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機器人後市場、人形機器人是否會跑出千億市值的產業互聯網平台

2024-11-05科技

據最新【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預測, 到2024年底,中國機器人市場將狂飆至250億美元,三年間年均增速高達21% !目前,國內已有 71.67萬 家企業投身這一科技藍海。

從上遊的核心零件制造,到中遊的機器人本體構建,再到下遊的系統整合與客製開發,機器人產業鏈上每一環都蘊藏著無限可能。 特別是下遊,已成為國內企業的競技場。 汽車、電子、金屬加工 等行業作為終端使用者,正推動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革新。

當機器人產業與產業互聯網相遇,將擦出怎樣的創新火花? 為此,中國資訊協會產業互聯網分會、新質匯,舉辦了一場專題訪談直播,特別邀請到 工博士創始人兼總經理粟元生、工品雲創始人兼總架構師劉向東 作為本期嘉賓。

現在,讓我們一同重溫這場充滿洞見與靈感的訪談盛宴!

本期嘉賓介紹

主持人:

中國資訊協會產業互聯網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產業互聯網創新研究院院長 張健

嘉賓:

工博士創始人 總經理 粟元生

工品雲創始人 總架構師 劉向東

要點總結

1) 中國正在加速縮小與機器人四大家族的差距,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2) 機器人處在無人化、智慧化的早期階段,未來5-10年將會形成超5000億元的市場;

3) 工業機器人的前後市場終端客戶一體化,保養的標準化、維修的數智化,將誕生千億市值的產業互聯網平台;

4) 服務機器人領域將加速與人工智慧為主的新一代資訊科技融合,具身智慧機器人將是2C端機器人產業互聯網平台競爭的主賽道;

5) 機器人硬體將逐漸標準化,軟體尤其是底層作業系統將是機器人行業競爭的核心點;

6) 機器人一定會帶來更加安全高效的生產、美好便捷的生活。

國內機器人產業現階段發展具有哪些特征?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都面臨哪些痛點?

劉向東: 國內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階段我認為正如140年前汽車初現之時,社會仍沈浸在馬車的時代,對新技術持保留態度。彼時,人們認為騎馬更安全舒適,馬路也僅為馬匹而設;如今,盡管電動汽車與無人駕駛技術日新月異,如蘿蔔快跑、Robotaxi等已投入市場,但仍有人堅守燃油汽車,擔憂電動汽車的自燃風險與無人駕駛的安全性。

無人駕駛汽車,實質上是出行的機器人,其發展歷程與其他機器人無異,都需經歷技術成熟與公眾認知的雙重考驗。機器人種類繁多,每種機器人的套用都伴隨著基礎設施的建設、制度與法規的修訂。正如馬路從馬匹通行轉變為汽車飛馳,無人駕駛汽車也將催生專用道路與一系列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的出台。

工業機器人同樣處於簡單智慧化與無人化的初步階段,未來AIoT技術的創新套用將催生出更多特定場景與功能的新型機器人。

在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共同面臨的痛點在於轉型的艱難。 一方面,企業可選擇深耕傳統產品,追求精細與非遺級工藝;另一方面,正如產業互聯的流行語所言,「幾乎所有行業,都有重塑的空間」。

當前,國內機器人產業還面臨同質化競爭的問題,但與國際四大家族的差距正在縮小,國產化率已提升至30%-50%。在此背景下,服務能力與交付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服務能力。此外, 出海也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趨勢,企業需抱團出海以增強競爭力。 然而, 企業仍面臨兩大痛點:一是難以找到技術產品上的差異化競爭點;二是客戶要求日益提高,如何滿足成為新的挑戰。

粟元生: 在機器人產業鏈的上下遊,企業呈現出以下四大核心特征:

1. 步入成熟階段: 隨著技術的不斷叠代與市場的日益成熟,眾多企業已從初創期的摸索階段邁入穩定發展的成熟期。

2. 同質化競爭加劇: 隨著行業技術的普及與生產工藝的標準化,企業間的產品與服務差異逐漸縮小,同質化競爭愈發激烈。

3. 服務與交付能力成為關鍵: 在高度同質化的市場環境下,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確保按時按質交付,關系到企業的客戶滿意度與市場份額。

4. 積極出海拓展市場: 面對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透過出海拓展新的增長點。這不僅能夠緩解國內市場壓力,還能為企業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然而,對於中小企業、腰部及尾部企業而言,它們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 找不到差異化的競爭點: 這些企業往往因資源有限而難以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等方面實作突破,導致難以形成獨特的有利競爭。

● 客戶要求越來越高難以滿足: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些企業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和服務水平,以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期望和需求。

二位如何看待各自企業在行業中的定位?做了哪些實踐?核心競爭力是什麽?

粟元生: 工博士作為工業機器人全產業鏈的綜合服務商及系統解決方案的領先提供商 ,致力於透過深度整合產業資源與創新技術,推動工業自動化與智慧制造的升級。 憑借1500多個成功案例和超過3萬家客戶的信賴 ,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技術洞察。在研發創新方面,我們 重點投入於工業機器人的智慧診斷與維護系統開發 ,不斷叠代技術,提升機器人效能與智慧化水平。此外,工博士品牌以高品質、安全可靠著稱,我們不僅在國內市場樹立了良好的口碑,還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加強品牌宣傳與國際合作。

工博士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卓越的產業鏈整合能力、快速優質的服務以及強大的交付能力。 我們透過整合上下遊資源,形成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確保計畫高效執行,同時構建快速響應機制,從需求分析到方案實施,實作無縫對接,大大縮短計畫周期。在服務方面,我們始終以客戶需求為中心,能夠快速響應大規模部署需求,滿足客戶快速擴張的需要。

劉向東: 工品雲,作為一家專註於工業產品、技術與服務的產業互聯網平台企業,我們的服務遠超越傳統的MRO(維護、修理與營運)範疇。 我們不僅提供廣泛的工業產品選擇,還深入技術與服務的解決方案領域,打造一個集線上數位化與線下實體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客戶可以便捷地獲取各類工業產品,同時享受專業的技術支持與客製化服務方案,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我們特別註重技術的專註度與創新能力,在物流機器人、行走機器人、加工中心、應急機器人及消防機器人等多個領域深耕細作。 透過持續的技術研發與最佳化,我們致力於提供高效、智慧的解決方案,幫助客戶提升生產效率與營運品質。工品雲不僅是一個品牌的平台,更是一個承載與連結的橋梁,我們致力於透過數位化手段與線下服務的深度融合,打破資訊壁壘,最佳化資源配置,從而讓客戶的業務流程更加高效、順暢。

從市場規模、技術創新和套用場景來看,國內機器人產業與國際水平相比有哪些差異和優勢?

粟元生: 關於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確實令人自豪,它體現了中國力量的崛起。這一成就可從市場規模、技術創新、以及套用場景三個方面來闡述。

首先,從市場規模看,中國無疑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根據工業機器人聯合會的年度報告, 202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出貨量為55.3萬台,其中中國出貨29萬台,占比高達52%。 此外,全球在營運的工業機器人中, 中國擁有150萬台,占全球總量的38% 。不僅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其他型別的機器人,在中國也因人口眾多、套用場景豐富而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

其次, 在技術創新方面 ,雖然早期中國與國際領先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但近年來, 國內頭部企業已在核心零部件和機器人技術上逐漸追趕, 縮小了與國際品牌的差距。盡管在部份關鍵技術上仍有待突破,但國產替代趨勢明顯,整體技術水平正在快速提升。

最後, 在套用場景上,中國因其制造業門類齊全、行業容量大,為機器人提供了豐富的套用場景。 這些場景經驗不僅提升了機器人的實用性,也為中國在全球機器人套用中保持了領先地位。

機器人市場與汽車零部件市場是否相似,在什麽時間節點會到達後市場時代?

劉向東: 雖然我不是直接從事汽車或汽車後市場行業,但從商業模式和互聯網發展趨勢來看,我認為機器人後市場與汽車後市場將存在顯著差異。

首先,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速度遠超汽車,且中國機器人技術正迅速接近並有望超越西方先進水平。這得益於中國強大的制造供應鏈、豐富的套用場景以及龐大的工業市場基礎。

其次,針對機器人後市場問題,機器人市場與汽車後市場不一樣,尤其是工業機器人的後市場。 機器人後市場是工業產品和裝置的後市場是一體的,機器人是生產工具和技術的叠代的產物,機器人的套用,伴隨而來的就是原有機器的淘汰和更新, 二手裝置就是後市場;隨著機器人的套用和技術創新,機器人的後市場不是涇渭分明的。

而後市場還有一個特征,老機器人的淘汰,更多的不是因到達使用壽命而被替換,而是技術進步的叠代更新。

粟元生: 我認為汽車與工業機器人在後市場方面有一定相似性,但也有顯著不同。以下是我的主要觀點。 首先,相似之處在於:

● 定期保養需求: 汽車和工業機器人都需要定期保養,隨著存量增加,後市場規模逐漸擴大。保養費用對於工業機器人而言,根據不同品種,每年在數千塊不等,這是後市場的重要收入來源。

● 標準化零部件更換: 汽車和工業機器人都有標準化的零部件更換需求,如減速機、輪胎等,這為後市場提供了標準化的服務和產品。

然而,兩者也存在顯著差異:

1) 市場分界: 中國汽車市場前市場與後市場分界清晰,而工業機器人市場則新舊機器保養與零部件更換融合在一起,後市場與新市場界限不明顯。

2) 規模與增長率: 盡管工業機器人市場正在快速增長,但其總體規模仍小於汽車市場。然而,後市場需求已經顯現,且存量大於增量,市場容量巨大。

3) 產業互聯網平台的機會: 工業機器人後市場中,尚未出現占據主導地位的大公司, 但市場規模預估可達百億級 這為產業互聯網平台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 可以透過整合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來推動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機器人上中下遊市場、售後市場、二手市場分別如何打通?有什麽價值?

劉向東: 機器人的市場,尤其是工業機器人,我認為,行業的上中下遊市場、售後市場、二手市場,我們都面對是同一個客戶--主要就是企業使用者。把市場打通,在一個平台上整合供應,是必然的。面對客戶,「讓效率更高、讓服務更滿意」,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價值。

與汽車市場相似,工業機器人存量將不斷增大,保養費用在3000-8000元區間,且部份零部件標準化。 不同之處在於,市場規模不一定這麽大,汽車前市場和後市場區別很清楚,工業機器人(新、老是在一起的),新市場和後市場是捆綁在一起的。

二位認為機器人市場是否具有產業互聯網機遇?如何透過數位化平台和產業互聯網模式打通機器人產業鏈,提升上下遊企業的協同效率?

劉向東: 當機器人的產業互聯網相遇,就是在張健院長的撮合下,今天我與申總相遇,工博士與工品雲相遇,就是一個天註定的緣分。

工業產業互聯網,市場龐大,類目眾多。與2C市場相比,更為復雜。我們在一起,現在是在一個元宇宙會議室中相遇,但未來的合作,可能就是兩個平台的合作。

「產業互聯網平台」,關鍵詞不是「互聯網」,更不是「平台」,而「產業互聯」。 我們兩家所在的2B不同細分賽道的產業中,相互的學習,相互的合作,達成列好的價值輸出和貢獻,就是「相遇」的最好結果。

標準化與非標化,機器人更多是非標的,客製化的,場景繁多,回歸到細分場景上來說,又是標準化的。

硬體與軟體要區分開來看,硬體是可以標準化的(機電液),服務標準(標準服務、屬地標準),後市場的方案解決,做精、做深、做透

產業互聯網要有龍頭企業牽頭,才可以帶動,形成協作,提升產業鏈效率(業務、產品、服務上形成協同)。 工業機器人數位化維保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標準化的後市場服務體系。

粟元生: 產業互聯網對很多行業的整合具有相同底層邏輯,但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如何落地呈現是關鍵。我認為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幾個關鍵點如下:

● 龍頭企業引領: 產業互聯網必須有龍頭企業或頭部企業牽頭,利用其行業地位和影響力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效率提升。

● 模式創新與生態構建: 需要找到各方利益互補、互惠互利的模式,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透過產業鏈上下遊的緊密合作,形成生態,實作產品、業務、服務的差異化互補。 例如,工博士在實踐中已經實作了產業鏈的互助共贏,但仍需進一步形成平台化生態。

● 突破口選擇: 時機和突破口至關重要。當前,工業機器人數位化維保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具有標準化和規模化的潛力。 透過人工智慧和標準化產品的協同,可以形成全國範圍內的標準化後市場供應商體系,提升品質和服務效能。

從技術和市場的角度來看,怎麽看未來5-10年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趨勢?

劉向東: 從技術來看,目前還處於機器人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經歷可是千萬年。而現代機器人從發明到現在才幾十年的時間,雖然前進演化的速度在加快,但科技無限的創新,我們很難能預想百年後的結果。

如果以5~10年的趨勢,在工業機器人,眾多細分的領域,會出現更多專業的機器人。 機器人加速了生產效率的提升,更多高效的生產工序和無人工廠的產生 ;企業的成本, 主要在於機器人的固定資產的投入和技術的創新,人工占制造的成本,將會越來越低; 很多危險作業的場景,將被機器人替代,防爆機器人、管道機器人、井下機器人、消防機器人等的套用,安全生產事故對人的傷害趨向大振幅降低。

從市場來看,「廣泛」、「普及」、「無人化」將會是主要的關鍵詞。 幾乎所有的套用場景,都將會有機器人替代。我們可以預知,人型機器人,將會是標準的機器人,是進入生產和生活的所有空間,是每家每人的好助手; 而更多細分的領域,會發明和出現更多的專用機器人,還有整合化大成度會更高、更專業化, 是現有機器和人工的替代,滿足了生產的更高效率、更安全的實作。

未來展望: 機器人將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套用,實作普及和無人化; 物聯網管理系統將加強對機器人的控制和管理,確保安全 ;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機器人的發展將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安全事故,讓人類生活更美好。

粟元生: 展望未來五到十年,我認為機器人市場將呈現以下趨勢:

● 穩定增長: 機器人市場將繼續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總量不斷擴大,前景光明。

● 人工智慧融合: 人工智慧將成為推動機器人發展的關鍵技術。 機器人將更加智慧化,效率更高。 誰能更快、更好地結合人工智慧,誰就可能成為領先企業。

● 大數據與萬物互聯: 隨著大數據和萬物互聯技術的發展,機器人將實作聯網,實作線上化、即時化。 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將推動機器人在軟體層面、底層作業系統層面的創新,可能帶來顛覆性的產品。