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攜程又爆「殺熟」大瓜…

2024-07-26科技

社會學家費孝通指出,中國人的關系更加強調角色之間在關系當中的地位的差別。由親向疏、從近到遠排列這些角色身份,使之成為一個位差系統。

欺騙者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開始了對自己熟人關系的濫用。「殺熟」物件是,往往遵循是差序格局從疏到親的順序行為的這種倒差序格局性,從情感性來說是由欺騙者對於人際關系中親疏關系的心理梯度決定;從工具來說,由各種關系所具有的稀缺性程度和穩定性程度決定。

用大白話就是,專門宰熟悉的人甚至親密的人。利用的就是熟悉和親密會產生的信任感,這是人際關系中最壞的一種模式。那些深陷傳銷組織,或者賣保險的,往往會對身邊人下手,陌生人他們也沒本事騙。

到了網路時代,殺熟有了新的內涵,也就是你越常用哪些網站和APP,網站和APP利用後台大數據分析就越了解你的喜好,對價格是否敏感等資訊,你用的越多同時也說明依賴性越強,於是對於常客來說,可能付出的價格反而要比新使用者更多——畢竟要用廉價來對新使用者產生黏性。

這種新時代的殺熟我們不陌生,已經討論了很久很久,當然也沒什麽結論和結果。有時候價差也不大,懶惰的人如我就很容易忽略過去,畢竟用順手和習慣的app,也不可能說不用就不用,改變一個習慣是很難的。

因此雖然不斷有討論,基本都無疾而終。最近,關於殺熟的話題又來了。

近日,億歐創始人黃淵普在朋友圈喊話攜程聯合創始人梁建章,質疑攜程「大數據殺熟」的圖片在網上瘋傳。

為什麽會瘋傳?還不是因為於大夥的心皆戚戚焉麽。

攜程方面給出的解釋是,「機票價格都是航司根據需求隨時在變動的」,但這個理由無法讓黃淵普滿意。之後黃淵普搜尋了幾趟國際航班,發現不少航班在攜程的價格都高於其他平台。

因此,黃淵普產生了兩個疑問,一,攜程的最高會員購票不存在價格優勢?二,和其他平台相比,攜程本身不具備價格優勢?

就此事,攜程方面對媒體表示,攜程不存在「殺熟」的情況,國際機票的價格會有波動,顯示價格不同可能是「對接的價格在緩存中」導致的。

這個答復太官方了,只有一個問題:有沒有看的時候是4000多,下單變成3000多,然後買完又變成4000多的例子?如果這種情況也有,那麽緩存之說是符合邏輯的,如果這種情況從來沒出現過,難道緩存也有智慧,懂得先用廉價吸引人,付錢時候再漲價?

隨便搜了下,這種事太多了,從訂飛機票訂酒店到打車,甚至從外賣到聽音樂,大數據殺熟的劣跡斑斑。

不信我們一個個來,剛才是訂機票的,我們看看訂酒店有朋友發現的事:

不同的手機,同時開啟一個網站,尋找一家酒店的時候:

打車:

吃外賣:

甚至聽音樂:

連人民日報都對此發表過評論,講的也算中肯:

可惜講的問題都對,方法卻等於沒說。

一般能這樣做的平台,都是有相當使用者積累的平台,甚至就是市場上那頭部幾家,如果都這樣幹,講真使用者可選擇余地並不大。

比如我也知道買機票去官網經常會更加優惠,但這就很不方便,得先用平台去看看有哪些航班,挑好後再看是哪個航空公司,再去下航空公司的app,除非特別閑且特別有耐心的人,普通人很難真的做到貨比三家,大部份還是算了算了。

哪怕一些app口碑早就不咋的,還是得用。相信這些app的後台們也清晰的知道這一點,於是更加得心應手肆無忌憚,加上有AI加持,更是不必用心,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取超額利潤。

關於第二條加強監管就更沒必要了,監管結果無非罰款,只要這個社會基礎和根源不解決,那些罰款還是會透過各種殺熟手段撈回去,因為按照經濟學原理,成本總是會讓最終消費者承受。而且,監管過度只會幫助監管者擴權導致尋租空間增大,並不能達到監管本身想要的效果。

那麽是不是就沒辦法了,也有。個體不嫌麻煩,可以買個最便宜的手機下一堆類似app專門用來訂票訂餐打車。只是這種所謂的方式跟app大數據鬥智鬥勇太過卑微太過憋屈,而下面這位胡女士做的就很好,用法律武器控告。曾經有一個案子就是典型的殺熟,主角就是上述那家公司:

這個案子還獲獎了:

然而胡女士僅僅是取得了微小的勝利,因為最後的判決依照現行法律,也就是賠了三倍而已:

我們就計算打官司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收益相比,收益微不足道,對這些殺熟成性的也不算什麽了不得的懲罰。所以下面就有人回復:

這是正確思路,只有每次打官司且打贏後,能獲得高額賠償,才能激勵更多的人出於利益而不是義憤拿起法律武器,利益的驅動要遠遠大於義憤的驅動,這也是市場規律的決定性作用。

除了這個途徑,應該沒有更好的路徑了。

在每個人拿起法律武器前,估計這次討論也會像以往那些殺熟的案例一樣,沈澱在人們的記憶中。

殺熟照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