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奧林匹克的朋友們和夥伴們,歡迎在巴黎見證奧林匹克傳播的一個全新未來。科技正在將奧運會的魔力透過更多途徑傳遞給更多人。」
當奧運聖火即將在塞納河上熊熊燃起前,國際奧委會主席巴哈相當忙碌,他現身於不同場合,分享著百年奧運的厚重歷史和人文情懷,同時,他也不忘強調科技對奧運的影響和改變。就如在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OBS)的一場活動上,巴哈在視訊致辭中用「全新未來」來描述今年的巴黎奧運,而推動奧運邁入「新時代」,其實是一股中國的科技力量。
從2017年力壓其他國際競爭對手成為奧運的全球唯一雲服務商,到2018年打造轉播雲平台OBSCloud,再到過去三年一步步推動「雲上奧運」的轉型……阿裏雲在今年首次讓雲上轉播的占比正式超越衛星轉播,成為最主要的轉播方式。
「我們很驕傲,透過中國的技術,奧運會改變的不僅是賽事的轉播,還踐行了綠色、環保和永續。」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阿裏雲智慧國際事業部總裁袁千講述了奧運會擁抱科技背後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用數位化來支撐百年奧運,也是對更高、更快、更強和更團結的一種全新闡釋。」
袁千講述奧運會擁抱科技背後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雲上轉播超越衛星轉播
1964年,第18屆夏季奧運會在東京舉行,彼時,國際奧委會第一次嘗試透過衛星電視轉播體育賽事,在百年奧運的發展歷程中,那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進步。
整整60年後,奧運會在巴黎迎來了一座新的裏程碑,根據OBS的官方數據,巴黎奧運會預計11000小時的賽事直播畫面,將透過阿裏雲向全球分發,而雲上轉播的占比將正式超越衛星轉播,成為奧運賽事走向全球數十億觀眾的主要轉播方式。目前,已預訂的遠端服務中有三分之二透過雲端運算,來支撐奧運直播訊號從巴黎傳輸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從東京奧運會開始,「雲上奧運」的表述就首次出現在國際奧委會主席巴哈的各種發言中。所謂的「雲上奧運」,其實是為奧運提供賽事畫面訊號和轉播服務的OBS與阿裏雲在2018年合作開發的轉播雲OBSCloud計畫,它讓奧運轉播不再僅僅依賴衛星傳輸,而是基於全球雲基礎設施,讓賽事畫面也能傳輸到全球。
「在全球整個公共雲的領域,真正擁有核心造作系統和核心技術能力的公司就是4家,其中3家在美國,另外我們這一家代表著中國的技術力量。」親歷了2017年阿裏雲力壓其他幾個國際競爭對手成為奧運唯一雲服務商的過程,袁千如今回憶起來依舊頗為驕傲,「OBS其實一直都非常主動地擁抱科技,而我們則是讓傳統的采集和傳播兩個領域擴充套件到了如今采、傳、編、播和存這五個領域。」
從東京奧運會上雲端運算首次支撐奧運轉播到如今雲上轉播超越衛星轉播,這個被OBS稱為「裏程碑」的改變到底意味著什麽?
袁千分享了一個真實的奧運轉播案例,就在東京奧運會那年,一家持權轉播機構很晚才抵達現場,並且希望分發大部份賽事的直播訊號,如果按照傳統方式,這家轉播機構無法完成任務,但是因為雲技術的套用,他們迅速拉起全球傳輸,並且完成了穩定的賽事直播。
也正是在那之後,根據OBS的官方數據,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有超過22家持權轉播機構采用雲端運算來分發直播訊號;今年,巴黎奧運會將由54家轉播機構采用雲端運算來分發直播,總計有379個視訊直播流、100個音訊直播流,總共預計產出11000多小時內容,比東京奧運增長15%,成為歷史上全球覆蓋最廣的一屆奧運。
中國的AI演算法,成就「新時代的奧運」
吸引更多轉播機構加入奧運的轉播大家庭,其實只是國際奧委會想要為奧運帶來改變的其中一步。就如OBS執行長揚尼斯·埃克薩柯斯(Yiannis Exarchos)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這絕不僅僅是展示技術,而是要讓全世界的人們真正愛上運動員,愛上體育,愛上奧運會。」
今年4月,國際奧委會釋出了【奧林匹克AI議程】,提出國際奧委會引領全球體育領域開展人工智慧計劃的框架。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阿裏雲AI增強的全新轉播技術多鏡頭回放系統,讓此前在北京冬奧會上完成首秀的「子彈時間」特效成為了巴黎奧運會轉播的又一個熱議話題。
「其實在北京冬奧會的周期,我們就和OBS開始討論這個技術的套用,然後包括北京奧組委的團隊也提供了很多支持,中國的專家,國外的專家,奧組委的專家,加上我們團隊的工程師,一起討論,真正是一個全球化合作的結果。」
事實上,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這項「子彈時間」特效就開始套用在冰壺和競速滑冰的比賽中,而在今年即將開幕的巴黎奧運會上,這套系統將有更多的AI功能,並且在更多比賽場景得到使用。袁千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子彈時間」將會部署在巴黎奧運會的14個場館,其中包括七人制橄欖球、羽球、田徑、籃球、沙灘排球、桌球、角力、網球、柔道、霹靂舞、BMX自由式和滑板等賽事轉播。
巴黎奧運上海會外賽街式滑板子彈時間效果圖
巴黎奧運上海會外賽自由式小輪車子彈時間效果圖
「冬季運動的一個特點就是速度快,很多運動員的關鍵時刻都是轉瞬即逝,所以在北京冬奧會上的實踐讓我們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袁千透露,其實「子彈時間」不僅涉及雲技術和AI演算法,還有影像捕捉技術,「就比如沙灘排球的運動員是往上跳躍,而柔道運動員則可能是向下纏鬥在一起,不同的場景就需要技術專家的最佳化調整,才能夠一方面給運動員一個更好的技能呈現,另一方面將精彩的時刻展現給觀眾。」
而作為計畫工程師,阿裏雲海外業務客戶成功中心CSC總監張大誌透露,經過兩年多時間的AI演算法升級,加上支撐這些演算法的GPU算力,如今的「子彈時間」已經可以用同樣數量甚至更少數量的攝影機來生成更精細和更流暢的效果,讓螢幕前觀眾享受更沈靜的奧運觀賽體驗。
而這種全新的觀賽體驗,也是國際奧委會試圖吸引年輕一代的方式。埃克薩柯斯就曾直言,「確保奧運會與全世界的年輕一代保持緊密關聯是尤為重要的,而科技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科技改變的不只是體育賽事
如果說,「雲上奧運」和「子彈時間」正在讓奧運轉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那麽,在這個新時代裏,奧運會借助科技之力已經突破了賽事競技的界限,它是文化、娛樂和教育的結合體,甚至承載著更重要的社會責任。
不管是東京奧運會還是北京冬奧會,抑或是如今的巴黎奧運會,綠色、環保和永續都是每個主辦城市一直在強調的辦賽理念,而科技則是踐行這些理念的重要助力。
在雲端運算套用於奧運轉播之前,奧運直播訊號主要依靠衛星和傳統光纜傳輸。據袁千介紹,這些設施價格高昂,而且需要提前很久部署硬體。如果以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疊加每兩年舉辦一次來考量,每次在不同國家的城市,除了要花費一兩年時間搭建場館外,還要額外搭建承載奧運所需的IT機房、轉播中心等設施。而當賽事結束後,不同於大部份奧運場館可以作為奧運遺產,轉播裝置難逃被拆除的命運,與此同時,另一個主辦城市可能又在搭建另一批轉播設施,周而復始帶來的是人力和資源的多重浪費。
就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上,OBS就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借助中國的雲技術,東京奧運會的國際轉播中心面積縮小25%,現場工作人員減少27%。而在北京冬奧會上,OBS又給出了另一組數據,冬奧雲數據中心采用了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並采取AI技術,使數據中心能耗比傳統數據中心低70%,PoE(乙太網路供電)能耗比達1.09。核算下來,北京冬奧數據中心每年可節約8萬噸煤,相當於每年種了400多萬棵樹。
「數位化的方案,對碳排放也有重要的貢獻,在奧運的百年歷史發展過程中,科技正在幫助奧運會更好地詮釋更高、更快、更強和更團結的奧運精神。」袁千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其實在東京奧運會上,中國的雲技術除了幫助國際轉播減少了資源浪費,而且還借助IOT技術為賽事誌願者和工作人員創新性地提供了防暑的方案,「用技術來支撐百年奧運,反而讓辦賽變得更加高效、更加穩定而且更加永續。」
科技有時候並不是冰冷的,它所帶來的情感共鳴和人文關懷甚至創造出有溫度的精神力量,就如巴哈在談到雲技術對奧運會的改變時所說,「感謝我們的合作夥伴,這份來自中國的技術力量完美闡釋了奧運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強和更團結。」
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宇 發自巴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