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科學與技術的演進史,為什麽我們需要第四次科技革命?

2024-02-16科技

在中國,很多人認為既然科學與技術混稱為「科技」,二者便系屬一事,甚至覺得技術來源於科學。事實上,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科學研究才緩緩的追平了技術實踐,在此之前,技術先於科學。例如,先有刀劍後有物理壓力;先有槍炮後有化學燃爆;先有手術後有醫學外科...

之所以技術先於科學,原因在乎小農經濟的技術實踐主要在試錯,簡單歸納即為:

用什麽手段,解決了什麽問題,達到了什麽效果。

不需要探究技術背後的為什麽,百次有一次好使就行,下次還按照「好使」的那次來,直到手熟爾

當小農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有閑」階級必然出現,時間對他們來說不算成本,那不就可勁嘗試

這也是古代四大發明出現在中國的原因,中國曾經擁有全球最發達的小農經濟

可惜技術在中國古代被視為奇技淫巧,碰了就是喪誌,更別提凝聚科學思想了

於是,在農業社會的簡單技術發展到盡頭時,中國必然會陷入「王朝治亂」迴圈

畢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又決定生產關系,假若來回還是那套「土地兼並」,如何有突破契機

西方在宗教、哲學、戰爭等多方面的耦合需求下,其社會上生長出了科學體系,鼓勵所有人技術探索。1698年,最早的蒸汽機被用於一個礦場,人類跨越了橫亙在文明前的一層技術台階,開啟了技術爆炸。但蒸汽時代中後期的技術變得越來越復雜,再想透過觀察「燒水頂開壺蓋」就創造發明,實屬癡人說夢。嘗試也必須得是掌握一定量級科學知識的人才,否則連公式、定理、圖紙都搞不清楚,成本過於巨大

1832年,手搖式直流發電機讓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科學對於技術的作用就不再是簡單的降低成本。在否定層面,科學對技術有了決定性,即「科學理論上行不通,技術上一定行不通」,耶穌都改不了。不過也不意味著「科學理論上行,技術上就一定行」,換言之,理論可以絕對光滑,現實要考慮各種摩擦。譬如,可控核融合、沖出太陽系、航太空母艦...理論上都能自洽,現實卻局限於材料、磁場、壽命等。

總之,隨著技術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要想技術進步,必須依賴於科學理論的發展。1946年,在圖靈、夏農、馮·諾依曼等人的研究基礎上,人類迎來了第三次科技爆發,IT產業蓬勃發展。一方面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另一方面,也影響了人類生活和思維方式。然而,這一次科技爆發卻遠沒有上兩次那麽強有力,只能算是一次「改良型」的爆發,而非「顛覆型」爆發。它的紅利期自然更短一些,紅利期是指每次進入技術爆發後,全球經濟都會進入拉升趨勢。

這是因為科技不但重塑生產力,還能夠創造新的需求,例如有汽車、火車、飛機,才有跨國旅遊一說。在進入第一次科技革命前,歐洲經歷了三十年戰爭(1648年),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歐洲開始無大戰,各國都安心吃起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紅利,一心蒙頭搞經濟。直到第二次科技革命前,歐洲又經歷了拿破侖戰爭(1815年),確立了維也納體系。

歐洲又開始無大戰,各國都安心吃起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紅利,一心蒙頭搞經濟。直到第三次革命前,兩場世界大戰把全世界都卷了進去(1945年),確立了雅爾達體系。世界開始無大戰,各國都安心吃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紅利,一心蒙頭搞經濟。直到今天,TikTok已經是巔峰了,紅利一點都不剩了,各國經濟都有點難搞了,該怎麽辦?戰爭是一條熟悉且有效的路,不僅在戰爭期間科技會因為競爭更容易突破。即使沒有突破也能夠搞一些老的需求出來,比如基礎設施炸平了再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