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華為為他建一研究所,中國同事抱怨他從不發火,還贊他「很華為」

2024-07-29科技
【風起堂原創 | 不編不傳,有源有據,分享商界創業傳奇,解讀大佬管理智慧。】
參考資料:
田濤著【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華為訪談錄】、【理念·制度·人】,吳春波著【華為沒有秘密】,田濤、殷誌峰主編【華為系列故事—厚積薄發】等。
華為,被某跨國公司總裁稱為,是全球唯一用好中國人才和非中國人才的公司。
任正非也曾自豪地說:今天大家看到華為有很多成功,其實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外國科學家……很多外國科學家都在為華為工作。
他叫Renato lombardi(中文譯名隆巴迪),義大利人,著名微波技術研究專家,加入華為後,工號900004。
作為華為歐洲研究院的第四名外籍員工,義大利公尺蘭微波分部的第一位外籍員工,隆巴迪很自豪自己的華為標簽,喜歡給別人看自己的華為工卡,介紹自己900004的工號。
01
對華為的第一印象
加入華為之前,隆巴迪一直在西門子工作。
2004年,華為在柬埔寨的一個計畫中,涉及到微波技術的套用,隆巴迪和華為因此接觸,負責將西門子的微波產品賣給華為。
華為的行銷三板斧之一,就是邀請客戶參觀華為總部,作為華為合作方,隆巴迪不久之後也去參觀了華為深圳總部。
不得不說,任正非耗資百億建成的華為阪田(全稱應為阪雪崗基地,所在地塊包括阪田、雪象、崗頭三個行政村)總部,震撼了無數客戶和合作夥伴,隆巴迪也不例外。
參觀了「高大上」的F1展廳,實地考察了華為的制造工廠,了解了華為從草根逆襲的發展軌跡之後,隆巴迪感嘆:華為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國公司!
隆巴迪還發現,華為生產制造員工很少,但研發人員卻占了非常大的比例,這說明,華為更關註長遠的創新和發展。
參訪結束後,隆巴迪給西門子的同事們做了一個報告,告訴自己的同事們:華為未來幾年甚至幾個月,我們就能看到它發展壯大!
正面積極的第一印象,為後續隆巴迪的加入華為,埋下了伏筆。
02
加入華為:不是面試的面試
華為要發展自己的微波技術,就需要頂級的研究人才,西方科技大廠專家隆巴迪,顯然符合。
但是,要想讓這樣的外籍專家,離開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鄉,加入華為,成為華為奮鬥者,
僅靠高薪、高職位,顯然不夠。
但任正非開放的人才戰略不是「築巢引鳳」,而是「在有鳳的地方築巢」。
所以,華為,要在隆巴迪所在的義大利公尺蘭,建一個研究中心。
2007年底,華為聯系隆巴迪,約見面,也算是邀請加入華為的面試。
但是,這是一次不是面試的面試。
這是一次特別的面談,沒有多少關於待遇、職級等各種加入條件的你來我往,反倒像是兩位高管之間對新業務籌建的規劃討論會。
時任華為歐洲研究所所長和隆巴迪,幾個小時侃侃而談的是,華為微波產品線的業務規劃,華為要建立自己的微波研發能力中心,乃至研發中心應該選址在何地?要招多少人,需要多少投資額,需要多少時間等等。
雖是初次見面,但兩位卻不約而同地一致認為,華為的微波研發中心應該建在米蘭,因為全球知名公司如西門子、阿朗、易利信都在米蘭設有微波研發和銷售機構,當地更有豐富的微波人才資源,生態條件完備。
正是這樣的氛圍,讓隆巴迪下定決心,從西門子離開,正是加入華為,開啟一段全新生活。
華為,米蘭微波研究中心,正式確立。
03
華為高管約見,不是聽匯報,是給支持
在西門子,隆巴迪去見高層領導,通常都是匯報工作。
但在華為不一樣,隆巴迪發現,自己到華為總部,不是因為領導要聽他的工作匯報,而是被領導們一一問:「你需要我們怎麽支持你?」
並且,和高層領導見完之後,隆巴迪又會陸續被其他同事電話告知 「已接到工作任務」。
此後每一次,隆巴迪只要是到深圳總部出差,都會被多位高層領導「約談」,最後總會問:「我怎麽支持你?」
當然,隆巴迪當時可能並不知道,這正是華為的一線炮火文化,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決策!
隆巴迪在籌建實驗室的時候,為了要讓客戶看到米蘭華為的微波技術團隊的實力,十分希望華為能將華為中標沃達豐計畫後的POC測試放到米蘭。
但問題是,米蘭研究中心才剛剛籌建,辦公室剛裝修好,實驗室還沒有建立起來,按常理,無論是華為還是客戶,都會選擇將測試地點放在更成熟的其他實驗室。
於是,隆巴迪就找到沃達豐,請客戶主動向華為提出選擇在米蘭測試。
結果很順利,測試地點確定就在米蘭實驗室。
此後的米蘭團隊,不分周末和日夜,連續奮戰,順利透過了客戶的考驗,打響了米蘭華為微波研究中心的第一炮。
事後,隆巴迪向產品線總裁解釋,自己為什麽要走捷徑「抄近路」把測試拉到米蘭來。
不料,總裁卻說,華為因為他的加入,早就決定將測試放在米蘭!
原來,這就是華為對一線的支持。
正是華為的這種文化,讓隆巴迪這位外國人,西方大廠空降的研究型高管,感受到了華為的支持,堅定了自己的選擇,並找到了自己和華為總部以及其他團隊之間,最合適的配合方式。
04
適應華為:比華為人還奮鬥的義大利Fellow
很多從西方大廠出來的人到華為,面對華為奮鬥者文化的跨文化的差異,都會有很長的不適感,甚至最後不得不離開華為。
但隆巴迪卻似乎完全沒有這種違和感,甚至還被一些中國同事戲稱,他「很華為」。
隆巴迪的秘訣很簡單,兩個字,「適應」。
第一,先從了解和理解開始。
從了解中國開始,了解華為,理解華為的文化和思考方式,才能更好地溝通。
隆巴迪的方法是,每到中國一地,機會到周邊轉一轉,參觀旅遊景點,體驗當地的傳統文化。
隆巴迪傳授給團隊裏的外籍專家適應華為文化的經驗是,學習一些基本的中文,尤其不要吃西餐,要學會吃中餐,這是理解中國同事的一個有效方法。
隆巴迪不會說中文,但卻會說幾百個中文單詞,這是他的「求生工具」。
第二個重點是「不抱怨,多微笑,看看事物的積極面。」
習慣了西方大廠的制度和流程,很多老外適應不了華為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發火、拍桌子是常有的事。
但這些,隆巴迪都不會有,他總是面帶微笑。
同事問:「你怎麽從來不發火呢?」
隆巴迪回道,「華為請我們來,是來發現問題、提出建議、解決問題的。任何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都會有各種問題,華為也不例外。如果沒有問題,那還需要我們做什麽?」
多看看事物的積極面,這也是隆巴迪適應華為的訣竅。
有華為人這樣評價隆巴迪:「比華為人還奮鬥的義大利Fellow」。
加入華為之後,隆巴迪總是早一點到研究所,晚一點回家。
和家人吃完晚餐後,他通常會開啟電腦繼續工作。
一年中,隆巴迪有一百四十天左右的時間在全球各地出差。出差途中,無論是在飛機還是在火車上,只要有時間我也會開啟電腦工作。
隆巴迪說,「我每時每刻都在思考,只要有想法就會立即寫下來。」
「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也從未想過要在工作和生活之間畫一條明確的界線,因為這就是我的生命。」
隆巴迪認為,自己到華為是幸運的,能將自己新的思路和想法貢獻出來,與華為共同成就。
任正非說,「華為不僅5G做得好,微波也做得好,兩個合起來在全世界範圍內華為做得最好」,很顯然,華為的微波技術也從無到有,從有到強,也離不開隆巴迪所帶領的米蘭團隊。
隆巴迪笑稱,有人說華為人充滿「狼性」,還好,自己也是「一頭狼」。
「在有鳳的地方築巢」,華為為隆巴迪在米蘭設立研究所,和隆巴迪融入華為,成為比華為人還奮鬥的外籍Fellow,這大概只有任正非的華為能做到了。
相對於「唯一能用好中國人才和非中國人才」的華為,國內為何就出不了一個賈伯斯?
原因有二:
一是錢學森之問:「為什麽國內高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二是任正非所提:「為什麽不能讓中國雞留在中國的土地上下蛋?」
那麽,華為又是憑什麽能留住中國人才和吸引海外人才?
用田濤教授的話來說,因為任正非是一位人性大師。
正是有了任正非對人性的洞察和駕馭,才有了華為開放的 「以奮鬥者為本」、「絕不虧待雷鋒」的奮鬥者文化。
本質來看,華為的奮鬥者文化,其實就是基於人性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