022年2月,富士康和Vedanta集團簽署了合作協定,未來要投資195億美元,要在印度創辦一個大型的半導體合資企業。

該投資規模超過了1400億元,是不折不扣的大計畫,印度政府自然也相當高興。一旦計畫落地,就業、稅收、產業鏈各個方面都將變成現實。

接下來,印度政府表現出一副相當配合富士康的姿態,只是印度人沒有料到,富士康張口就倆字:給錢。

半導體產業自然是生產芯片的,印度政府在2021年已經宣布了,要對芯片的生產給予獎勵補貼。所以從富士康的角度看,芯片生產的第一步,自然是向印度政府申請資金。

去年彭博社曾報道,富士康和印度的Vedanta集團,首批申請的資金數額在幾十億美元,用於下一步生產28奈米的芯片。

富士康的申請報告遞交上去了,印度政府卻遲遲沒有動靜。好不容易等來了回應,卻是冷冰冰的拒絕,說是富士康申請的芯片標準不符合政府的設定。

接著,印度的市場監管部門又對合作企業Vedanta集團實施了處罰。政府給出的理由是,富士康和企業已經在生產芯片了,不過計畫是與Vedanta集團的控股公司進行的,違反了披露原則。

承諾的激勵資金沒拿到,倒是先經歷了各種波折。到了去年6月,芯片制造事宜還沒有敲定,而印度政府又通知富士康,讓他們就相關申請重新送出檔,政府也要重新評估。

來來回回折騰幾次,一年多的時間就過去了,兩家公司的合作落地看起來遙遙無期。這時候的富士康或許才意識到,印度政府承諾的獎勵,就是忽悠吧。

眼看計畫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富士康也不會甘願受印度政府的擺布。去年7月便宣布,與印度公司的合資企業不做了。

富士康給出的公開理由是「計畫進展不夠快,還存在無法克服的挑戰性差距」。

所以你看,印度政府先是用獎勵忽悠了富士康,後者也用所謂的合資計畫放了印度人鴿子。雙方互坑的第一步,也算是「禮尚往來」了。

你以為互坑就止步於此了嗎?錯了,這才僅僅是開始。接下來,印度會好好教富士康「做人做事」的。

人員素質差,良品率只有五成

富士康以為印度人多,將來建成更大的工廠招工很方便。然而卻忽略了很關鍵的一點,印度人沒有制造手機的經驗。

在國內,制造業發展了40年,智慧型手機更是在出現伊始,就是在國內大規模生產的。無論是鄭州的富士康還是東莞其他品牌的手機制造,不僅僅是人多,而是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這一領域的工人個個經驗嫻熟。

印度人在這方面自然沒辦法跟我們相比,工人技能參差不齊,尤其是每開設一條新生產線,富士康還得投入更多的成本和人力來教他們怎麽制作手機。

按說只要教會了他們,然後生產的多了就好了。然而印度人和我們相比,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也比不上。

我們現在一直吐槽內卷,但是客觀來說,內卷的背後,其實是我們中國人工作效率超高。人人都很勤奮,並且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這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最大的優勢。

反觀印度,他們大量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沒有中國高,素質整體很低不說,關鍵是印度人有不守時的壞習慣。

而像富士康工廠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一個工廠都是十幾萬甚至二三十萬工人聚集在一起工作生活。

這麽多的人,企業希望井井有條,希望用更低的成本來管理和約束。但是在印度,工人素質的參差不齊,勢必會讓富士康的管理成本增加。

如此一來,最終受影響的就是產品本身了。去年媒體就多次進行過報道,同樣是生產蘋果手機,印度生產線上的良品率,對比之下只有五成。大量的產品不合格,又進一步推高了企業的成本。

基礎設施問題不斷

除了工人的問題外,讓富士康頭疼的,還有運輸、電力、零部件進口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帶來的問題。

印度不像中國,擁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路,富士康工廠無論是成品出去還是原材料進來,運輸費十分昂貴。此前蘋果的工程技術人員也吐槽過,每次去下一趟印度工廠的車間,來來回回都十分麻煩。

另一方面,在印度用電也是麻煩事。電力整體供應不足,偷電也是普遍現象。哪怕像富士康這樣的大型企業,用電居然也不能得到保障,限電甚至停電頻頻出現。

上述不利因素,最終都以成本的方式分攤到了企業的各個環節。而經過這一系列暴擊之後,富士康才徹底看清印度就是個十足的坑貨。

可這其中不僅僅只有印度的責任,富士康當初看上印度,不也是沖著他們人多以及100億美元的激勵措施去的嘛。

只不過印度的吃相太過於難看,很快就露了底,富士康隨後的各種舉動,也不過是在及時止損罷了。談不上誰坑誰更慘,雙方半斤八兩。

結語

上個月,10億元資金投向鄭州,這被外界看成是富士康的回歸。iPhone 16馬上就要生產了,新機型和高端機型的制造,還得靠國內生產線。

這也是為什麽近半個月來,鄭州富士康工廠在海量招工的緣故。被印度坑過後,富士康明白,高端機型未來還要靠國內的生產線。

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富士康並沒有完全撤出印度,說明其依然抱著一絲僥幸心理。

去年有訊息說,未來富士康想把高端手機制造業務放在國內,而一些普通機型或者舊款的蘋果手機,則留在印度繼續生產。

這樣的布局實則還是為了利益的最大化,因為舊款手機的生產成本更低,放在國內生產用工成本高不劃算。

所以說來說去,富士康雖然被印度坑了幾次,可出於利益的考量,依然不想完全結束印度市場。

接下來,印度會不會再坑富士康,以印度的做事習慣,大機率還是會的。

參考資料:

【印度吸重力減弱?富士康「歸來」發展新事業】 環球時報 2024年8月10日
【5萬人湧入?鄭州富士康大量招工,知情人士:董事長剛在鄭州停留4天,非常少見】 每日經濟新聞 2024年8月11日
【富士康為何結束印度195億美元半導體計畫?】 21世紀經濟報道 2023年7月13日
【產業鏈轉移:與越南相比,我們更應該警惕的是印度】 第一財經 2022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