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讓蘿蔔快跑再跑一會兒

2024-07-13科技

文 | 董指導聊科技,作者 | 董指導

最近,蘿蔔快跑在武漢完成了第500萬單,這個自動駕駛領域的裏程碑,卻也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和焦慮。有人感嘆這是國內科技創新的紮實落地、值得慶祝;也有人擔憂這是對網約車的降維打擊、擔心民生。這場紅與黑的大討論,可以從三個問題開始。

問題1:自動駕駛,是資本吹泡泡嗎?

在國內科技圈有這樣一個深刻的發問:

為什麽馬斯克在研發可回收火箭、機器人、開拓星辰大海;而國內有些科技公司卻只是在研發如何讓廣告載入更快、如何和菜農搶賣菜。

甚至有的觀點認為 「模式創新的公司,都會、也應該被時代拋棄」。

這句話雖然有些過激,但也說明,相比於模式改變,群眾們更喜歡有硬科技創新。就像開山劈斧一樣,開啟新天地。

事實上,以蘿蔔快跑為代表的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並不是「資本吹泡泡」式的模式創新,而是一場海內外共同參與的、多技術融合的科技創新。不僅包括雷射雷達等硬體研發,對汽車進行電子化改造,其核心技術更是當前大火的人工智慧AI。

自動駕駛領域的鼻祖,是全球科技巨頭谷歌。2009年,谷歌就啟動了無人駕駛計畫,也就是現在的Waymo,並在3年後獲得了美國加州頒發的合法車牌。谷歌依靠的是自己在AI領域、影像辨識技術方面的沈澱。

谷歌的Waymo在商業化方面,仍遇到不少挑戰,公司高管也出走不少。於是,自動駕駛接力棒就給了特斯拉。

2016年,特斯拉在第二篇章中公布了FSD自動駕駛技術,以及基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產品Robotaxi。對於Robotaxi,馬斯克宣稱「會成為特斯拉增長的巨大推動力」。特斯拉的視覺方案,給行業帶來不小進步。

海外科技巨頭,在自動駕駛領域也是真砸錢、真發力。美國多個州也都給予了相關道路測試牌照,推動科技和商業結合。前段時間,小鵬汽車創始人到美國,也在加州打卡了一把無人駕駛。

國內自動駕駛研發也並不落後。除了熟知的造車新勢力軟硬結合之外,百度、小馬智行、滴滴等公司也直接從智慧駕駛入局。百度在2013年正式開拓自動駕駛業務,從演算法研發到硬體改良,不斷積累,並在2021年上線了商業化產品「蘿蔔快跑」。

如今,蘿蔔快跑也經歷了五六個版本叠代,整車成本也在不斷下降。商業化也不斷推進,目前600萬的訂單量,不僅在中國領先,全球來看也是名列前茅。

國內自動駕駛,也成為了海外遊客,尤其是歐洲遊客到中國的打卡計畫之一。比如,今年年初,英國籍博主Jason就在武漢體驗了一次「蘿蔔快跑」無人駕駛汽車,並把體驗釋出到了網上。武漢,也被網友們稱為「賽博武漢」。

可以看到,自動駕駛領域,美國、中國的科技公司,基本是並駕齊驅,也都是實打實的硬體、軟體研發投入。而Robotaxi的商業化行程,各公司也都在努力探索,積累數據、尋找模式。

如果馬斯克做自動駕駛就感嘆稱贊,國內做試點營運就大肆擔憂,那不就是「國外月亮比較圓」的心態嗎?

問題2:無人駕駛出租車,會減少社會總福利嗎?

商業社會裏,高效率打敗低效率、好服務打敗差服務、低成本打敗高成本,這是必然規律。就像電話取代電報、火車取代馬車一樣。

回到出行領域,業務本質就是把乘客從A地送到B地,追求的是價格便宜、服務周到、安全高效。出租車比拼公交車、正規出租車比拼黑車、網約車比拼出租車,都是沿著乘車的根本訴求。

Robotaxi的發展,也是如此。

蘿蔔快跑在武漢被稱為「苕蘿蔔」,也就是傻家夥。這個印象一方面是因為自動駕駛演算法仍需要繼續完善,比如遇到地上有大塑膠袋時,會以為是行人而停止前進。

另一方面,居然是因為「守規矩」。比如,蘿蔔快跑自己不會加塞,入彎道時因為保持車距又會被各種加塞;比如過人行道要減速進行充分確認等。

但是,這些不就是正常的駕駛規範嗎?日常生活中,許多堵車路阻、交通事故,不就是因為不規範駕駛導致的嗎?就像高速擁堵,有時是因為違規走應急車道的車輛發生故障,導致道路徹底被堵。而只要有第一輛車不守規矩走應急車道,那麽就會有第二輛、第三輛等等更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動駕駛其實是在激發人性之善。如果每輛車都是自動駕駛時,基於演算法排程,會是更高效、安全的交通網路。

因此,從技術進步、商業規律、乘車本質需求來看,自動駕駛、Robotaxi對傳統打車業態的取代,是必然的。

那麽, Robotaxi一定會減少就業嗎?

毫無疑問,伴隨著傳統出租車業務減少,司機數量也會減少。這一點不可避免。任何技術革命都是如此,但也一定會有新就業形態誕生。

遠的案例有當時紡織機興起時的「盧德運動」。先進的紡織機,確實減少了紡織工人數量,工人們砸壞了紡織機,卻並不能阻擋工業革命,而技術的擴散卻也帶來了更多就業崗位。

近的案例有二維碼的普及。二維碼支付,減少了收銀員數量,點鈔機工廠也受到沖擊。但二維碼支付,也降低了錢包被偷的機率,方便了顧客,提升了購物體驗。而且二維碼的普及,也帶來了許多新場景,比如食品溯源、乘車碼等等,這些場景也帶來了新就業,比如閘機制造、平台營運、技術支持等。

同樣的,Robotaxi普及,也一定會帶來新就業。比如,需要雲端安全員、需要演算法工程師、需要雷射雷達等硬體生產等崗位。也許未來基於車內場景,也有新的需求誕生。

自動駕駛的發展,就像智慧機取代功能機一樣,技術落地才剛剛開始,更多套用場景需要開啟。

問題3:現在是推廣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時點嗎?

有一種觀點認為,就算是好技術,一定要現在來卷出租車生意嗎?

這個問題,首先從商業角度來看,並沒有答案。因為,技術發展、科技創新,並不能嚴格規劃。

最近輝達暴漲,許多人會感嘆,輝達在收入壓力重重時依然保持研發,加大了CUDA生態投入。台積電、華為等公司的發展歷史也都說明了,走出困境的方式,就是保持研發創新。

這個觀點,對於公司如此,對行業、對國家發展也適用。技術進步,難以挑揀時點。咱們不能感嘆別人在困難時的堅持創新,卻吐槽當下自己的創新。

另外,當下的擔憂,其實也過度了。

比如在武漢,蘿蔔快跑仍處於探索階段。雖然價格便宜,但整體數量不多,站點也是固定的,路線也還需要許多補充,等待時間目前也比網約車要長。

考慮到自動駕駛技術仍不完善、部份城市還需要道路改造、交通相關法律也需要完善等等,可以說,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以蘿蔔快跑為代表的無人駕駛出租車,只能是出行方式中的第三選項,是傳統出租車、網約車的補充。

喜歡嘗鮮的、不趕時間的、希望省錢的,就可以選擇無人駕駛出租車。

特斯拉今年4月宣布Robotaxi會在8月釋出,但就在行文還沒結束時,特斯拉就又宣布,推遲到了10月。由此可見,無人駕駛出租車,並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產品。國內公司走在前列,本就是一件值得贊許的事情。

但是,也必須回到現實裏來看出租車司機的擔憂。即使Robotaxi目前規模仍非常非常小,大規模普及也至少需要十年,但當下仍令司機擔憂。也許因為,網約車已經是大眾們為數不多可以出賣勞動力的途徑。這才是蘿蔔快跑為代表的無人駕駛出租車,被社會熱議的癥結。

商業講究效益,社會追求公平;技術提升效率,制度保障公平。

這不只是無人駕駛出租車落地過程中需要做的平衡,也是AI在各領域、以及其他技術改變社會時需要考慮的平衡。而回到當下,可以對技術創新再多點包容,讓蘿蔔快跑再跑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