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深度觀察|大模型「落地」一年多未現爆款 AI收費:B端先買單 C端不買賬

2024-10-19科技
盡管經過一年多時間大模型的落地與升級叠代,「大模型套用缺乏爆款」仍是業內共識。全媒體記者調查發現,使用場景有限、效果不如理想、套用同質化、文本內容刻板等是C端使用者在實際使用時遇到的主要問題,而一些AIGC套用「翻車」情況也是頻繁出現。昂貴和持續不斷的研發、算力、硬體等費用投入、大規模研發人員後台支持,這讓全球大模型廠商都被迫將大模型商業化提速,如何完成觸達個人使用者的「最後一公裏」,出現爆款級別的套用是廠商們急於突破的。
AI套用: 效果參差不齊 容易「翻車」
「大模型生成的視訊,效果沒有我想象的好。」從事編輯工作的阿穎此前透過文生圖的大模型套用,嘗試生成多段AI視訊並使用在社交平台釋出。科幻、炫酷、夢幻、漫畫感、賽博龐克感……這些都是許多使用者使用過文生視訊大模型後,對視訊生成的評價,但同時缺乏真實感、違背常理、看多也就這樣成為它們「尷尬」的地方。有使用者橫向評測多款已在市面上推出的視訊生成工具,目標是生成一段貓咪烹調的視訊,結果顯示,有的視訊中貓咪的手「變成」了人類的手,有的視訊中貓咪「只看不做菜」,而有的視訊中生成的貓咪「偷感」十足。該使用者指出,文生視訊的「效果參差不齊」,至於用圖片生成視訊,更容易出現「翻車」現象。
另外,上述使用者阿穎更表示,使用文生視訊時,是找了專業人士幫忙寫提示詞,生成的視訊才算基本貼合需求。「如何給大模型輸入準確的提示詞,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是一門學問。」大模型的業內人士承認,大模型套用與傳統搜尋不同,但在實際套用中,大部份人還是習慣用搜尋引擎的思維模式去使用大模型。
AI手機:生產內容同質化、缺乏個性
除了下載在智慧型手機上的大模型套用、AI助手外,AI手機、AI PC是當下大模型直接「植入」硬體的重要手段。作為大模型最容易「觸及」到消費側的硬體,華為、Oppo、vivo、榮耀、三星等廠商都大舉進入AI手機,搶奪市場。
拍照達人孟女士,對AI手機的拍照功能抱有很高的期待。她說,AI消除功能聽起來能讓我們的照片更完美,但用起來效果,跟她預期的還是有差距的。
縱觀目前手機廠商推出的AI功能,除了在文本創作、圖片生成等功能,還有比較大的賣點是提升使用者互動體驗,扮演智慧助理的角色。但要做到這一點,AI手機的反應速度就得快。資深數位愛好者張先生吐槽反應速度慢,有時候,他就是想快點找到張照片,但AI手機處理起來總是慢半拍。另外,雖然AI手機理論上能根據消費者的喜好和習慣來提供個人化服務,比如推薦餐廳,但張先生說,這AI有時候就像還沒學會走路的孩子,目前還在數據積累訓練,經常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讓他哭笑不得。
跨平台和跨系統的協同能力是AI手機發展的另一個挑戰。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廠商們正在努力打通不同裝置和系統之間的壁壘,但目前AI手機在跨裝置操作和數據同步方面仍然存在諸多限制。例如使用者可能希望在手機、平板和智慧型手環等裝置間無縫切換和使用AI服務,但受限於不同作業系統和平台的相容性問題,這種跨平台的協同能力尚未完全實作。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直言,盡管大模型在理論上具有強大的處理能力,但在實際套用中,其效果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如數據品質、模型訓練程度、演算法最佳化等。
AI座艙:語意理解能力薄弱 仍處於起步階段
智慧座艙是大多車企接入大模型最容易的落腳點之一,但記者發現,目前,大模型主要的功能點集中在語音互動、娛樂功能、知識庫等模組,在情緒感知、智慧助手、情感對話、多模態互動等方面還有更多進步空間。尤其是部份大模型產品只有單一的互動內容,薄弱的語意理解能力,以及娛樂推薦對個人化的輕視,也降低了使用者的使用體驗。
汽車業資深人士對記者說,「舉個例子,車裏面的人感覺熱,就想讓車內的空調再調低一點。有部份能力較低的大模型就要準確表達,請將空調調低一點或者具體調到多少度。但是聰明的大模型,在悟意能力較強,我們只要說熱了就能自動把車輛空調風量調大,同時也把溫度調低。」
不過,該人士進一步解釋,現在更高階的大模型在汽車智慧駕駛上,會發揮大作用。尤其,現在車企在智慧駕駛上的高階智慧,會使用「端到端」的大模型技術,當然,但只是初級階段。「端到端」的高階大模型「上車」後,會讓智慧駕駛在即時啟動後,在城市NOA對路段、路況的感知能力會有提升,「但現階段體驗都普遍不佳。」他說道。
「大部份大模型產品在智慧座艙功能的實作上還處於起步階段。」火山引擎汽車行業總經理楊立偉認為,未來大模型助力座艙的理想狀態是,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一步到位」滿足使用者的個人化需求。
【趨勢】加強多場景滲透 盡可能降低使用門檻
讓使用者從「嘗鮮」到「常用」,增加AI套用在各個場景各個領域的滲透率,盡可能降低使用「門檻」——無論是基礎模型廠商還是終端企業,這都是他們做AI大模型「落地」時達成的共識。
在漫長車程中,如何穩住永遠」坐不住」的孩子?只需要語音簡單說一句:「家裏小貓爬上了窗台。」車載中控屏上就能輕松繪制出一幅生動的畫面。這個場景,是在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小米車主陳斌靠跟孩子進行車機AI繪畫互動遊戲,度過了漫長的堵車時間。據悉,人工智慧助手「小愛同學」與阿裏雲通義大模型達成合作,強化其在圖片生成、圖片理解等方面的多模態AI生成能力,在小米汽車、手機等多類裝置落地。
第三方機構QuestMobile最新的報告顯示,在AIGC領域,各廠商均已將「智慧體」打造為各端服務的核心,成為使用者解決特定場景問題的助手。
PC/Web端的「智慧體創作平台」整合豐富的功能簡化AI套用開發,適合復雜場景的智慧體搭建;而APP端則以「一句話生成」的低門檻創作模式吸引廣大C端使用者參與。
業界預期,隨著AI終端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快速滲透,新功能、新玩法、新套用或將快速湧現。
【觀察】垂直領域或被大模型重塑
對於大模型的商業落地困難,業界有個生動的比喻:「拿著錘子找釘子。」怎樣能找到合適的「釘子」,尤其在C端如何才能成為現象級的套用,都是各家大模型廠商、AI硬體廠商們所尋求的答案。
目前來看,大模型C端落地主要有兩種模式。一類是文小言、混元、豆包等AI原生套用,另一種是將其套用到原有硬體或套用上,成為AI助理最佳化體驗。當前手機、PC甚至汽車、家電廠商都在布局AI,但是使用者對這些所謂的AI產品、大模型產品態度模糊,一來是AI體驗沒有明顯提升,這跟大模型的技術與算力未達到預期有關;另一方面亦擔心此後廠商會借AI來收費。
業內人士指出,對於C端,軟體或硬體最理想的模式是收費,但是一談到收費,國內使用者對產品的要求就會很高。然而,在大模型廠商急於「變現」,市場終端又迫於尋找行動網際網路後時代後的增長點,導致目前的結果是B端企業先買單。「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C端不買賬,所謂大模型的商業化只是空中樓閣。」
另一方面,作為「錘子」這一工具的大模型,全球廠商已「燒了」不少錢,因此不管是先透過B端買單再傳遞到C端,還是直接C端收費,行業逐漸「卷」起來。「目前看‘拿著錘子找釘子’還是比較難的,不是一定沒人能跑出來。」Soul App技術長陶明接受采訪時表示,出發點不是要解決某一個需求,而是要找到一個問題再用大模型解決。大模型公司也不可能只是找一個釘子,找多個釘子才能提升成功率。C端產品的套用一定先有一個具體需求,再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陶明估計,下一步,C端將「卷」垂直領域。社交、教育、醫療等垂直領域一定會被大模型重塑,比如教育行業並非一家公司能把所有事做好,肯定要走到場景裏,比如把大模型和自然科學學科結合,客製化輸出內容,會越來越細分。
文、表/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文靜、鄧莉、張露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龍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