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資本一夜抽逃輝達

2024-08-30科技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王欣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在全世界的翹首企盼中,輝達釋出了財報,不料這卻讓黃仁勛「摔了一跤」。

美東時間周三美股盤後,輝達釋出了2025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截至2024年7月),總收入同比增長122%達到300.4億美元,高於華爾街一致預期的287億美元,也創下公司單季度營收的歷史新高;凈利潤翻倍達166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168%。

盡管有著無可指摘的業績表現,但投資者們完全不想買輝達的賬。 在財報釋出後,輝達股價極速跳水,跌幅最高達到8.85%,市值一夜蒸發2000多億美元。

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輝達甚至直接帶崩了美股的芯片板塊。在美東時間8月29日開盤前,台積電、AMD、博通等公司均有2%左右的下跌。

這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似乎在證明一件事情——盡管科技公司普遍認為,AI正在為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但AI產業自身,遠比想象中的脆弱。

那個今年被反復拿出來討論的問題,這一刻再次被人們想起:這一輪AI浪潮,是否已經出現了泡沫?

資本為何抽逃輝達?

如果只從財報本身來說,輝達依然是行業中毫無爭議的「賣鏟人」。

公司目前最重要的數據中心業務營收為262.7億美元,同比增長154%,超過此前華爾街給出的250億美元的一致預期。

很大程度上,這要歸功於矽谷巨頭之間的「算力軍備競賽」。

僅以微軟、亞馬遜、Meta和Alphabet四家公司來看,根據各家此前釋出的全年資本開支計算,上述公司今年在人工智慧領域投資總額高達1060億美元。

與此同時,輝達也在與下遊代工廠商一起,穩步提升高效能計算卡的產能。今年年初,中國台灣地區媒體曾多次爆料,台積電的CoWoS封裝的產能存在明顯不足。

但緊接著,在今年3月,輝達CFO Colette Kress在一次投資者會議上透露,輝達在CoWoS產能的問題上,已經認證了除台積電外的其他封測廠商,預計H100芯片的總產能有望從去年的50萬塊,大幅提高至150萬-200萬塊。

財報上的數據也基本可以坐實這一點。

盡管輝達並沒有在財報中,詳細羅列出產品的出貨構成,但考慮到最新的H200芯片在今年4月剛剛開始向下遊客戶交付,且同期A系列芯片出貨量降低,因此本季度輝達數據中心的核心產品仍然是H100芯片。

結合該部門154%的同比增長,基本可以推算,本季度H100的出貨量相比去年同期或實作翻倍。

另據財報發電話會議的溝通內容,H200芯片將從今年三季度大批次交付,即便下一代芯片將於年內量產,但市場對於H200的需求在下半年依然會持續提升。

黃仁勛給出的判斷依據是,「全球雲服務提供商幾乎沒有多余的GPU容量,而輝達的GPU是唯一能夠處理和加速SQL數據、Pandas數據、Pandas和Polars數據科學工具包的加速器,在等待Blackwell期間,Hooper仍然是最佳選擇。」

相比於數據炸裂的IDC(數據中心業務),本季度輝達遊戲業務顯得要平淡了一些:期內營收達到29億美元,同比增長16%。

當然,這裏面有個客觀因素是,目前輝達遊戲業務中的主心骨——RTX 40系列,其釋出時間集中在2022年底至2023年年中,大多數有顯卡升級需求的玩家已經在去年完成換新。因此,本季度遊戲業務16%的增長算是比較理想。

實際上,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輝達的遊戲業務極有可能迎來一次階段性爆發。

一方面,全球遊戲市場正在復蘇。 根據DMM的【遊戲投資評論】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遊戲行業的總投資額達到了81億美元,幾乎是2023年全年的兩倍。

年內多款現象級遊戲作品的出現,也在為輝達持續創造利好。比如近期大熱的【黑神話:悟空】在上線首日期間,天貓數據顯示,「輝達黑悟空聯名」顯卡等商品的搜尋量增加了1379%。

另一方面,按照輝達的計劃,RTX 50系顯卡將在今年年底開售。屆時,將有望伴隨遊戲行業的回暖,再次釋放一波遊戲玩家的換機需求。

總的來看,輝達的兩大核心業務,無論是當前業績,亦或是未來預期,都很難跳出毛病。

那麽輝達究竟為什麽,讓投資者一夜失去信心。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 輝達的下一代芯片Blackwell在量產上的確出了問題。

這裏需要簡單介紹下:Blackwell並不是一種芯片,而是一個平台,可以把它看作是過去Hooper架構的延伸,但效能卻實作了全方位的碾壓。

今年的GTC大會上,黃仁勛曾舉例稱,「訓練一個1.8萬億參數的模型,需要8000個Hopper GPU和15MW的電力,而2000個Blackwell GPU就能完成這項工作,耗電量僅為4MW。

但就是這麽一款被業界寄予厚望的芯片,前不久卻被曝出,這款GPU存在嚴重的設計缺陷,原定今年三季度的上市時間,被推遲到明年第一季度。

在財報釋出後的電話會議上,幾乎近一半投資機構人士都在詢問,「Blackwell究竟怎麽樣了?」

對於這個問題,輝達CFO Colette Kress表示,「公司已經向合作夥伴和客戶發送Blackwell樣品,但需要對Blackwell芯片的掩膜做出改變來提高生產良率」。

Kress的這番表態,完全沒有起到為投資者「服下定心丸」的作用,因為這變相承認了Blackwell就是存在設計缺陷,同時也沒有明確說明,這款芯片能否在年內交付的問題。

另外一個被市場所看空的因素,則是來自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

盡管輝達並沒有詳細列出中國地區的營收占比,但這家公司明確表示,中國數據中心收入在第二季度仍環比增長,並成為該公司數據中心總收入的「重要貢獻者」。

不過,輝達仍無法給出在中國市場應對銷售挑戰的方案。

目前,除特殊渠道流入中國大陸的高效能計算卡外,輝達在國內的主力出貨產品仍以特供版芯片「H20」為主,但面對國內同型別產品時,H20除了軟體生態外,很難說有多大優勢。

郁金香泡沫or內燃機革命?

與所有偉大的泡沫故事一樣,最新的AI敘事傳遞出似曾相識的感覺:人工智慧將像引爆工業革命的內燃機技術一樣,「改變世界」,提升生產率,做大蛋糕。但華爾街擔心的是,如果除了輝達之外沒有人從人工智慧中獲得報酬,那麽人工智慧市場最終將跌至谷底。

因此,除了這些眼下的問題之外,輝達還面臨著一個價值數萬億美元的長期關鍵問題—— 大型科技公司透過購買輝達GPU,來建設數據中心的巨額投入,是否能獲得報酬?

針對這一問題,黃仁勛多次在公開場合的回應是:「如果你投資於Hopper或Blackwell這類加速計算基礎設施,不僅能節省大量數據處理成本,還可以迅速將這些設施租賃出去,帶來快速報酬。」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這場以輝達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狂熱敘事,其巨額投入的盈利報酬存在於預期,且是一筆超過10年期的未來報酬。

「這些投入對於AI是至關重要的,但可能需要15年乃至更漫長的歲月才能收到報酬。」微軟CFO艾米·胡德這樣解釋在AI的基礎設施上的重金投入。——季度內微軟資本支出達到2024財年以來單季最高的190億美元,幾乎都用於AI、雲端運算相關的「基礎設施」投入。

然而,投資者卻沒有耐心等待兌換這張為期十年的空頭支票,在艾米·胡德這一表態後不久,微軟美股應聲下跌,一度從當日高點降幅超過2.58%,後降幅收窄至1.19%。

紅杉資本的分析師大衛卡恩在 7 月 6 日釋出報告,認為 AI 產業泡沫加劇,年產值超過 6000 億美元,才夠支付數據中心、加速 GPU 卡等 AI 基礎設施費用。然而,將所有AI公司的年收入加起來,卻依然存在 5000 億美元的巨大缺口。

矽谷更多的人開始質疑AI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圍繞人工智慧敘事的「投機狂熱」泡沫和「幻覺」還能維持多久?

此前,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資者之一Prosus Group的AI和數據科學全球負責人歐倫貝納特(Euro Beinat)表示,科技高管對人工智慧的能力做出宏大承諾的時代「即將在未來16到18個月中結束。」

早在8月初,知名對沖基金艾利洛管理公司(Elliott Management)就在致客戶信中表示,輝達正處於「泡沫」之中,推動這家芯片巨頭上漲的人工智慧技術也被「過度炒作」了,迄今為止還沒有帶來「與其炒作相稱的價值」。

至於市場泡沫何時破滅,艾利洛表示,如果輝達公布的數據不佳並「打破魔咒」,這種情況就可能發生。

而這一泡沫,也蔓延在國內大模型浪潮迸發的始終。

輝達之「痛」給國內行業敲響警鐘?

隨著多家大模型公司先後完成新一輪融資,大模型公司的估值準入門檻已經卷到了200億元新高。但也有一些聲音認為,國內這波大模型浪潮正在催生泡沫。

這是因為,大模型公司的商業盈利模式卻始終成迷。為了講好商業化的故事,今年越來越多的基礎大模型公司開始「模應一體」的探索,希望透過套用層的探索帶來真實新增價值。

以某AI獨角獸為例,其To B端業務線收入不達預期,推出的AI to C產品雖然積累了一定的使用者規模,但日活和留存已達瓶頸期,只能透過買量的方式獲取增長。

但是,AI To C產品難以找到行之有效的獲客、轉化方法。某互聯網平台營運告訴虎嗅,由於不能沿用消費電商等傳統的推廣途徑,AI產品獲客增長並沒有可以模仿的有效路徑。

投資人向虎嗅透露,該公司這一產品的長期留存不超過1%:「這就像是一個滾雪球遊戲,透過這種模式拿到VC的錢後,再去投錢推廣獲得更多使用者維持DAU,但使用者留存極低,就只能繼續重復投錢推廣獲客,再加上算力的高成本消耗,整個過程難以帶來新增價值,可能會有崩盤的隱患。」

這樣的泡沫,在大模型浪潮帶上風口的具身智慧上,也同樣存在。人形機器人的前沿敘事,帶來的究竟是真實價值還是短期泡沫?

某機器人公司CEO告訴虎嗅:「一個人形機器人公司,因為最終生產的人形機器人無法在工廠執行工作,不得已訂購了傳統工業機械臂來交付。」

然而,國外的投資者顯然更容易為這些AI敘事買單。但國內的資本環境,使得投資者更加關註初創公司的商業化問題。一些「現實主義AIGC」的論調——要求AI初創公司能夠馬上變現,已經快成為AI投資圈的主流觀點。

長期關註中美AI創投的某知名投資人談及國內AI投資現狀時曾自嘲道:「還是怪我們 VC 不努力,幾年前沒人問那些燒錢很猛的公司賺不賺錢,這首先還是與這個中美兩國資本環境有些關系。」他甚至給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人家富二代就可以一直讀書讀到PhD,然後再去找工作。咱們有時候可能被迫這個讀完中專就得找工作」。

這也使得「國內的AI泡沫並不像美國那麽膨脹」,上海人工智慧技術協會首席顧問尹智對虎嗅表示:「與國外商業資本為主的投資導向不同,國內的AI投資,大多集中於政府出資的數據中心、伺服器等實體基建產業,這像是沒人會問修建高速公路何時能賺錢一樣,原因在於它帶來了上下遊產業和就業繁榮。」

另外,也有多位從業者向虎嗅表示,國內的AI產業尚處於上升期,談泡沫為時尚早,同時泡沫對於產業來說也起到正向作用。這波大模型浪潮帶來的關註和熱錢,能夠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對從業者來說是巨大的利好。

(Tips:我是虎嗅科技醫療組的王欣,關註AI及創投領域,,請註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