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走出神壇:即將到來的科學家下海潮

2024-10-24科技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但顯然,強刺激不會有了。國家將目光轉向新興技術,尤其是人工智慧,希望透過技術突破帶動經濟復蘇。

過去,我們從制度上、思想上,都沒打算推動科技和市場的結合。

制度上,透過行政體系圈養科研人員,絕大部份從業者領著行政薪資(自建科研團隊的企業占比是很低的)、以行政渠道分發經費。至於研究成果,能否影響世界、如何影響世界,其實沒人關心。說句難聽點,這一路徑下,最關心的,是你的成果能否滿足相應官僚升官的需求——即方不方便宣傳成政績。

思想上,將科研人員捧成神壇。科研人員都是神仙,是聖人,是端坐在神壇吃香燭的神像,他們不能跟世俗的利益沾邊。

這其實也是中國老生常談的——啊中國不註重研發,啊研發不能帶來是實際利益,啊怎麽都搞不出高科技。然後一看急了,不行啊科教興國啊。中國人要研發出自己的XXX!

於是就依托行政體系,開始搞人定勝天、大煉鋼鐵式的「科技趕超」。那活該你搞不成的。

如果要搞科技驅動,就要把科研從業者解放出來,從行政體系中解放出來,利用自己的能力,該辦企業辦企業,該掙錢掙錢。科研成果要走出實驗室、進入市場,才能成為經濟的驅動力。

不能讓科研從業者,成為少數官僚生產政績的原材料。

其實,最近那場你懂的大會,針對科研體系的改革,就是正確的方向。就是解放科研人員的方向。但恐怕,接下來會出現許多顛覆認知的措施,招致很多非議。

走出實驗室,進入市場

科技成果若僅停留在實驗室,難以對現實世界產生實質性影響。面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多重困境,要透過技術突破帶動經濟復蘇,必須推動科技走出實驗室,轉化為實際產品,創造出改變人們生活的具體場景,並進一步形成上下遊產業鏈。要實作這一目標,科研人員的角色尤為關鍵。

歷史上,許多科技革命都源於實驗室,但其真正的力量卻是在市場中得到體現。例如,工業革命期間,蒸汽機的發明改變了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推動了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資訊科技革命中,互聯網的普及和套用催生了無數新產業和新業態,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例子無不說明,科技只有與市場深度結合,才能釋放其全部潛力。

制度束縛與科技市場隔閡

盡管科技與市場結合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現實中卻存在諸多障礙,使得這一過程困難重重。大部份企業並沒有自建科研團隊,缺乏將科技轉化為實際產品的能力和經驗。這種情況下,即使有先進的科研成果,也難以找到合適的套用場景和市場機會。

更為復雜的是,政府的官僚系統在科技轉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並不理想。政府官員大多不具備科技知識,也缺乏市場運作的經驗,他們的決策和政策往往難以精準支持科技成果的市場化。這種情況導致科研與市場之間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隔閡。

長期以來,中國的科研人員主要透過行政手段進行「圈養」,大部份處於行政體系的管轄之下。這種體制內的科研人員雖然享有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和資源支持,但其科研成果難以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因為在行政體系內,科研人員的工作重點往往是完成科研任務和發表學術論文,而不是將科研成果推向市場。

這種體制安排導致了幾個主要問題。首先,科研人員缺乏市場意識和商業頭腦,難以主動發現和把握市場機會。其次,企業難以獲得優秀的科研人才和前沿的科研成果,導致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能力不足。此外,政府的政策和資源配置也往往無法精準匹配市場需求,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

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的成功往往需要科研與市場的緊密結合。例如,美國矽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高度市場化的科研環境。矽谷的科研人員不僅僅是科學家,更是企業家,他們既懂科技,又懂市場,能夠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商業產品,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

要解決當前的制度束縛和科技市場隔閡問題,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應當逐步打破行政體系對科研人員的束縛,鼓勵他們走出體制,參與市場競爭。政府可以透過政策引導和激勵措施,支持科研人員創業或加入企業,推動科技成果的市場化轉化。

解放科研人員

打破科技與市場的隔閡,需要從制度上解放科研人員,鼓勵他們「下海」參與企業經營生產。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應當扮演撮合者的角色,提供便利,幫助企業與科研人員建立合作或僱用關系,加快科技發現場景、轉化產品、催生產業鏈的過程。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鼓勵科研人員下海的政策。例如,可以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科研人員創辦科技型企業或加入現有企業。對於有意向下海的科研人員,政府可以提供創業指導、法律咨詢等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創業初期遇到的問題。同時,簡化科研人員創業和參與企業的審批手續,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幹預,讓科研人員能夠更加自由地投身市場。

其次,政府應當積極搭建科研與市場之間的橋梁。例如,可以透過建立科技創新孵化器、科技產業園等形式,為科研人員提供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過渡平台。在這些平台上,科研人員可以獲得企業管理、市場行銷等方面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市場意識和商業化能力。

除了政策支持,激勵機制的設計也至關重要。科研人員擁抱市場必須以市場經濟手段進行激勵。政府應當允許科研人員根據自己的科技貢獻,合法獲取更多報酬。對於在企業中表現突出的科研人員,可以給予稅收優惠、資金獎勵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和工作積極性。

歷史經驗表明,市場化激勵機制能夠有效促進科技創新。以美國為例,其科研人員的市場化程度較高,許多科學家不僅在高校和研究機構工作,還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或在大企業中擔任重要職位。這種市場化機制不僅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還大大增強了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

思想轉變

長期以來,社會普遍將科研人員視為高高在上的「聖人」,這種觀念阻礙了他們市場化的行程。科研人員被認為應該專註於學術研究,而不應涉足商業領域,更不應當官或獲取高額財富。這種思潮不僅影響了科研人員的職業選擇,也使得科技與市場之間的結合更加困難。

實際上,科學家進入市場、成為企業家,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在全球範圍內,許多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的背後,都有科學家的身影。例如,蘋果公司創始人之一的史蒂夫·沃茲尼克,既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師,也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他的技術創新不僅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也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再如,特斯拉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利用自己的科技知識和商業智慧,在多個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動了電動汽車和私人航天等產業的發展。

在中國,接受科學家下海當官發財的現實,是推動科技與市場結合的必然選擇。政府在撮合企業和科研人員、提供便利時,也需提拔一些懂科技的官僚,以免幫倒忙。這些懂科技的官僚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科技創新,還能夠在政策制定和資源配置上更加精準,確保科技成果能夠順利轉化為生產力。

此外,科學家從政當官,掌握一定的權力,可以更有效地推動科技政策的實施。在歷史上,許多國家的科技政策和創新戰略,都是由懂科技的官僚推動的。例如,日本在戰後實作經濟騰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政府中一批懂科技的官僚,他們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政策,使得日本迅速成為科技強國。

技術革命引領經濟復蘇的必然趨勢

透過解放科研人員,推動科技與市場的結合,我們可以加快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行程,實作經濟復蘇。這不僅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需要,也是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在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中國要在這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必須打破傳統觀念和制度束縛,讓科研人員能夠充分發揮其潛力。

科技革命歷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歷史上,無論是蒸汽機的發明、電力的套用,還是互聯網的普及,都曾經極大地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發展。這些技術突破的實作,離不開科技與市場的緊密結合。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應當繼續借鑒這種成功經驗,透過制度創新和政策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