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京東再出手,要跟淘寶「搶生意」

2024-10-11科技

作者 | 李哈爾

編輯 |文定

在雙11大促來臨之際,香港這個購物天堂,也吸引了電商平台們的目光。為了讓香港人加入剁手大軍,京東和阿裏兩大巨頭,開始「鬥艷爭芳」。

9月30日,京東方面宣布,出資15億元投入香港市場,且這只是初步預算,長期上不封頂。

這一舉動的主要目的就是,透過商品價格補貼、物流補貼以及服務最佳化,讓香港地區消費者可以享受與內地近乎相同的購物體驗。

而在京東出手前,阿裏已經用10億人民幣,將香港納入了包郵區。

淘寶宣布:自10月1日起,在活動時間內,只要在淘寶購物滿99元,就能享受包郵到港服務,且商品從以前單一的服飾擴充套件到了數位、家居、運動和日化等熱門類目,香港人也有屬於自己的狂歡季了。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數十億資金和各種激勵機制在香港落地。各大電商平台劍指一處,所有目光齊聚香港,大家迫切地想知道,這股「港風」能刮多久,香港能否成為下一個電商藍海?

阿裏和京東,用物流「搶灘」香港市場

有「亞洲四小龍」之稱的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貿易、航運以及創新科技都躋身國際先進水平。但就是這樣年生產總值達到2.4萬億人民幣的地區,其快遞業務卻始終未跟上內地步伐。

在香港,取一次快遞要經歷什麽?

香港的快遞點並不多,雖然有一些快遞櫃但還是不夠普及,很多消費者只能坐幾十分鐘的大巴車親自去取。如果想送貨上門,則需要花20港幣左右的宅配費用。

香港不完善的物流體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電商的發展,但也為內地電商平台提供了合適的切入點。

派代了解到,京東此次的15億元投入,雖然會用於降低商品價格,但重點或許還是放在自營快遞體系的建設上。

其中比較個人化的政策,就是免運費服務無時段和品類限定。同時京東也打造「一件免運費」專區,專區裏包含小家電、快消日用品和京東自有品牌「京東京造」的部份商品,均支持一件包郵。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京東物流在香港的第一次發力。

今年618期間,京東第一個供應鏈產業基地在香港正式落地。基地內分為常溫倉和恒溫倉等儲存區,不僅滿足B端客戶的需求,也逐步向普通消費者開放。更加多元化的倉儲模式,讓基地入庫單量同比增長了10倍。

去年雙11,京東物流香港業務負責人馬偉,在綜合營運中心的開業儀式上也曾表示:「京東全面升級港澳快遞業務,力爭做到寄得更放心、更省心。」隨後,最快四小時送達、送貨上門、夜間派送等承諾被逐一兌現。

與京東打造供應鏈的思路不同,淘寶在發貨和退換貨上作出更多努力。

9月26日淘寶在官方微博宣布,香港正式加入包郵區。消費者在淘寶APP裏找到帶有「HK¥99包郵」標識的商品,下單滿99元,並選擇官方直運或官方集運方式,即可享受跨境段包郵權益。

相比8月推出的「大服飾包郵」政策,此次的包郵商品涉及種類更多。適用的商品總價值超10億。

為了讓消費者放心買,安心退,淘寶香港也推出跨境退貨服務、擴大自提網點的布局。帶有「支持香港退貨」標簽的商品,可以在香港菜鳥自提點退回,淘寶也在加快步伐建立自提點和自提櫃,預計年底將增至800個,一定程度覆蓋全港。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缺少物流體系的支撐,香港電商發展緩慢在所難免。

如今,京東、阿裏不惜重金,將在內地驗證過的成熟的物流系統「搬運」到香港,無疑是做了打一場持久戰的準備。

香港成電商必爭之地,它為啥這麽「香」?

當下的香港流傳一句話:「就算你不去深圳,深圳也會來找你。」

此話一出,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關系便清晰可見了。高德打車登陸香港,以150元現金券俘獲市民芳心;山姆會員店將網店開到香港,兩地消費者共享超市商品;京東、阿裏共斥資25億欲讓香港人愛上網購.....

從出行到商超再到線上電商,一覺醒來,香港成為各行各業開疆拓土的必爭之地。

一方面,香港人擁有巨大的消費潛力。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13萬億,增速為8.4%。近五年看,雖然零售額在逐年增長,但增速實際上處於放緩狀態。

各大零售和電商平台不得不承認,使用者不是可以無限開發,流量紅利早晚有一天會見底。當市場從增長轉向增量與存量並重,探索新的渠道就該被提上日程。

自從去年7月「港車北上」等大灣區互聯互通政策出台,讓巨頭們真切看到了香港人的消費潛力。

美團在【港人北上消費數據簡報】中提到,2024年第一季度,香港居民在內地城市生活服務類消費環比增長135%,訂單量增長157.6%。

有香港消費者直言,周末來深圳或廣州,購物做美甲理發,加上路費還不到1500元。但香港和內地終歸存在時空界限,「京東們」正是瞄準了這個商機,用極致的價效比讓自己落地生根。

另一方面,源於香港獨有的國際化視角。

今年以來,內地被討論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內卷」,低價競爭戰火紛飛,產能嚴重過剩,企業出海已經箭在弦上。

企業想要拓展海外業務需要一個承接地,既有國際化標準,又不需要太麻煩的程式。很明顯,香港是出海第一站的最佳答案。

而最早看到這一點的美團,已經為後來者雕刻出了成功的樣版。

去年5月,美團旗下跨境外賣平台Keeta在香港插旗,一年多後,Keeta可以說戰績斐然。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Measurable AI數據顯示,截至3月,美團Keeta在香港的市場單量份額已經占比44%,超過Foodpanda(熊貓)和Deliveroo(袋鼠)兩家本地平台,躍升為港區外賣NO.1。

美團在香港的策略不僅是燒錢,起初只是從旺角、大角咀等少數區域試點,而後逐步擴大到整個香港地區。

Keeta在香港的商業模式被驗證,於是便有了9月上線沙烏地的艾爾卡吉,10月上線沙烏地首都利雅德的國際化行程。

美團借助香港這個彈板,成功樹立了國際化的品牌形象,也在和香港本地平台競爭的同時,為國際化擴張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人」具備消費力,「地」具備戰略力,這樣的香港,企業很難不心動。

巨頭「進港」,要克服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縱觀京東、阿裏、美團,甚至是高德打車,所有企業在香港市場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砸錢!

有錢確實好辦事,但香港作為最早期就發展起來的金融中心,最不缺的就是錢。錢不是萬能的,起碼在當下的香港電商階段,巨頭們不能忽視以下幾點:

首先,香港到底有多少人喜歡網購?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統計,截至8月15日,香港2024年年中人口為753.18萬人,與2023年年底相比上升了0.1%。

雖然人口不斷增加,但市場卻未受到明顯提振,7月香港零售銷售額342億港元,其中網上銷售占比僅為7.8%。雖然疫情期間線上消費一度達到12.8%的高位,但從這半年看,比重基本在6.4%-8.5%之間徘徊。

這或許暗示著即便有龐大的潛在消費者群體,香港的網購市場發展仍處於相對較慢的狀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居民支付方式的固化。

在內地人們習慣使用支付寶和微信來支付衣食住行,但僅一水之隔的香港卻天差地別。

當前,將近90%的香港人習慣使用現金,97%的人使用八達通,信用卡占比53%,而手機支付只占20%。

縱觀內地電商平台的支付系統,基本圍繞手機端進行,而進軍香港市場後,升級支付方式以提升香港人網購熱情,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其次,電商混戰的香港誰是勁敵?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香港電商市場規模不大,利好是不管誰來,都可以把盤子做大;利空是在有限的消費者裏,群雄割據需要更多資源去競爭。

當下,香港電商存在三個流派。

一派是以「HKTV mall」、「百佳超級市場」、「友和」等為代表的本地電商平台,其CR5(排名前五的平台占市場份額總和)為21.5%。

一派是以京東、淘寶、拼多多為首的內地頭部電商。畢馬威數據表明,自2017年以來,淘寶一直引領中國香港市場,約45%的網購消費者傾向於在淘寶上購物。

最後一派是以亞馬遜、eBay等為主的國際電商巨頭,中國香港政府已成立跨部門「電子商貿發展專責小組」,推出「中國香港購物節」、「電商易」等政策,積極支持國際電商的發展。

其中,本地電商平台在香港深耕多年,無論在物流還是服務體驗上,都已經和香港人的生活融為一體,接受度自然也更高。

而早在2022年,拼多多就在淘寶之前開通了官方集運服務,讓香港和內地之間的商品可以互通有無,兩年的時間差已經把自己和其他平台拉開了一些距離。雖然會有一些運費,但拼多多的價格優勢也讓習慣了高消費的香港人震驚了一把。

亞馬遜在香港也開設了自營門店,並推出了Prime會員計劃,會員可以享受更快的配送速度、免費郵費以及限時促銷等專屬服務。

如此看來,京東、淘寶進軍香港依舊面臨諸多競爭對手,在三強林立的格局裏,內地電商需要找到一條不內卷的共贏之路。

當今電商,那個靠無休止的價格戰爭或是無底洞式的重金投入,已經越來越不奏效了。

內地市場,京東和阿裏在互聯互通的趨勢下握手言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

或許,在香港這件事上,求同存異不斷提升自己的絕對實力,才是硬道理!

參考資料:

[1]淘寶能用「包郵」讓香港人愛上網購嗎?.半熟財經

[2]京東、阿裏大筆投資香港市場,背後的邏輯是?.消費記

[3]香港快遞市場迎來新玩家!京東快遞拒絕「內卷」、向「外卷」.羅超Pro

[4]美團、高德、山姆進軍香港市場推出網購,本地行業面臨新挑戰!.跨境圈海外資產規劃

[5]2023年中國電商市場研究報告.艾瑞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