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Skild AI估值100億,今年最快獨角獸誕生了

2024-07-18科技

來源:投資界

任何一項跨時代技術的誕生,都會伴隨著無數的爭議與挑戰,具身智慧同樣如此,時間終會給出答案。

一場罕見的融資風暴出現。

投資界獲悉,Skild AI最近宣布完成3億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軟銀集團、貝佐斯、紅杉資本、光速創投、Coatue等。至此,這家成立僅1年的公司,估值達到15億美金(約109億人民幣)。

無獨有偶,國內逐際動力也在同一天完成A輪融資,招商局創投、尚頎資本、阿裏巴巴、峰瑞資本、綠洲資本、明勢資本位列投資陣容之中。

回想上個月,銀河通用拿下今年最大天使輪融資,一舉把具身智慧融資熱推向高潮。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爭議也隨之而來:這究竟是改變未來的偉大創新,還是又一場估值泡沫?有人向左,有人往右。

兩位教授創業

一年估值超100億

Skild AI是誰?

這是一家位於匹茲堡的具身智慧領域的初創公司,由兩位前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阿比納夫·古普塔(Abhinav Gupta)和迪帕克·帕塔克(Deepak Pathak)在2023年5月創辦,團隊成員多來自Meta、特斯拉、輝達等公司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史丹佛大學等名校。

官方顯示,Skild AI的長期目標是「開發紮根於物理世界的通用人工智慧(AGI),以打造一個通用、靈活、智慧的人形機器人產品」。

圖源:Skild AI官網

更通俗點說,Skild AI正在構建一個 通用大腦 Skild Brain,這個基礎模型可以安裝到各種機器人上,使它們能夠完成諸如爬樓、繞過障礙物、拾取物品等的基本動作,透過千倍以上的訓練數據量,讓機器人從沒見過的任務也能執行到位。

創始人在此耕耘許久,帕塔克還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時,就開發了一種讓機器人「好奇心驅動學習」的方法,激勵AI瀏覽更多場景並收集更多數據,最終轉化為行動。這項研究在2017年發表後,迄今已經被參照4000多次。

VC聞風趕來。今年7月,Skild AI宣布完成了總額3億美元A輪融資,投後估值高達15億美元,投資方陣容豪華——

由光速創投(Lightspeed Ventures)、軟銀(Softbank)、Coatue和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領投,參投機構還包括CRV、Felicis Ventures、Menlo Ventures、紅杉資本、General Catalyst、SV Angel和卡內基梅隆大學。更早前,2023年7月,光速創投(Lightspeed Ventures)還領投了Skild AI的種子輪。

創辦一年就迅速躋身獨角獸行列,令人驚訝。

綜合本輪投資方的觀點,兩位創始人被稱作機器人技術的「催化劑」——過去幾年機器人領域取得的一些進步,幾乎都可以追溯到兩人的學術成果。同時,Skild AI在構建機器人操作和移動的基礎模型方面,「革命性地改變機器人技術,從預編程機器人轉向動態自適應機器人,這有可能顛覆整個實體經濟。」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Skild AI強調其產品模型無論在「四足機器人」還是「人形機器人」中都可運用,但公司目前尚未宣布具體合作夥伴。

事實上,具身智慧公司無一不面臨著大廠的競爭,例如谷歌正叠代機器人大模型,輝達也推出針對機器人領域的大模型和開發平台,還有機器人本體廠商特斯拉擎天柱也在快速前進演化,OpenAI也在最近恢復了其機器人團隊……競爭之殘酷可想而知。

這裏,排隊宣布融資

放眼望去,具身智慧正迎來火爆融資的一幕幕。

細數起來,這是應該今年僅次於AI的熱門投資賽道,頻現億元級以上大額融資——7月15日,通用機器人初創公司 逐際動力 完成A輪融資,投資界獲悉 金額為數億元 ,投資方包括招商局創投、尚頎資本、阿裏巴巴、峰瑞資本、綠洲資本、明勢資本。

逐跡動力由南方科技大學的長聘教授張巍創辦,他是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的國際學者,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目前,其產品包括人形機器人、四輪足機器人等,正在尋求更好的落地場景。

同樣於最近宣布融資的還有 鈦虎機器人 ,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經緯創投領投,方富創投和梅花創投跟投。這是一家聚焦機器人關節的硬體廠商,即將釋出T170A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型號。

在具身智慧領域,有著「新舊四小龍」的說法——

「老牌四小龍」包括優必選、達闥機器人、非夕科技、宇樹科技;「新四小龍」則非分別是智元機器人、銀河通用、逐際動力、有鹿機器人。

其中,90後前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的 智元機器人 ,堪稱VC圈最火爆計畫之一。2023年2月,稚暉君搭檔上海交大教授閆維新,智元機器人正式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推出第一代機器人智元遠征A1。

期間,智元機器人馬不停蹄拿下數輪融資,不僅集齊了高瓴、經緯、鼎暉、高榕、藍馳、紅杉中國等一眾頭部機構,還有比亞迪、上汽創投、百度風投等產業資本。據悉,其最新一輪融資已經在今年6月開啟。

銀河通用 則剛剛拿到了今年最大天使輪——共計7億元融資,包括美團戰投、北汽產投、商湯國香基金、訊飛基金等戰略及產業投資方;啟明創投、藍馳創投、經緯創投、源碼資本、IDG資本等頭部財務機構,光源資本也參與了早期投資。

成立於2023年5月,銀河通用掌舵者王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系,還是史丹佛大學電腦博士,現擔任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今公司研發的第一代產品蓋博特(Galbot)已經正式亮相。

此外,宇樹科技、有鹿機器人、跨維智慧、斯帝爾紛紛在今年獲得融資,更早前,帕西尼感知科技、星動紀元、達闥機器人、傅利葉智慧、樂森機器人等,背後都擠滿了投資人。

AI浪潮洶湧而來,具身智慧成為投資人在2024年的共識。不過,火熱背後也有隱憂,如今還難以獨立行走的人形機器人們,何時才可以真正走進工廠?

「無法落地,人形機器人就只是個好故事,並非好生意。」一位VC合夥人談此提及。

背後爭議

李開復:一家也不投

賽道越是火熱,就越要冷靜下來。

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此前毫不諱言地指出,當前機器人在很多環境下還比較「智障」,不能理解場景需求,也無法排除幹擾。「我們已經在語言、視覺大模型上取得了進展,但在機器人領域還未找到類似的模型。而機器人大模型的突破,才能為通用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研發奠定基礎。」

王田苗認為,從前進演化的角度來看,如何協調語言認知智慧、行為智慧和視覺智慧等三個計算空間,並高效地利用真實、優質、海量的數據,也還需要突破。這一點無疑是重中之重——Google 機器人研究團隊歷時17個月,基於13個機器人才得到了13萬條以及超過700個任務的數據,由此可見收集大量實用數據難度之高。

商業化前景不明朗,也為具身智慧澆了一盆冷水。

曾被譽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優必選,股價最近坐上了過山車,相比四個月前328港元的歷史高點,目前已經跌去超過60%,400多億港元的市值在瞬間蒸發。「技術在商業化上的成熟度不夠,實用性方面可能還存在差距。」投資人如是分析。

一位美元基金VC分享,最近與一些圈內朋友討論,大家觀點出奇一致,認為涉足具身技術的創業公司3到5年沒法真正落地,至少需要10年的起步時間;另外具身智慧企業在融資環節表現亮眼,同時也引發大家隱憂——估值泡沫,資金大量註入會使得一些初創公司在市場競爭中失去理性。

「大公司有絕對優勢,即使研發虧損,也能透過股價賺回來。身邊VC朋友明確表示不再投資當下的初創公司,而是共同等待未來的機會。」

此前,美團龍珠合夥人王新宇向投資界表示,人形機器人一定會走進千行百業、千家萬戶,但實作的難度也是等比例的,那個正確的時機可能還未到來。

李開復的態度更為直接。在他看來,具身智慧是物理世界跟AI的結合,一旦大模型接入物理世界,就需要面臨包括安全問題、機器問題、機械問題、故障問題在內的各種問題,難度會大很多倍。

同時,他也質疑機器人做成「人形」的必要性,「絕大多數套用場景並不需要人形機器人,炒菜機器人應該長得像鍋,吸塵器也長得並不像人。像是波士頓動力那種很酷的、跳來跳去的機器人,真的會有很多套用場景嗎?」

末了,李開復直言不諱地表示,很多科學家和創業者都是從小熱愛科技,希望能復制一個人,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問VC的想法,他表示創新工場投資了6家無人駕駛公司,而具身智慧和人形機器人公司都是0家,「我相信機器人,只是對於具身智慧,我們做投資的肯定不能現在去投資一個10年以後才能夠發生的事。」

正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勃遜在【神經漫遊者】中所言,「未來已至,只是分布不均。」任何一項跨時代技術的誕生,都會伴隨著無數的爭議與挑戰,具身智慧同樣如此,時間終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