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商業快評丨技術創新不應視作就業的競爭對手

2024-07-12科技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近期,從中央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密集出台政策,支持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的發展。在國家及地方政策相繼出台的同時,自動駕駛也成為了國家的科技名片走向全球。7月9日,有關部門回應「China Travel」熱潮,稱武漢為「賽博武漢」,同時點贊無人駕駛汽車蘿蔔快跑。
由此,「自動駕駛」,再次成為市場以及大眾關註的焦點。
以百度Apollo為例。它既是中國自動駕駛國家隊,也是世界領導者,是全球最活躍的自動駕駛開放平台之一。全球知名調研機構Guidehouse在2023年Q1釋出的報告顯示,百度位列全球自動駕駛公司中的領導者(共4個),是該梯隊中唯一的中國公司。
據了解,百度自2013年開始研發自動駕駛,十年來一直堅持壓力式的、馬拉松式的研發投入,以技術創新驅動長期發展。數據顯示,百度在自動駕駛和人工智慧領域的累計投入超1500億,積累了超過1億公裏的高級別自動駕駛安全測試裏程,擁有超過5000項自動駕駛專利,其中高級別自動駕駛專利數量全球第一。
此前,在2020年和2021年,百度已連續兩次位列全球自動駕駛領域四大領導者之一,同樣也是領導者陣營唯一的中國企業。截至2024年1月2日,蘿蔔快跑總服務量超500萬單;四季度內,蘿蔔快跑服務單數同比增長49%至83.9萬單,在武漢地區全無人駕駛訂單比例達到45%。2023年6月,蘿蔔快跑作為「自動駕駛Robotaxi」技術的代表成功入選CNN釋出的【出行未來式:改變人類體驗世界的10個概念(技術)】榜單。
應該說,自動駕駛作為人工智慧賦能汽車行業的典型套用場景,既是數位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賽道,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更是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中國自動駕駛在技術層面處於國際並跑態勢,正加速從測試驗證步入產業化階段,為規模化商業套用奠定良好基礎。
國家層面,自動駕駛重點政策陸續出台。2023年11月釋出的【關於開展智慧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旨在促進智慧網聯汽車產品的功能、效能提升和產業生態的叠代最佳化,加速智慧網聯汽車產業化行程,推動智慧網聯汽車產業高品質發展。2023年12月釋出的【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指導自動駕駛汽車常態化營運服務的新發展階段。2024年1月釋出的【關於開展智慧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套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從城市端加快推動高級別自動駕駛無人化、商業化、規模化套用。
地方層面,已有51個城市出台自動駕駛試點示範政策,其中深圳、上海、杭州等多地已制定自動駕駛相關地方立法,不斷加速拓展套用場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等地已開展無駕駛人車輛公開道路試點示範,比如,北京在積極推進示範區3.0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大興機場等新套用場景,武漢在12個行政區內支持近500輛無駕駛人車輛常態化試點服務。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自動駕駛發展同樣如火如荼。
特斯拉宣布將於8月釋出高等級自動駕駛的Robotaxi產品,其推動FSD入華,也是希望獲得更多高品質接管數據,加速自動駕駛系統叠代。業界普遍認為,技術和套用方面,美國看Waymo(谷歌旗下),中國看蘿蔔快跑。2024年初, Waymo在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擴充套件到洛杉磯等地過程中,也伴隨著群眾的質疑,擔心會減少就業機會。這一過程中,美國車輛管理局(DMV)、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等給予了充分支持,積極回應並支持擴大營運範圍。Waymo新增營運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裏,允許在舊金山全域和大部份矽谷地區、洛杉磯全時段(7x24小時)、全無人(無車內安全員)可收費的規模化營運。
縱觀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最終都帶來了更多的工作崗位。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傳統駕駛員的需求,如出租車司機、貨運司機等。然而,這種替代並非簡單的崗位消失,也不會構成對就業的沖擊,而是就業結構升級,促進勞動力市場的深刻轉型。近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釋出公示,擬增加智慧網聯汽車測試員等19個新興職業納入職業目錄。招聘平台數據顯示,自動駕駛產業的招聘需求逐年攀升,成為就業市場的新熱點。新就業機會中不乏勞動密集型職業,如人工智慧數據標註師,其對參照物的性質進行標註,從而使AI機器能夠準確分辨並作出相應反應。據估計,在中國已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工智慧數據標註師」,有望成為新勞動力蓄水池。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大松表示:自動駕駛是全新業態,其套用場景還有諸多想象空間,甚至汽車租賃等場景可能比網約車場景更廣大,還遠未到能對當前就業市場產生沖擊的時刻。長期看,自動駕駛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傳統駕駛員的需求,如出租車司機、貨運司機等。然而,這種替代並非簡單的崗位消失,而是就業結構升級,促進勞動力市場的深刻轉型。
當前是自動駕駛發展視窗期,機會稍縱即逝。建議站在產業技術進步、國際競爭、長期發展等視角,理性看待自動駕駛開發中出現的質疑,建立起寬容的環境,形成堅定的政策支持體系與良好的輿論氛圍,給創新留足時間和空間。加快政策法規創新,更大力度支持頭部科技領軍企業,透過率先實作規模化商業套用,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