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21萬!特斯拉Optimus顛覆想象,小米自嘆不如?

2024-10-13科技

據伊隆·馬斯克所言,Optimus 機器人的售價應該在兩萬至三萬美元(大約十四萬至二十一點萬元人民幣)。

在昨日舉行的 We, Robot 活動中,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機器人一經亮相便成為了焦點,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我們不僅能目睹其在活動現場的人群中穿梭,還能看到它隨著音樂舞動以營造氛圍,甚至能夠作為調酒師為工作人員調變雞尾酒。

盡管看到人形機器人在八角台上熱舞略顯怪異,但總體而言,人們還是被這一幕深深震撼,仿佛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已成現實,大家不禁對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只需不到二十一點萬美元,就能擁有真正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嗎?

許多人都將註意力從全自動駕駛汽車轉移到了特斯拉 Optimus 身上,這成為了特斯拉近年來最具爭議的計畫之一。

它不但是展示特斯拉技術實力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馬斯克對未來人類社會的暢想的重要組成部份,在馬斯克看來,Optimus 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和親密夥伴,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

伊隆·馬斯克毫不掩飾地表示:「Optimus 幾乎能完成你能想到的任何任務。

」盡管在短期內,如遛狗、照看孩子,甚至端茶送水仍停留在概念階段,但其背後蘊含著巨大的潛力。

然而,人們關註的不僅僅是其功能,價格也是討論的熱點。

據馬斯克在活動上透露,特斯拉 Optimus 計劃在 2026 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屆時單位生產成本將在 2 萬至 3 萬美元之間。

他同時表示,理想的成本目標是 1 萬美元,計劃將銷售價格控制在 2 萬至 3 萬美元。

此前,伊隆·馬斯克曾明確表示,希望最終將特斯拉 Optimus 的售價控制在 2 萬美元以內。

與價格動輒高達百萬元的人形機器人相比,特斯拉 Optimus 顯然更加親民,這表明了特斯拉在消費級人形機器人市場上的雄心壯誌。

然而,與當前國內外的人形機器人相比,特斯拉 Optimus 的成本算高嗎?價格算貴嗎?

價格相差不大,但關鍵在於時間問題。

一輛家用汽車的價格大致在二十一點萬元左右,雖然說起來昂貴,但也不是完全無法接受。

與波士頓動力早期生產的人形機器人相比,預計特斯拉 Optimus 2026年大規模生產後,單位成本僅需2-3萬美元,這種飛躍無疑是巨大的。

當然,不只是特斯拉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兩年前,小米釋出了人形機器人 CyberOne,其創始人雷軍透露,單機成本在 60-70 萬元之間。

近年來,許多機器人公司已經能夠將成本降低到幾十萬元,並且在規模化生產後進一步降低了成本和售價。

今年8月,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創立的智元機器人公司一口氣釋出了五款人形機器人,並且立下豪言:「其實我們公司對標的只有一家公司——特斯拉。

」。

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兼行銷副總裁姜青松透露,目前市場上的人形機器人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身高約1.7公尺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售價在60萬至70萬之間;另一類是身高約1.3公尺的小型人形機器人,預計成本在25萬至30萬之間。

簡單來講,身高接近1.7公尺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在制造工藝方面具有較高的難度,而身高1.3公尺左右的小型機器人由於重心較低,制造較為簡單,因此成本相對較低。

宇樹科技甚至可以做到更低。

在8月釋出的量產版Unitree G1人形機器人將售價定位在9.9萬元起,成功將人形機器人推向了「白菜價」。

然而,需要註意的是,9.9萬元僅為基礎版本的價格,有媒體報道稱,這一版本幾乎僅包含硬體裝置,未包含輝達的JetsonOrin(高算力工業機器人平台)。

量產版G1,圖/宇樹科技。

相比高達約172厘米的特斯拉Optimus,宇樹Unitree G1的身高僅有約127厘米,然而在當前的展示中,宇樹Unitree G1在人形機器人行動能力方面展現出了更強的優勢,它不僅可以小跑,甚至能完成後空翻和鯉魚打挺等動作。

顯然,它的設計是向波士頓動力公司學習的。

然而,在眾多國內人形機器人公司中,宇樹具有獨特的地位。

正如雷科技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述,大模型的技術進步導致機器人公司的發展路線呈現出「大腦」和「身體」兩種分化。

相較於科大訊飛專註於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宇樹科技更重視人形機器人的「身體」。

然而,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小米,無論是智元還是宇樹,亦或是追覓和Figure AI等人形機器人廠商,仍在不斷探索各種方式以降低成本。

Figure AI是一家由知名公司OpenAI支持的初創企業,其創始人Brett Adcock指出,隨著全球人形機器人產量的增加,成本將在未來降至2萬美元,甚至在接下來的三年裏,它們將開始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Figure AI和宇樹科技在GTC大會上的亮相,圖/輝達。

時間才是問題的核心。

根據特斯拉的計劃,他們將於2025年開始生產限量版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並於2026年啟動大規模生產。

盡管特斯拉的生產速度相對較快,但智元機器人卻宣布,他們計劃從今年十月開始進行小規模生產(每月生產一百台)。

與此同時,宇樹Unitree G1的量產版也具備了大規模生產能力。

雖然國內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在智慧這一核心方面仍在向特斯拉靠攏、奮起直追,但憑借著在供應鏈和硬體制造方面的優勢,它們在量產方面領先一步,這不僅有助於推動國產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的良性迴圈,也必將促使成本的下降。

在這個時間視窗內,國產廠商能否抓住蓬勃發展的大模型和具身智慧機遇,趕上特斯拉,就取決於這一點。

結語。

1977年,喬治·盧卡斯憑借【星際大戰】一舉成名,其中的R2-D2機器人也隨即風靡全球,全球觀眾首次對機器人有了具體而深刻的印象。

即使是伊隆·馬斯克在We,Robot活動中介紹特斯拉Optimus時,也提到:。

每個人都將擁有自己的Optimus,它是您的個人版R2-D2。

盡管離特斯拉Optimus走進千家萬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從昨晚的表現以及馬斯克的信心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特斯拉正在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而Optimus正是這關鍵的一環。

與此同時,國內的人形機器人也在迅速發展,過去的幾年中,波士頓動力給人類帶來的震撼如今甚至可以花費十萬元購買效能優秀的宇樹Unitree G1量產版。

也許,國內的廠商將位元斯拉更快實作人手一個R2-D2的願望。

然而,對於人形機器人來說,不管是特斯拉還是國內廠商,時間都是他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誰能在技術突破和規模化生產方面率先超越時間,誰就將主宰人形機器人的市場。

Optimus和其他人形機器人剛起步,真正的技術革新和競爭正加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