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智慧眼鏡,仍在等待真正爆發

2024-08-25科技

美國兩大科技公司將在智慧眼鏡領域展開交鋒。據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 22日報道,下個月,社交媒體領域的長期競爭對手Snap 和meta都將推出全新硬體產品——AR(增強現實)眼鏡,Snap將於 9 月 17 日在洛杉磯推出第五代 Spectacles,meta將在一周後展出其首款AR眼鏡Orion。meta創始人祖克柏和Snap 執行長斯皮格爾都認為此類產品是下一代電腦平台,可能會像智慧型手機一樣無處不在。此前meta推出的具有AI(人工智慧)功能的Ray-Ban meta成為爆款,引發業界關註,不過其定位仍然是智慧語音眼鏡而非AR眼鏡。AI大火的背景下,國內外廠商紛紛布局,AI眼鏡似乎成為追齊AI手機的又一風口。但業界人士認為,與AI大模型結合的眼鏡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但是與AI手機相比套用場景仍有待開發,這一行業的真正爆發仍在等待AR眼鏡的突破。

AI落地的又一理想目標?

人工智慧大潮洶湧而至,正在尋找一切可能的套用落腳點,繼手機之後,眼鏡似乎正成為下一個AI套用落地的理想目標。

AI眼鏡概念已在資本市場上火出圈。8月第三周,智慧穿戴、MR(混合現實)概念等相關板塊持續上漲,博士眼鏡等多只概念股連續漲停。

逐漸成熟的AI大模型把輕量化眼鏡推向了舞台。隨著近期一系列智慧眼鏡新品密集釋出,國內外大廠正在集體押註這一蓄勢待發的AI風口。

AI眼鏡的爆款產品是2023年9月meta聯合雷朋推出的第二代智慧眼鏡Ray-Ban meta。美國市場機構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5月,這款產品的全球銷量已突破100萬,不但顯示出了強大的市場生命力,而且被認為有可能重塑AI終端的市場格局。

市場分析機構VR陀螺分析師萬裏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meta這款AI眼鏡舍棄了螢幕,但仍保留了喇叭、麥克風、網路攝影機等元件,可用於拍攝照片和視訊、通話以及聽音樂等,重量卻只有49克。萬裏認為,AI眼鏡是一種典型的可穿戴式裝置,在承載多模態AI、AI語音助手等方面,帶來的體驗會優於AI手機。以AI識圖場景為例,AI眼鏡可以實作一鍵操作,相比於AI手機「掏出手機、點亮螢幕,開啟APP」的操作更為便捷和自然。

「當AI眼鏡加上螢幕以後,還可以進一步呈現更多有趣的用例,雷鳥X2眼鏡面對面AI轉譯功能就很有代表性,當你和外國人聊天時,眼鏡采集到對方的聲音,自動轉譯後將文字投射到眼鏡,你就能即時知道對方在說什麽。這個過程不需要你掏出手機,能夠保留眼神交流,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聊天狀態。」萬裏說,類似的功能並不少,並且AI在落地場景上先後嘗試了不同形態的終端,從市場選擇來看,眼鏡是當前最成功的載體之一。

公開報道顯示,AI眼鏡是整合了AI功能的眼鏡,內建傳感器,套用了人工智慧、通訊、生物醫學工程等多種技術,從而實作人機互動、智慧感知等功能。不過國際權威市場數據機構IDC的產品分類中,並沒有AI眼鏡的概念,而是將AI眼鏡和AR/MR眼鏡統稱為智慧眼鏡。

當前國內外科技公司均在加速布局智慧眼鏡領域。除了上文提到的meta和Snap外,蘋果預計在2026年後推出AR眼鏡,今年國內的智慧眼鏡市場也迎來了新品釋出的高峰期,小米、華為都已推出了相關產品。還有更多廠商醞釀年內推出AI眼鏡。

萬裏認為,2024年或成為AI眼鏡迅速發展的起步之年。

「處在初期探索階段」

AI眼鏡概念股龍頭博士眼鏡上周連續5個交易日漲停,一周累計上漲近150%。本周卻連續3個交易日出現大跌,上周巨大漲幅已失五成。AI眼鏡在資本市場上的暴漲暴跌似乎折射出市場對這個產業發展前景並不統一的認知。

IDC數據顯示,2024年可穿戴裝置出貨量有望達到5.597億部,同比增長10.5%。其中增長最快的是智慧眼鏡,2023年出貨量增長128.2%,而智慧戒指、智慧型手錶同比增長分別為34%和8.7%。尤其是meta與雷朋眼鏡合作的Ray-Ban meta,銷量超出預期,在眾多AI可穿戴裝置的競爭中率先沖出重圍。

申萬宏源分析師林起賢在8月17日的研報中提到,智慧眼鏡正逐漸成為重要的AI硬體落地形式,尤其有望成為通用的多模態AI助手的重要載體。他認為,相對手機,智慧眼鏡更接近使用者視覺,作為多模態大模型的硬體套用載體,可以使未來多模態AI助手獲取的視覺輸入與使用者自身視覺感知一致,使用者喚醒AI功能的使用體驗將有質的提升,AI眼鏡有望在AI時代成為十分重要的消費電子裝置。

萬裏告訴【環球時報】記者,AR眼鏡已經發展多年,但是並不順利,尤其是去年更顯落寞。但是meta與雷朋合作的產品舍棄了AR的螢幕並與AI大模型結合,一下子就火了。這樣一款爆品讓產業看到了關於「AI+AR」的新契機。

對於整個行業的發展前景,萬裏認為目前該行業處於起步階段,遠遠談不上成熟。他說:「2012年谷歌就已經推出AR眼鏡,但在光學、顯示、佩戴、算力上很難突破,整個產業在技術和市場上的進展還是非常緩慢的。現在多了一個選擇,可以先不要光學顯示,先把AI用起來。因為這很容易實作,並且技術門檻不高。大小廠商先後介入,加持了AI概念,所以一下子就顯得非常火爆。」

萬裏稱,目前AI眼鏡仍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AI大模型所帶來的套用場景到底對市場有多大的吸重力;二是把AI所需要的各種硬體整合在一個對重量和外形有嚴格要求的眼鏡上,去追齊和趕超手機,還是非常有難度的。

萬裏認為,目前AI眼鏡的功能比較局限,有些使用者在嘗鮮之後,找不到興奮點,體驗很難持久。但好處是,因為它佩戴方便,有可能會部份取代原有的真無線耳機市場。所以AI手機未來能走多遠,AI大模型的高度將決定AI眼鏡生命力。

據萬裏介紹,當前AI眼鏡市場上主要有三類選手,部份廠商是從AR賽道轉過來的,AI帶來的熱度迅速吸引了它們。萬裏說,因為AI眼鏡技術門檻相對不高,它們便迅速切換到這個賽道,展示了企業在市場上的靈敏度。另外還有一類「大廠型」選手,一直在持續投入,不過推出新品的積極性偏低,這表明其仍然在觀望。剩下的還有部份智慧穿戴裝置初創企業,試圖借著AI熱潮,在這一賽道上搶占位置。

IDC中國研究總監潘雪菲在采訪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智慧眼鏡整體仍處在初期探索階段,行業有待繼續發展。

「AR眼鏡是未來趨勢」

AI眼鏡如何擺脫與AI手機的重疊,並獲得獨立發展空間,以及更高級形式的AR眼鏡如何擺脫技術桎梏,是智慧眼鏡目前面臨的雙重難題。

中信證券一位分析師在最近的一份研報中預測AI眼鏡的發展趨勢是:智慧音訊眼鏡到AI+智慧音訊眼鏡,再到AI+AR/MR眼鏡。第一類產品中,眼鏡透過藍芽和手機連線,可以接收手機中的通話、音訊等資訊,目前已有大量產品上市。隨著越來越多接入AI大模型,AI眼鏡可以實作辨識影像、即時轉譯等,達到更智慧、更連續的人機互動,Ray-Ban meta就是代表性產品。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升級的AR/MR眼鏡,可以實作虛擬與現實資訊的結合,但由於量產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問題,這一階段的發展仍然步履蹣跚。

潘雪菲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IDC一直在跟蹤和研究智慧眼鏡的發展趨勢,而並非AI概念成為熱點之後才開始追蹤。IDC將市場上的智慧眼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帶顯示功能的,通常搭載音訊或網路攝影機功能,歸類為可穿戴下面的智慧眼鏡,包括目前市場上正火的AI眼鏡;另外是具有顯示功能的,歸類為AR眼鏡。潘雪菲認為,目前所謂AI眼鏡作為AI套用的一個重要場景,能夠實作一定互動,且具有穿戴產品隨身性的優點,不需要過渡動作就可以進行語音互動,使用更加自然。但目前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語音互動上,更加多元化的使用場景有待進一步開發,否則無法區別於AI耳機和AI手機等。

潘雪菲認為,由於眼鏡本身物理特性的限制,無法整合靈敏度更高、種類更多的傳感器,加上成本問題,目前AI加持的智慧眼鏡的套用場景還非常有限。智慧眼鏡更大的前景是具有顯示功能的AR眼鏡,其套用場景更加豐富和多元,能夠滿足更多領域的套用。

萬裏認為,AR眼鏡一定是行業發展的趨勢,AI眼鏡則是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分支。萬裏對AR眼鏡的遠景持樂觀態度,但是其發展需要靜待技術上的進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