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矽谷頂尖投資人:未來大勢,80%的人搞錯了方向

2024-05-09科技
#深度好文計劃#
「未來從科技中受益的人不到人口的2%,
而當今80%的人,
都在關註1%微不足道的事情。」
「未來,人類也許能在虛擬世界中永生。」
數據標註工廠中的「流水線」工人,他們為人工智慧產品做最簡單的甄別、標註和編輯工作,月薪約3000元
在美劇【上載新生】中,人類可在虛擬現實中實作「永生」
以上觀點出自吳軍,
他在科技領域的履歷驚人:
矽谷投資人,
畢業於清華電腦和電子工程系,
並在清華任教三年。
2002年進入了成立還不到4年的谷歌公司,
是中日韓文搜尋演算法主要設計者。
曾任騰訊副總裁,
擔任國家重大專項「新一代搜尋引擎和瀏覽器」計畫的總負責人。
今年5月,
他的新書【脈絡:小我與大勢】出版,
一條連線了吳軍,
和他聊了聊當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哪些未來趨勢、技術,值得被關註?
在技術不平等下,普通人如何自救?
我們該如何教育新一代年輕人?
科技真的會讓人更幸福嗎?
編輯:宋 爽
責編:倪楚嬌
吳軍
Q:您寫【脈絡:小我與大勢】的契機是什麽?
A: 我想寫這本書很長時間了,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我想寫寫對歷史的一些想法,我們過去可能無形中接受了很多關於歷史的錯誤思維方式。
我曾經開過一門叫「世界文明史」的課程,好多同學留言,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實這個觀點早已不符合現實了。我希望大家可以換一下腦子,不然可能會看不懂未來會發生什麽事。
第二個原因是,我想對未來該關註什麽、不該關註什麽做一個總結。我發現媒體們對未來的關註都比較窄,用了80%的內容,來關註GDP1%的事情。
書起名叫【脈絡】,是因為世界上的事情是在變化的,有時候變好有時候變壞,但脈絡不太會改變。所以書中也談到了當下與社會,因為它們和歷史、未來是一脈相承的。
吳軍用人工智慧生成李白風格的詩
他將1000多首李白的詩輸入電腦,讓人工智慧學習其語言模型。在他看來,ChatGPT的原理一樣,其「深度學習」的技術並不復雜
Q:那麽在您看來,什麽是被過度關註的?
A: ChatGPT這兩年在中國很火,很多人擔心自己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但在美國,已經沒有太多人去討論了。
我自己和我女兒的很多同學都在第一線做OpenAI相關的產品,所以我對這件事還比較有發言權。
ChatGPT的核心技術是深度學習,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奠定了,不算什麽新技術,只是這幾年發展得更為穩定了。包括OpenAI最近推出的Sora,其實技術上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我覺得大家沒必要恐慌,也不要勉強去尋找所謂新的機會,該怎麽工作就怎麽工作。
通訊方面,現在使用的5G,我們都覺得很先進,但它的核心技術其實是10多年以前的。接下來6G就快要出來了,但讓我很驚訝的是幾乎沒有人關註。
物流行業,全世界每8塊錢的GDP就有1塊錢跟物流有關,無論是運輸也好,相關的IT技術也好,這個行業的市場巨大。但被討論的,也並不多。
2023年,中國GDP中第三產業(含虛擬經濟)占比約54.6%
在吳軍看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Q:您在書中提到,近十年來,人工智慧、虛擬世界和區塊鏈是三個會影響未來的發明。
A: 人工智慧不必多說。我們將來會處理很多資訊,人處理不過來,就需要人工智慧來處理。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越高,虛擬經濟(包括專業服務、金融服務、資訊科技服務等)的GDP就越高。中國人均GDP如果想翻一番,靠賣汽車、房子、衣服都不可能,真正要靠的是發展虛擬經濟。
虛擬經濟中最虛的,就是虛擬現實。在未來,人類可能會把大部份時間都花在虛擬現實上,那上面的人比現實世界上的人更重要。
在虛擬世界裏,就需要虛擬貨幣,數據也會變得很重要。古代人只把土地作為資本來投資,現代人說資訊知識可以做資本來投資。進入大數據階段,個人數據會變得越來越值錢,可能比一個人自己的生命還值錢。未來的支付、數據的使用,都會和區塊鏈有關。
在美劇【上載新生】中,人類可以被上傳至虛擬現實中實作「永生」
Q:可以幫我們描繪一下「虛擬現實」嗎?它目前的發展行程如何?在技術上,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A: 理想的虛擬現實幾乎可以解決我們所有的需求。你可以足不出戶,到你心儀的大學去上課,去很難到達的非洲或者南極遊玩,和那些你崇拜的人見面。
很多人可能會說,現在飛機、高鐵那麽方便,我們不是想幹什麽幹什麽?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比如你想回到宋朝,或者到黑洞邊緣去旅行,這件事顯然做不到,但你可以在虛擬現實中體驗下。那什麽事情是能力可及,但因為沒有時間、成本太高或者不敢做而沒有做的呢?比如你是一個福爾摩斯迷,想像他一樣去破幾個案,但你又不想真的去考警察大學當刑警,那你就可以去虛擬現實中過個癮。
現實世界的人一生的活動都會被虛擬世界紀錄下來,當他死去後,人工智慧會根據這些資訊完整重構他,並讓他在虛擬世界得到永生。甚至對那些資訊保存比較完整的古人,我們也能將他們復活,將來和孔子、牛頓對話就不再是夢想了。
講到虛擬現實,大家可能會想到2021年臉書改名叫元宇宙。他們不僅只是提提概念,而是投入了100多億美元去做元宇宙產品。為了避免在未來競爭中落下風,微軟公司也成立了元宇宙團隊。可是它們運氣都不太好,趕上疫情,加上技術儲備不夠,不到兩年就都宣布失敗了。
在虛擬現實中,可以到很難到達的地方旅遊
(圖片來源:蘋果 Vision Pro 官方視訊)
最近的最新動向,是蘋果的第一款VR眼鏡Vision Pro,我找朋友幫忙,在上市前就試用了一下。它有兩個我很喜歡的功能,一個是設定虛擬的工作環境。比如我把正前方設定成圖書館,感覺像在圖書館裏工作,左邊設定成海,工作一會兒可以轉頭看海景,右邊設定為家庭的環境,放上一些照片和油畫。第二個是遠端視訊聊天,Vision Pro可以透過長相重構對方的三維模型,這樣你感覺就不再是和一張照片在聊天,而是一個立體的人。
和過去的VR眼鏡相比,它的優點是畫面解析度足夠高、反饋幾乎沒有延時。但它太貴,技術上也有很多問題,比如VR視訊的生態還沒建立起來,內容太少,對近視人群不友好,充電不方便等等。Vision Pro會是相關產品的一個開端,但它一定不會成為爆款,以後肯定會有更好的產品替代它。
透過MR技術,醫生及病人可以更直觀地檢視3D醫學影像
Q:您經常會走訪全世界非常頂尖的科技公司,有什麽樣的技術,是讓您特別驚喜、期待的嗎?
A: 我個人特別期待的,是一些生物醫學技術上的突破。
比如複制技術,老年人的膝蓋不行了,能不能打印或者複制一個新的膝關節。
MR技術,就是混合現實技術,可以在現實環境中引入虛擬場景資訊,比如在醫療過程中,實作3D醫學影像、或遠端會診手術等,我很期待,這個技術能否幫助研發新藥,逆轉一些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癥。
我為什麽這麽關註醫療、養老呢?
因為美國現在看病占掉了GDP將近20%的錢。中國看數據會低一點,但如果把那些保健品加上去,應該也差不多。
未來,人類創造的財富中的1/5,可能都拿來治病了。所以未來的重點之一,就是提高醫療效率,降低醫療成本。
日本的護理機器人Robear
截止到2018年,日本政府在護理機器人的研發上
已投入超過3億美元
在過去的40年裏,醫學的進步,讓人類平均壽命增加了10歲,看上去是過得更幸福了。但實際上,老年人健康生活的時間並沒有增加,只是增加了10年需要被照顧的時間而已。這不僅增加了社會負擔,還增加了年輕一代的壓力。
今天,世界上大部份家庭是三代人。如果未來人類平均壽命達到了100歲,就是四代人,要麽年輕人同時養兩代老人,要麽60-80歲的老人去養比他們更老一輩的90-100歲的老人,哪種都不會輕松。所以未來可能會出現許多專職照顧病人的護工和護士。
目前真正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延長壽命,而是讓人健康地活到生理極限的年齡,去世的前一年,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照顧。
在吳軍看來,Elon Musk等科技精英
在全球範圍內,對科技、經濟、社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Q:您在書中說,未來從科技中受益的人不到2%,這個數據是怎麽得來的?這2%都是哪類人?
A: 我曾經算過一個賬,矽谷是世界上工程師、科學家密度最高的地區,大概占全球的26%,其中大量都是普通工程師,真正掌握頂尖技術並從此獲利的不到10%,大概Google有幾千人,Facebook有幾千人,OpenAI有幾千人。按這種方式計算,未來從科技中受益的人,不到總人口的2%。
而這些人中的科技精英,在擁有了巨額財富後,並沒有滿足於當一個富翁,而是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控制技術,左右人的想法,甚至造成社會影響。
數據標註工廠中的「流水線」工人,他們為人工智慧產品做最簡單的甄別、標註和編輯工作,月薪約3000元
Q:普通人中,哪類人最容易受到科技的影響?
A: 最早我們都以為外賣員、酒店服務員、餐廳服務員會被取代。實際上,出賣體力的人,在全世界都很稀缺,甚至連日本這些非移民國家,都搶著引進這種人,他們其實是不容易被取代的。
很多人是看不上體力工作的。小時候我爸爸媽媽就跟我講,你將來不好好讀書,就要去掃大街,他們潛意識裏覺得掃大街的比當白領低人一等。現在這種職業不平等的錯誤觀念依舊存在,更是導致了體力勞動者的短缺。
真正會被影響的,是那些既不願意出賣體力,也不願意出賣腦力的人。比如房屋中介、低端程式設計師,你花的那點腦力,和電腦能夠處理的資訊相比不值得一提。
美國、中國大廠有很多普通員工,都從事著最底端、只需要識字能力的工作。在中國的一些二線城市,幾乎所有傳統媒體的從業者,要麽就丟了工作,要麽就在為「高智慧」的產品做最簡單的甄別、標註和編輯工作。他們是技術進步的犧牲者,薪資非常低,也很容易被替代。
再一個就是重復性高,沒有創造性的工作。如果你的工作只做一次,那機器一定做不過人,但如果工作重復十遍百遍,比如記者做采訪,只是從別的媒體上摘了幾個句子變為一個問題,這就是一個重復的過程,那機器就肯定學得更快做得更穩。
西班牙藝術家Alicia Framis(右)是全世界第一個和AI結婚的人,
她認為科技的發展可以解決人類的情感需求,讓人類更幸福
Q:您覺得科技會讓人類更幸福嗎?
A: 從長期來看,科技的發展一定是會為人類帶來幸福的,但具體到一代人,真不好說。
單從物質上來說,我們的消費水平肯定比上一代更好,但具體到生活水平上,比如住房面積,就不一定有上一代大。
幾個月前,我去美國南方一些過去的奴隸種植莊園參觀,我發現那些奴隸住的房子比現在美國低收入家庭的房子好多了,一個人住一座房子,床頭還是雕花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現在的美國低收入家庭就比當時的奴隸過得差。
比起未來是否會更幸福,我覺得更關鍵的一點是,任何時代都有過得好和過得不好的,人無法改變時代,你只能主動改變你自己。
Q:在科技帶來的不平等中,普通人如何自救?
A: 首先就是對形勢要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幾天前有一個讀者專門從東北跑來找我。他是做房地產的,行業現在不太行了,讓我出一個主意,怎樣才能夠再發展?我跟他說,你就做養老地產,老年人會越來越多的。
認清形勢後,你需要自己走出來。今天的社會和過去不一樣,每個人在職業上都有很多選擇,但很多人習慣上對傳統的路徑依賴還是很嚴重,不願意有所改變。
電影【頭號玩家】中未來課堂的場景
Q: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讓孩子從小就接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教育,您覺得有必要嗎?
A: 曾經有位很有名的華裔人工智慧專家寫了本書,幾年後同行都說那本書是狗屎,為什麽?因為裏面談到的技術,很快都過時了。很多家長現在急功近利地讓孩子去學一些所謂的人工智慧新技術,作為科普訓練OK,但可能孩子還沒長大,就沒人談論這種技術了。
我一直覺得急功近利是沒好處的,童子功,基礎才是最重要的。打個比方,真的好的鋼琴老師,不會把「能彈幾首鋼琴名曲」作為目標,但是很多家長會把這個設為目標。那你就是要童子功,要練指法。想做一個好的科學家、工程師,也是一個道理。
吳軍和兩個女兒
Q:您的兩個女兒都上了美國名校,您的教育理念是怎樣的?應該培養孩子的哪些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
A: 我的兩個女兒都在讀電腦專業,這是她們自己選的,我完全沒有幹涉。我也從來沒有期待過她們比我更加成功。不是說她們不會比我好,而是我們這代人太幸運了,她們沒有我那個時代的機遇了。我剛進入谷歌的時候,公司才100多個工程師,有無數的事情可以做。現在有幾萬個工程師,你自己做的產品能不能被送出上去,最後能不能被采用都不知道。
我覺得教育的目的,應該在於讓人明辨是非、提高判斷能力、拓寬見識。簡單來說,要讓人獲得自由。
我覺得中國教育的最大誤區,就是告訴孩子們有個標準答案,孩子們除了抄襲,找不到別的辦法。可搞創新是永遠沒有標準的,你要告訴孩子去發散思維,找到好答案,而不是標準答案。
中國的家長很喜歡誇孩子一句話,就是說這個孩子真聽話。我覺得這其實是在罵孩子,真正有出息的孩子,是不可能聽話的。
前幾天我參加高中畢業40年的聚會,大家都說特別感謝班主任,當時他剛大學畢業,不好意思來管我們一群十幾歲的叛逆學生,大家都非常隨意、自我地發展,才能夠把自己的潛質發揮出來。後來我們一個班47人,考上清華北大的超過了60%。
生活中的吳軍
Q:除了科技,您在歷史、社會學、投資、教育等領域都有涉獵,並且出過書,您是怎麽做到的?以及您覺得跨領域的研究對您有什麽影響?
A: 歷史看多了,人就豁達了。一看歷史上那麽多不公平的事情,你平時遇到一點問題,就不算什麽了。之前很多人問我,未來有很多問題,我們怎麽辦?是不是一定會受到傷害?其實人對環境和大趨勢的影響很小,你無法改變它,也不要去抱怨,只能改變自己。
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我起得很早,每天9點前就完成鍛煉了。9點開始工作,時間比較靈活。這對我很重要,因為有的時候我突然才思泉湧想寫作了,就可以坐下來寫四五千字。
我每天都會保持足夠多的學習時間。對一個話題感興趣,就趕快寫在筆記本上,接下來會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學習、查資料,比如上慕課,或者向行業最頂級的專家請教。
我對很多領域都感興趣。很多人問我,你一個學理工的,為什麽能寫作?我覺得不用貼一個標簽說我一定是怎樣的人。我從小就很喜歡讀文學和文史方面的書,中學和大學時,清華圖書館的書基本上都讀完了。
我覺得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必擔心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世界上大部份人跑到一半就不會再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