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人工智慧將加速海外中醫藥落地生根

2024-02-07科技
「我相信,人工智慧(AI)技術將逐漸成為中醫領域的革命性力量,也將加速中醫藥國際化的步伐。」近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加拿大安大略中醫學院院長吳濱江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新華健康」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來中醫藥在抗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有效作用舉世矚目,中醫藥的理念和臨床實踐更加深入海外民心;與此同時,AI技術的異軍突起,在中藥研究、中醫臨床、中醫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地為古老的中醫學註入新活力,將加速海外中醫藥落地生根。
AI助力海外中醫精準醫療
「在以‘循證醫學’為醫學診療方法的很多西方國家,其醫療系統對‘精準醫療’的臨床實踐非常看重。中醫用AI作為輔助,絕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偷換概念,而是要結合中醫的系統論和整體觀,實作有中醫特色的精準醫療。根據我們的臨床實踐,這種診療方式更能讓海外的民眾接受中醫藥、相信中醫藥,從而達到深入人心的治療效果。」吳濱江向記者表示。
近年來,隨著AI等新技術嵌入中醫藥診療與疾病管理等多個環節,中醫在「精準醫療」方面更加具有說服力。
吳濱江介紹說,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即根據病人的癥狀、體質等綜合因素來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傳統中醫臨床診斷以系統論和整體觀為基礎,依賴於醫生的經驗和技巧,包括「望、聞、問、切」四診法。AI技術在中醫診斷領域具有潛力。透過影像辨識和深度學習,AI技術可以辨識脈象、舌象、面部色澤及聲音等中醫診斷要素及微妙變化,輔助醫生做出更精確的判斷,減少了誤診和漏診的可能性。AI技術還可以幫助醫生在眾多癥狀和體征中迅速找出關鍵資訊,為診斷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在診療上的助力,AI在疾病的管理、疾病預防以及治未病等方面也更加精確。吳濱江說,AI透過對患者病歷、基因和生活習慣等數據的綜合分析,能夠為患者制定更加精準的健康方案。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中醫藥發揮了有效的抗疫作用,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吳濱江說:「這次疫情讓中醫的治療範圍日益擴大,適宜病癥越來越多,為海外中醫人合法地使用中藥與針灸治療新冠長期病癥帶來了機遇。」
AI催生更多的海外中醫人才需求
「AI技術固然重要,但中醫藥要在海外落地生根,其最為關鍵的因素還是在於人。」吳濱江向記者表示,AI在中藥研究、中醫臨床、中醫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地為古老的中醫學註入新活力,這必將催生更多的海外中醫人才需求。
以中醫教育為例,吳濱江認為,海外中醫教育及人才培養創新,應主動為傳統中醫插上科技的「翅膀」。比如,我們加拿大安大略中醫學院建立了西醫實訓室,引進解剖和經絡腧穴3D教學儀,也建立了中醫臨床實訓室,采用脈診儀、舌診和面診儀,還利用現代網上教學,進行內、外、婦、兒等學科的中醫臨床研究及經驗介紹。
據介紹,AI技術為中醫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透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學習中醫理論和操作技巧。AI技術可以透過模擬實際診斷場景如中醫實訓室的脈診儀和舌面診斷儀、虛擬仿真實驗如西醫實訓室的3D人體解剖和經絡腧穴解剖教學裝置等方式,幫助中醫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醫診斷和治療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要實作這一目的,都需要更多的中醫人才。
「不管是中醫臨床診療,還是中醫的人才教育,AI等高科技的套用,都可高效地為海外培養守正創新的中醫藥人才,從而為海外中醫藥的落地生根儲備優質人才。」吳濱江說。
AI將使海內外中醫藥行業大有可為
「展望未來,我們相信,人工智慧(AI)技術將逐漸成為中醫領域的革命性力量,也將加速中醫藥國際化的步伐。隨著AI的發展,大健康領域將有一批‘獨角獸’企業產生,海內外中醫藥行業大有可為。」吳濱江告訴記者。
「很長一段時間,海外中醫人憑‘三指診脈’開診所,過著自給自足的‘農業時代’生活。這種‘農業時代’的特征使海外中醫人較為分散,各自為政。而AI技術將給中醫帶來歷史性的革命,將使中醫從‘農業時代’直接跨越‘工業時代’而進入到‘後工業時代’,改變世人對中醫陳舊落伍的偏見,推動中醫實作現代化和國際化,從而使中西醫在全球相得益彰。」吳濱江告訴記者,在跨越的過程中,有些人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將會被淘汰。反之,若掌握和運用好「後工業時代」的AI技術,必將使中醫更強,走得更遠。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世界196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治療人數已達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113個世衛組織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
吳濱江認為,從海外中醫藥發展的整體歷史行程來看,中醫藥的理念及其醫學實踐在海外已經日益深入民心。
以海外中醫針灸發展為例,吳濱江將其分為萌芽、成長、成熟三個歷史階段。「‘成熟期’是以居住國中醫針灸立法為標誌。當中醫針灸進入居住國的醫療系統,受到法律的保護,可以確保海外中醫前進的歷史行程不會被中斷。」吳濱江說,未來AI的不斷助力,將繼續加速這一行程。
記者 曾德金 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